含“甲”的成語大全(118個)

13984 分享 時間: 收藏本文

含“甲”的成語大全(118個)

小編為您整理了甲乙丙丁、丟盔卸甲、花甲之年等含“甲”的成語118個,其中“甲”開頭的8個,“甲”結尾的47個,“甲”在中間的63個,及其解釋、出處和示例等。

“甲”開頭的成語

【第1句】:甲乙丙丁[jiá yǐ bǐng dīng]

【解釋】古代天干排序的前一到四位。指事物的順序或事物大概輪廓。

【出處】毛澤東《改造我們的學習》:“或作講演,則甲乙丙丁、一二三四的一大串;或作文章,則夸夸其談的一大篇。”

【第2句】:甲兵在胸[jiǎ bīng zài xiōng]

【解釋】甲兵:鎧甲和兵器,泛指武器。比喻胸中富有韜略。

【出處】《魏書·崔浩傳》:“汝曹視此人尪纖懦弱,手不能彎弓持矛,其胸中所懷乃逾于甲兵。”

【第3句】:甲胄生蟣虱[jiǎ xhòu shēng jī shī]

【解釋】甲、胄:古代士兵作戰時所穿戴的鎧甲和頭盔。鎧甲和頭盔上都長滿了蟣虱。形容戰爭持續時間很長。

【出處】《韓非子·喻老》:“天下無道,攻擊不休,相守數年不已,甲胄生蟣虱,燕雀處帷幄,而兵不歸。”

【示例】自陛下十五年起義圖霸,為雪家仇國恥,甲胄生蟣虱,黎人困輸挽。 ——《舊五代史·郭崇韜傳》

【第4句】:甲堅兵利[jiá jiān bīng lì]

【解釋】甲:盔甲;堅:堅固;兵:兵器;利:鋒利。堅固的盔甲,鋒利的兵器。比喻精銳部隊。

【出處】戰國·齊·孫臏《孫臏兵法·客主人分》:“受敵者不得相以為固,甲堅兵利不得以為強。”

【第5句】:甲第連天[jiǎ dì lián tiān]

【解釋】甲第:富豪顯貴的宅第。形容富豪顯貴的住宅非常之多。

【出處】唐·崔顥《長安道》:“長安甲第高入云,誰家居住霍將軍。”

【示例】門外車輪流水,城中甲第連天,瓊樓酬月十二層,錦障藏春五十里。 ——明·高則誠《琵琶行·牛氏規奴》

【第6句】:甲冠天下[jiǎ guàn tiān xià]

【解釋】甲冠:第一。稱雄天下。形容人或事物十分突出,無與倫比。

【示例】桂林山水甲冠天下。

【第7句】:甲第星羅[jiǎ dì xīng luó]

【解釋】甲第:富豪顯貴的高級宅第;星羅:象繁星一樣排列著。形容富貴人家的宅第極多。

【出處】甲第:富豪顯貴的高級宅第;星羅:象繁星一樣排列著。形容富貴人家的宅第極多。

【第8句】:甲第連云[jiǎ dì lián yún]

【解釋】甲第:富豪顯貴的宅第。形容富豪顯貴的住宅非常之多。

【出處】唐·崔顥《長安道》:“長安甲第高入云,誰家居住霍將軍。”

【示例】做善事的時候,不過是個窮光蛋,不多幾年,就有好幾個甲第連云起來了。 ——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十五回

“甲”結尾的成語

【第1句】:丟盔卸甲[diū kuī xiè jiǎ]

【解釋】形容吃了敗仗狼狽逃跑的景象。

【出處】《孟子·梁惠王上》:“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示例】唬得禁軍八百萬丟盔卸甲。 ——元·孔文卿《東窗事發》第一折

【第2句】:解兵釋甲[jiě bīng shì jiǎ]

【解釋】解:解除;釋:卸下。解除武裝,卸掉盔甲。比喻不再參戰。

【出處】明·無名氏《伐晉興齊》第四折:“解兵釋甲,社稷寧謐,黎民樂業。”

【示例】慶氏有馬,驚而逸走,軍士逐而得之,乃盡縶其馬,解兵釋甲,共往觀之。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六十七回

【第3句】:曳兵棄甲[yè bīng qì jiǎ]

【解釋】拖著兵器,丟掉鎧甲。形容打敗仗逃跑時的狼狽相。

【出處】陳毅《過汾河平原》詩:“丘貉古今同一概,曳兵棄甲暗投降。”

【第4句】:風兵草甲[fēng bīng cǎo jiǎ]

【解釋】猶言草木皆兵。

【出處】《水滸傳》第九五回:“況我兵驚恐,凡杯蛇鬼車,風兵草甲,無往非撼志之物。”

【第5句】:頂盔摜甲[dǐng kuī guàn jiá]

【解釋】戴上頭盔,披上戰甲。指全身武裝。

【示例】戰士們頂盔摜甲,快速進入戰斗。

【第6句】:裹糧坐甲[guǒ liáng zuò jiǎ]

【解釋】攜帶干糧,披甲而坐。形容全副武裝,準備迎戰。

【出處】春秋·魯·左丘明《左傳·文公十二年》:“十二月戊午,秦軍掩晉上軍。趙穿追之,不及。反,怒曰:'裹糧坐甲,固敵是求。敵至不擊,將何俟焉?’”

【示例】裹糧坐甲成何事,誰為臨淮恕逗留。 ——清·陸黻恩《讀秋水齋詩·擬工部諸將》

【第7句】:胸中鱗甲[xiōng zhōng lín jiǎ]

【解釋】比喻存心險惡。

【出處】《三國志·蜀志·陳震傳》:“諸葛亮與長史蔣琬、侍中董允書曰:'孝起前臨至吳,為吾說正方腹中有鱗甲,鄉黨以為不可近。’”

【第8句】:腹有鱗甲[fù yǒu lín jiǎ]

【解釋】鱗甲:比喻人多巧詐的心。比喻居心險惡,不可接近。

【出處】《三國志·蜀書·陳震傳》:“孝起前是入至吳,為吾說正方腹中有鱗甲,鄉黨以為不可近。”

【第9句】:按兵束甲[àn bīng shù jiǎ]

【解釋】按兵:軍隊停止行進。甲:鎧甲,泛指武器裝備。止兵不前,捆起鎧甲。指解除武裝,停戰言降。

【出處】《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若不能當,何不案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示例】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赤壁之戰》

【第10句】:鳳毛龍甲[fèng máo lóng jiǎ]

【解釋】鳳的羽毛,龍的鱗甲。比喻珍貴之物。

【出處】明·袁中道《石浦先生傳》:“舊有傳奇二種,置于笥中,為鼠子嚼壞,鳳毛龍甲,竟不存于世。”

【第11句】:韜戈卷甲[tāo gē juǎn jiǎ]

【解釋】韜戈:收藏兵器;卷甲:卷束鎧甲。指休兵停戰。

【出處】《舊唐書·陳少游傳》:“韜戈卷甲,佇候指揮。”

【第12句】:丟盔拋甲[diu kuī pāo jiǎ]

【解釋】形容吃了敗仗狼狽逃跑的景象。同“丟盔卸甲”。

【出處】《孟子·梁惠王上》:“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示例】他們認為今日上午在大戰中已經把左光先的精銳殺得丟盔拋甲,七零八落。 ——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十二章

【第13句】:拋戈卸甲[pāo gē xiè jiǎ]

【解釋】丟掉武器,扔掉鎧甲。形容軍隊被打得狼狽逃竄的情形。

【出處】元·無名氏《開詔救忠》第一折:“則要你輸,不要你贏,可拋戈卸甲,佯輸詐敗。”

【示例】霎時已經死了一半,一半拋戈卸甲,沿海逃生。 ——清·魏秀仁《花月痕》第四回

【第14句】:拋戈棄甲[pāo gē qì jiǎ]

【解釋】丟掉武器,扔掉鎧甲。形容軍隊被打得狼狽逃竄的情形。

【出處】清·褚人獲《隋唐演義》第53回:“部下聽得,一齊拋戈棄甲跪倒。”

【示例】敵人開始拋戈棄甲,向我軍投降。

【第15句】:胸有鱗甲[xiōng yǒu lín jiǎ]

【解釋】比喻存心險惡。

【出處】《三國志·蜀志·陳震傳》:“諸葛亮與長史蔣琬、侍中董允書曰:'孝起前臨至吳,為吾說正方腹中有鱗甲,鄉黨以為不可近。’”

【第16句】:只鱗片甲[zhī lín piàn jiǎ]

【解釋】鱗:魚鱗;甲:甲殼。一片鱗,一片甲。比喻極少的一部分。

【出處】魯迅《<藝術論>譯本序》:“這里的三篇信札體的論文,便是他的這類著作的只鱗片甲。”

【示例】這里的三篇信札體的論文,便是他的這類著作的只鱗片甲。(魯迅《二心集·〈藝術論〉譯本序》)

【第17句】:片鱗只甲[piàn lín zhī jiǎ]

【解釋】猶片鱗半爪。比喻事物的極小部分。

【出處】梁啟超《飲冰室詩話》:“昔惟聞海上諸君子傳,傳誦其詩,有'入市無屠狗,驕人讓沐猴’之句,深以片鱗只甲為憾。”

【第18句】:年登花甲[nián dēng huā jiǎ]

【解釋】花甲:用干支紀年,指六十歲。年紀已到六十歲。

【出處】宋·計有功《唐詩紀事》卷六十六:“大中咸通中敩李長吉為短歌,對酒曰:'手挼六十花甲子,循環落落如弄珠。”

【第19句】:枕戈披甲[zhěn gē pī jiǎ]

【解釋】以戈為枕,披甲而坐。形容常備不懈,時刻準備戰斗。 同“枕戈坐甲”。

【出處】清·龍翰臣《復唐子實書》:“今日之事,將因一鄉而累及一邑,因一邑而累及一省。此非有人維持調護之,則外軍枕戈披甲之士,抑郁不揚。”

【第20句】:一毛片甲[yī máo piàn jiǎ]

【解釋】比喻零星片段的事物。

【出處】唐·高仲武《中興閑氣集·蘇渙》:“三年中作變律詩九首,上廣州李帥,其文意長于諷刺,亦有陳拾遺一鱗半甲。”

【第21句】:晉陽之甲[jìn yáng zhī jiǎ]

【解釋】指地方官吏因不滿朝廷而舉兵為興“晉陽之甲”。

【出處】《公羊傳·定公十三年》載:晉趙鞅興晉陽之甲,以清君側為名,逐荀寅、士吉射。

【示例】殷荊州興晉陽之甲,往與覬別,涕零。 ——南朝宋劉義慶《世語新說·規畿》

【第22句】:案兵束甲[àn bīng shù jiǎ]

【解釋】放下兵器,捆束鎧甲。指停止作戰。

【出處】《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若不能當,何不案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第23句】:倒戈棄甲[dǎo gē qì jiǎ]

【解釋】倒:顛倒,翻轉;棄:拋棄。比喻放下武器認輸。

【出處】《楊家將演義·漢繼業調兵拒宋》:“汝若上識天時,下窮人事,倒戈棄甲,束手歸命,猶不廟絕血食。”

【示例】清·褚人獲《隋唐演義》第50回:“智及見兄囚在陷車,心膽已碎,又見眾軍倒戈棄甲而去,忙欲……”

【第24句】:金戈鐵甲[jīn gē tiě jiǎ]

【解釋】比喻戰爭。也形容戰士持槍馳馬的雄姿。同“金戈鐵馬”。

【出處】元·喬吉《兩世姻緣》第三折:“他如今管領著金戈鐵甲,簇擁著鼓吹鳴笳,他雖是違條犯法,咱無甚勢劍銅鍘。”

【示例】金戈鐵甲渡江來,紅粉青娥化作灰。 ——清·方文《劉旋九招集韋園觀家伎》詩

【第25句】:拋盔棄甲[pāo kuī qì jiǎ]

【解釋】盔:作戰用的金屬帽;甲:作戰用的金屬防護衣。形容吃了敗仗狼狽逃跑的情形。

【出處】清·如蓮居士《薛剛反唐》第58回:“孝德念動真言,借一陣飛砂走石,把周兵打的拋盔棄甲而逃。”

【第26句】:倒戈卸甲[dǎo gē xiè jiǎ]

【解釋】倒:倒轉,翻轉;卸:解除。比喻放下武器認輸。

【出處】宋·釋普濟《五燈會元·虎丘隆禪師法嗣》:“問:'人皆畏炎熱,我愛夏日長。薰風自南來,殿閣生微涼時如何?’師曰:'倒戈卸甲,虎丘忌日拈香。’”

【示例】雪峰三上投子,九到洞山,為什么倒戈卸甲?(宋·惟白《續傳燈錄》)

【第27句】:一鱗片甲[yī lín piàn jiǎ]

【解釋】比喻零星片段的事物。同“一鱗半甲”。

【出處】清·趙翼《題黃陶庵手書詩冊》詩:“嗚呼公已騎箕去,故紙殘零亦何有。一鱗片甲乃幸存,其字其詩遂不朽。”

【第28句】:敗鱗殘甲[bài lín cán jiǎ]

【解釋】敗:毀壞。殘敗零碎的鱗甲,比喻滿空飛舞的雪花。

【出處】宋·張元《詠雪》:“戰退玉龍三百萬,敗鱗殘甲滿空飛。”

【第29句】:丟盔棄甲[diū kuī qì jiǎ]

【解釋】盔、甲:頭盔和鎧甲。跑得連盔甲都丟了。形容打敗仗后逃跑的狼狽相。

【出處】杜鵬程《在和平的日子里》第三章:“他在辦公室里被各種意外情況搞得丟盔棄甲,狼狽不堪的樣子。”

【示例】敵人丟盔棄甲,落荒而逃。

【第30句】:偃兵息甲[yǎn bīng xī jiǎ]

【解釋】放倒武器,收起盔甲。指停止戰斗。

【出處】后魏·高允《片士頌》:“于是偃兵息甲,修立文學。”

【第31句】:辛壬癸甲[xīn rén guǐ jiǎ]

【解釋】用以指一心為公,置個人利益于不顧的精神。

【出處】典出《書·益稷》:“娶于涂山,辛壬癸甲。”孔傳:“[夏禹]辛日娶妻,至于甲日,復往治水,不以么害公。”

【示例】辛壬癸甲今何有?且向東門牽黃狗。 ——清鄒容《涂山》詩

【第32句】:朽戈鈍甲[xiǔ gē dùn jiǎ]

【解釋】比喻裝備極劣的軍隊。

【出處】明·張煌言《答唐枚臣書》:“朽戈鈍甲,與胡人相持者十有七年。”

【第33句】:枕戈坐甲[zhěn gē zuò jiǎ]

【解釋】唐·令狐德棻等《周書·文帝紀上》:“如其首鼠兩端,不時奉詔,專戮違旨,國有常刑,枕戈坐甲,指日相見。”

【出處】掖垣瑣闥之地,皆~之人。 ——清·錢謙益《李遇知》

【示例】清·錢謙益《李遇知》:“掖坦瑣闥之地,皆枕戈坐甲之人。”

【第34句】:披袍擐甲[pī páo huàn jiǎ]

【解釋】披:穿;擐:套。穿上戰袍,套上鎧甲。指做好戰斗準備。

【出處】元·無名氏《鞭打單雄信》第三折:“俺元帥遇難逢危,迭不的披袍擐甲。”

【第35句】:文搜丁甲[wén sōu dīng jiǎ]

【解釋】文章精妙感動神靈。丁甲,神名,即六丁六甲神。

【出處】明·陳汝元《金蓮記·偕計》:“詩泣鬼神,寶氣騰吳練;文搜丁甲,精芒全爍秦金。”

【第36句】:片鱗殘甲[piàn lín cán jiǎ]

【解釋】比喻事物的極小部分。同“片鱗只甲”。

【出處】梁啟超《新史學·中國之舊史學》:“時或借外國人之著述,窺其片鱗殘甲。”

【第37句】:丟盔撂甲[diū kuī liào jiǎ]

【解釋】丟:拋;盔:作戰用的金屬帽;甲:作戰用的金屬防護衣。形容吃了敗仗狼狽逃跑的情形。

【出處】路遙《平凡的世界》第五卷第四章:“許多人丟盔撂甲,礦帽不時碰落在煤堆中,慌亂得半天摸不著……”

【第38句】:身懷六甲[shēn huái liù jiǎ]

【解釋】六甲:傳說為上帝造物的日子。指婦女懷孕。

【出處】《隋書·經籍志三》載有《六甲貫胎書》

【示例】偏偏媳婦身懷六甲,好容易逃至海外,生下紅蕖孫女,就在此處敷衍度日。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十回

【第39句】:腹中鱗甲[fù zhōng lín jiǎ]

【解釋】鱗甲:比喻人多巧詐之心。比喻居心險惡。

【出處】晉·陳壽《三國志·蜀志·陳震傳》:“孝起前臨至吳,為吾說正方腹中有鱗甲,鄉黨以為不可近。”

【第40句】:一鱗半甲[yī lín bàn jiǎ]

【解釋】原指龍在云中,東露一鱗,西露半爪,看不到它的全貌。比喻零星片段的事物。

【出處】唐·高仲武《中興閑氣集·蘇渙》:“三年中作變律詩九首,上廣州李帥,其文意長于諷刺,亦有陳拾遺一鱗半甲。”

【示例】唐人以為長于諷刺,得陳拾遺一鱗半甲。 ——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前集·杜少陵》

【第41句】:片鱗碎甲[piàn lín suì jiǎ]

【解釋】猶片鱗半爪。比喻事物的極小部分。

【出處】梁啟超《近世第一大哲康德之學說》:“雖然,其前此各著述,片鱗碎甲,發明此主義者,固已不少。”

【第42句】:枕戈寢甲[zhěn gē qǐn jiǎ]

【解釋】枕著戈、穿著鎧甲睡。形容經常生活在戰爭之中。

【出處】《晉書·赫連勃勃載記》:“朕無拔亂之才,不能弘濟兆庶,自枕戈寢甲,十有二年,而四海未同。遺寇尚熾。”

【第43句】:腹中兵甲[fù zhōng bīng jiǎ]

【解釋】兵甲:即甲兵,穿著盔甲的士兵。腹中裝有士兵。比喻人有雄才謀略。

【出處】《五朝名臣言行錄·七之二參政范文正公仲淹》引《名臣傳》:“……,夏人聞之,相戒曰:'無以延州為意,今小范老子腹中自有數萬兵甲,不比大范老子可欺也。”

【第44句】:束戈卷甲[shù gē juàn jiǎ]

【解釋】捆起兵器甲胄。指繳械投降。

【出處】《宋史·韓世忠傳》:“世忠單騎夜造其營,呼曰:'大軍至矣,亟束戈卷甲,吾能保全汝,共功名。’賊駭栗請命,因跪進牛酒。”

【第45句】:先甲后甲[xiān jiǎ hòu jiǎ]

【解釋】先后申令各三日,使眾人都知道。

【出處】《周易·蠱》:“先甲三日,后甲三日。”

【第46句】:龜龍片甲[guī lóng piàn jiǎ]

【解釋】比喻無論巨細都搜羅進來的好東西。

【出處】唐·張懷瓘《書議》:“麟鳳一毛,龜龍片甲,亦無所不錄。”

【第47句】:解衣卸甲[jiě yī xiè jiǎ]

【解釋】解:脫衣;卸:卸掉。脫下戰衣,卸掉灰甲。比喻不再作戰。

【出處】明·無名氏《杏林莊》第一折:“他若是解衣卸甲順天朝,班中封位爵。”

【示例】刀劍出鞘,弓弩上弦,不許解衣卸甲,好生捉鈴喝號,轉箭支更。 ——明·無名氏《陳倉路》第四折

“甲”在中間的成語

【第1句】:花甲之年[huā jiǎ zhī nián]

【解釋】花甲:舊時用天干和地支相互配合作為紀年,六十年為一花甲,亦稱一個甲子。花:形容干支名號錯綜參差。指六十歲。

【出處】宋·計有功《唐詩紀事》:“對酒曰:'手挼六十花甲子,循環落落如弄珠。’”

【示例】宋·計有他的爺爺已經到花甲之年,兩鬢斑白。

【第2句】:卷甲韜戈[juǎn jiǎ tāo gē]

【解釋】卷起鎧甲,收起武器。指停止戰斗。

【出處】《資治通鑒·唐高祖武德九年》:“故卷甲韜戈,啖以金帛,彼既得所欲,理當自退。”

【示例】卷甲韜戈,率眾臣附。 ——明·宋濂《追封蘄國公謚武義康公神道碑銘序》

【第3句】:被甲持兵[pī jiǎ chí bīng]

【解釋】身穿護身衣服,手握武器。指全副武裝。

【出處】漢·荀悅《漢紀·文帝紀上》:“勃在國,常恐懼,每郡守使丞尉行縣,勃常被甲持兵。”

【示例】驕惰既久,膽力耗憊,雖近戍短使,輒與妻孥泣別,被甲持兵,行數十里,即便喘汗。 ——宋·蘇軾《乞增修弓箭社條約狀》之一

【第4句】:棄甲倒戈[qì jiǎ dǎo gē]

【解釋】丟棄鎧甲,放下兵器。表示戰敗。

【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四十六回:“若是這個月破不得,只可依張子布之言,棄甲倒戈,北面而降之耳。”

【示例】清·薛福成《庸庵筆記·述異·徐庶成真》:“須臾,賊眾紛紛棄甲倒戈而北。”

【第5句】:張甲李乙[zhāng jiǎ lǐ yǐ]

【解釋】猶言張三李四。

【出處】漢·張奐《誡兄弟書》:“不自克責,反云張甲謗我,李乙怨我,我無是過,爾亦已矣。”三國·魏·曹操《與王修書》:“張甲李乙,尚猶先之,此主人意待之不優之效也。”

【示例】三國·魏·曹操《與王修書》:“張甲李乙,尚猶先之,此主人意待之不優之效也。”

【第6句】:棄甲投戈[qì jiǎ tóu gē]

【解釋】指放下武器。表示投降。

【出處】彭芬《署督部堂與司道紳耆致全省官紳電》:“仍先廣行諭告,使眾周知:但能棄甲投戈,決不究其既往。”

【第7句】:片甲不留[piàn jiǎ bù liú]

【解釋】一片鎧甲都沒留下來。形容全軍覆沒。

【出處】元·無名氏《黃鶴樓》第一折:“貧道祭風,周瑜舉火,黃蓋詐降,燒曹兵八十三萬,片甲不回。”

【示例】我們舍命爭先,殺得他片甲不留。 ——清·錢彩《說岳全傳》第六十回

【第8句】:按甲不出[àn jiǎ bù chū]

【解釋】使軍隊暫不行動,以待時機。同“按甲不動”。

【出處】宋·洪邁《容齋隨筆·五筆·蕭穎士風節》:“(源)洧欲退保江陵,穎士說曰:'襄陽乃天下喉襟,一日不守,則大事去矣……’洧乃按甲不出。”

【第9句】:堅甲利刃[jiān jiǎ lì rèn]

【解釋】形容精銳的部隊。同“堅甲利兵”。

【出處】《漢書·晁錯傳》:“堅甲利刃,長短相雜。”

【第10句】:整甲繕兵[zhěng jiǎ shàn bīng]

【解釋】整頓甲胄,修理兵器。謂作好戰備。

【出處】《宋書·何承天傳》:“斥候之郊,非耕牧之所;轉戰之地,非耕桑之邑。故堅壁清野,以俟其來,整甲繕兵,以乘其敝。雖時有古今,保民全境,不出此途。”

【第11句】:按甲寢兵[àn jiǎ qǐn bīng]

【解釋】收拾起鎧甲武器。比喻停止軍事行動。

【出處】晉·司馬彪《九州春秋·傅干》:“吳有長江之險,蜀有崇山之阻,難以威服,易以德懷。愚以為可且按甲寢兵,息軍養士,定土分封,論功行賞。”

【示例】我們希望交戰雙方按甲寢兵,握手言和。

【第12句】:積甲山齊[jī jiǎ shān qí]

【解釋】兵甲堆疊如山。極言其多。

【出處】《后漢書·劉盆子傳》:“樊崇乃將盆子及丞相徐宣以下三十余人肉袒降,上所得傳國璽綬、更始七尺寶劍及玉璧各一,積兵甲宜陽城西,與熊耳山齊。”

【示例】積甲山齊而有余,收馬谷量而未盡。 ——唐·張說《贈涼州都督上柱國太原郡開國公郭君碑》

【第13句】:胸中甲兵[xiōng zhōng jiǎ bīng]

【解釋】甲兵:披甲的士兵。比喻人具有軍事才能。

【出處】《魏書·崔浩傳》:“汝曹視此人尪纖懦弱,手不能彎弓持矛,其胸中所懷乃逾于甲兵。”

【第14句】:鑄甲銷戈[zhù jiǎ xiāo gē]

【解釋】銷熔鐵甲兵器。借指結束戰爭,實現和平。

【出處】明·劉基《丙申歲十月還鄉作》詩之七:“修文偃武君王意,鑄甲銷戈會有期。”

【第15句】:善甲厲兵[shàn jiǎ lì bīng]

【解釋】繕甲:修治鎧甲。指做軍事準備。

【出處】《詩經·鄭風·叔于田序》:“叔處于京,繕甲治兵。”《戰國策·趙策二》:“弊邑恐懼懾伏,繕甲厲兵,飾車騎,習馳射,力田積粟,守四封之內,愁居懾處,不敢動搖,唯大王有意督過之也。”

【示例】特正分部眾為二壘,自居東營,令弟流居西營,善甲厲兵,設伏以待。 ——蔡東藩《兩晉演義》第十四回

【第16句】:被甲枕戈[pī jiǎ zhěn gē]

【解釋】身穿堅甲,頭枕兵器。指處于高度戒備狀態。

【出處】《新五代史·雜傳十二·劉詞》:“詞居暇日,常被甲枕戈而臥。”

【第17句】:按甲休兵[àn jiǎ xiū bīng]

【解釋】收拾起鎧甲武器。比喻停止軍事行動。

【出處】《漢書·韓信傳》:“當今之計,不如按甲休兵,百里之內,牛灑日至,以饗士大夫,北首燕路,然而發一乘之使,奉咫尺之書以使燕,燕必不敢不聽。”

【示例】將軍可按甲休兵,退一箭之地。 ——明·李日華《南西廂記·許婚借援》

【第18句】:卷甲倍道[juǎn jiǎ bèi dào]

【解釋】卷起鎧甲,急速前進。

【出處】先秦·孫武《孫子·軍事》:“是故卷甲而趨,日夜不處,倍道兼行,百里而爭利。”

【示例】燕王度忠必爭居庸,帥精兵八千,卷甲倍道趨懷來。 ——《明史·宋忠傳》

【第19句】:橐甲束兵[tuó jiǎ shù bīng]

【解釋】指脫去鎧甲,收起兵器。同“櫜甲束兵”。

【出處】戰國·衛·呂不韋《呂氏春秋·悔過》:“過天子之城,宜橐甲束兵。”

【第20句】:擐甲披袍[huàn jiǎ pī páo]

【解釋】擐:套;披:穿。套上鎧甲,穿上戰袍。指做好戰斗準備。

【出處】元·無名氏《破天陣》第三折:“有英雄虎將,開弓蹬弩,擐甲披袍。”

【示例】擐甲披袍大丈夫,英雄敢勇有誰知。 ——明·無名氏《萬國來朝》第三折

【第21句】:世間甲子須臾事[shì jiān jiǎ zǐ xū yú shì]

【解釋】世間:人世間;甲子:六十年;須臾:片刻。指六十年是非常短暫的。形容時間流逝得非常快。

【出處】唐·許渾《送宋處士歸山》:“賣藥修琴歸去遲,山風吹盡桂花枝。世間甲子須臾事,逢著仙人莫看棋。”

【第22句】:躬擐甲胄[gōng huàn jiǎ zhòu]

【解釋】指親自穿上鎧甲和頭盔。言長官坐鎮軍中親自指揮。

【出處】《左傳·成公十三年》:“文公(晉文公)躬擐甲胄,跋履山川,逾越險阻,征東之諸侯。”

【示例】既而王躬擐甲胄,吐誠師旅,誓在盡盡敵,以報前讎。 ——唐·張說《論神兵軍大總管功狀》

【第23句】:胸有甲兵[xiōng yǒu jiǎ bīng]

【解釋】甲兵:鎧甲和兵器,泛指武器。比喻胸中富有韜略。

【出處】《魏書·崔浩傳》:“汝曹視此人尪纖懦弱,手不能彎弓持矛,其胸中所懷乃逾于甲兵。”

【示例】才兼文武,慚非伊呂之儔;胸有甲兵,頗讓孫吳之術。 ——明·沈彩《千金記·遇仙》

【第24句】:片甲不歸[piàn jiǎ bù guī]

【解釋】片:單,只;甲:鎧甲。形容全軍覆沒。

【出處】《平鬼傳》第六回:“不如俺先殺向前去,給他一個措手不及,殺他一個片甲不歸,方知俺的厲害。”

【示例】清·姜振名《永慶升平前傳》第71回:“我也不是說一句大話,不費吹灰之力,管保把會匪一陣殺退,叫他片甲不歸。”

【第25句】:擐甲操戈[huàn jiǎ cāo gē]

【解釋】擐:穿,套。穿上鎧甲,手拿武器。形容全副武裝的樣子。

【出處】《魏書·傅永傳》:“擐甲揮戈,單騎先入,唯有軍主蔡三虎副之,余人無有及者。”

【第26句】:積甲如山[jī jiǎ rú shān]

【解釋】兵甲堆疊如山。極言其多。同“積甲山齊”。

【出處】清·張惠言《館試靈臺偃伯賦》:“受降則積甲如山,振旅則執同聽凱。”

【第27句】:丹鉛甲乙[dān qiān jiǎ yǐ]

【解釋】指點校書籍,評定次第。

【出處】清·戴名世《<陳大士稿>序》:“千子慨然憫之,取一代之文,丹鉛甲乙,辨其黑白。”

【第28句】:偃甲息兵[yǎn jiǎ xī bīng]

【解釋】甲:古代作戰時穿的護身服。兵:兵器。停止戰爭。

【第29句】:貫甲提兵[guàn jiǎ tí bīng]

【解釋】貫甲:穿著盔甲;兵:兵器。身穿盔甲,手持兵器。形容充滿殺氣的樣子。

【出處】明·吳承恩《西游記》第四十三回:“兄長既來趕席,如何又勞師動眾?不入水府,扎營在此,不貫甲提兵,何也。”

【第30句】:解甲休兵[jiě jiǎ xiū bīng]

【解釋】卸下盔甲讓士兵休息。比喻不再戰斗。

【出處】漢·張昶《西岳華山堂闕碑銘》:“雖昔蕭相輔佐之功,功冠群后,弗以加之,遂解甲休士,陣而不戰。”

【示例】黔中方定,旋軍反旆,解甲休兵。 ——北周·庾信《周柱國楚國公岐州刺史慕容公神道碑》

【第31句】:解甲休士[jiě jiǎ xiū shì]

【解釋】卸下盔甲讓士兵休息。比喻不再戰斗。

【出處】漢·張昶《西岳華山堂闕碑銘》:“雖昔蕭相輔佐之功,功冠群后,弗以加之,遂解甲休士,陣而不戰。”

【第32句】:解甲釋兵[jiě jiǎ shì bīng]

【解釋】解:解除;釋:卸下。放下武裝,卸掉盔甲。比喻不再戰斗。

【出處】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67回:“慶氏有馬,驚而逸走,軍士逐而得之,乃盡縶其馬,解甲釋兵,共往觀優。”

【示例】非為胡公作說客,乃為故人作忠臣耳,王直已遣子納款,故人不乘此時解甲釋兵,他日必且為虜。 ——清·余懷《王翠翹傳》

【第33句】:按甲不動[àn jiǎ bù dòng]

【解釋】甲:鎧甲,古代戰士的護身衣,引申為甲士,借指軍隊。使軍隊暫不行動,以待時機。

【出處】《陳書·章昭達傳》:“寶應數挑戰,昭達按甲不動。”

【第34句】:擐甲執銳[huàn jiǎ zhí ruì]

【解釋】擐:穿;銳:兵器。身披鎧甲,手拿武器。指準備戰斗。

【出處】《左傳·成公二年》:“擐甲執兵,固即死也;病未及死,吾子勉之。”

【示例】豹三十四歲掛印。母嘗從之南征,每臨巨敵,輒擐甲執銳,為子接應。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夜叉國》

【第35句】:被甲載兵[pī jiǎ zài bīng]

【解釋】身穿鎧甲,手拿武器。指全副武裝,披堅執銳。

【出處】唐·韓愈《畫記》:“雜古今人物小畫共一卷,騎而立者五人,騎而被甲載兵立者十人。”

【第36句】:棄甲負弩[qì jiǎ fù nǔ]

【解釋】丟棄鎧甲,背起弓弩。形容戰敗。

【出處】戰國·韓·韓非《韓非子·初見秦》:“乃復悉士卒以攻邯鄲,不能拔也,棄甲負弩,戰竦而卻,天下?桃蚜殼亓Χ印!?

【第37句】:解甲歸田[jiě jiǎ guī tián]

【解釋】解:脫下;甲:古代將士打仗時穿的戰服。脫下軍裝,回家種地。指戰士退伍還鄉。

【出處】漢·揚雄《解嘲》:“叔孫通起于桴鼓之間,解甲投戈,遂作君臣之儀,得也。”

【示例】我李自成愿意解甲歸田,做一個堯舜之民,決不會有非分之想。 ——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18章

【第38句】:片甲不回[piàn jiǎ bù huí]

【解釋】一個士兵也沒回來。形容全軍覆沒。

【出處】元·無名氏《黃鶴樓》第一折:“貧道祭風,周瑜舉火,黃蓋詐降,燒曹兵八十三萬,片甲不回。”

【示例】西岐異人甚多,無怪屢次征伐,俱是片甲不回,無能取勝。 ——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五十七回

【第39句】:案甲休兵[àn jiǎ xiū bīng]

【解釋】指停止戰事,休養士卒。

【出處】《史記·淮陰侯列傳》:“方今為將軍計莫如案甲休兵,鎮趙撫其孤。”

【第40句】:解甲倒戈[jiě jiǎ dǎo gē]

【解釋】指敵方戰士歸順,轉向攻擊。

【出處】漢·揚雄《解嘲》:“叔孫通起于枹鼓之間,解甲投戈,遂作君臣之儀,得也。”

【示例】若王師一臨,舊章暫睹,自應解甲倒戈,冰銷葉散。 ——《隋書·越王楊侗傳》

【第41句】:片甲不還[piàn jiǎ bù huán]

【解釋】形容全軍覆沒。同“片甲不回”。

【出處】明·方汝浩《禪真后史》第二十七回:“咱留一支軍馬守關,以待劉總督后隊官軍,殺教他片甲不還,方稱暢快!”

【示例】我們要轉移社會、改善社會,就得迎上前去,同這班東西接戰,殺得他們片甲不還! ——葉圣陶《倪煥之》十二

【第42句】:腹中甲兵[fù zhōng jiǎ bīng]

【解釋】甲兵:穿著盔甲的士兵。腹中裝有士兵。比喻人有雄才大謀略。

【出處】《五朝名臣言行錄·七之二參政范文正公仲淹》引《名臣傳》:“夏人聞之,相戒曰:'無以延川為意,今小范老子腹中自有數萬兵甲,不比大范老子可欺也。”

【第43句】:堅甲厲兵[jiān jiǎ lì bīng]

【解釋】加固盔甲,磨礪武器。指作好戰斗準備。

【出處】《韓非子·五蠹》:“堅甲厲兵以備難,而美薦紳之飾。”

【第44句】:棄甲丟盔[qì jiǎ diū kuī]

【解釋】形容打了敗仗狼狽逃走的樣子。

【出處】《孟子·梁惠王上》:“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示例】魏兵魂飛魄散,棄甲丟盔,拋戈撒戟,各逃性命,自相踐踏,死者無數。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一○四回

【第45句】:櫜甲束兵[gāo jiǎ shù bīng]

【解釋】指脫去鎧甲,收起兵器。

【出處】《左傳·僖公三十三年》“秦師輕而無禮”唐孔穎達疏:“《呂氏春秋》說此事云:'師行過周,王孫滿曰:過天子之城,宜櫜甲束兵,左右皆下。’”今本《呂氏春秋·悔過》作“橐甲束兵”。

【第46句】:丹黃甲乙[dān huáng jiǎ yǐ]

【解釋】指點校書籍,評定次第。

【出處】清·錢謙益《葛端調編次諸家文集序》:“句讀之有析,文理之不通,而儼然丹黃甲乙,衡加于經傳,不已傎乎!”

【第47句】:擐甲執兵[huàn jiǎ zhí bīng]

【解釋】擐:穿;兵:武器。身披鎧甲,手拿武器。指準備戰斗。

【出處】《左傳·成公二年》:“擐甲執兵,固即死也;病未及死,吾子勉之。”

【示例】擐甲執兵,人之重任,賞信而速,所以勸功。 ——宋·曾鞏《李德明遙郡團練使制》

【第48句】:被甲據鞍[pī jiǎ jù ān]

【解釋】形容武將年雖老而壯志不減。

【出處】《後漢書·馬援傳》載:漢·馬援年六十二,請出征,光武帝以其老,未許。“援自請曰: '臣尚能被甲上馬。’帝令試之。援據鞍顧眄,以示可用。帝笑曰:'矍鑠哉是翁也!’”。

【示例】趙國廉將軍,一飯斗米肉十斤,被甲據鞍走若云。 ——明·劉基《寶林同講師渴馬圖歌》

【第49句】:卷甲銜枚[juǎn jiǎ xián méi]

【解釋】指行軍時輕裝疾進,保持肅靜,以利奇襲。

【出處】《北史·隋紀下·煬帝》:“其外輕赍游闕,隨機赴響,卷甲銜枚,出其不意。”

【第50句】:被甲執銳[pī jiǎ zhí ruì]

【解釋】被:通“披”,穿戴;甲:鎧甲;執:拿著;銳:兵器。穿著堅固的盔甲,拿著銳利的武器。

【出處】漢·荀悅《漢紀·文帝紀》:“已而之細柳軍,軍吏被甲執銳,榖弓弩持滿。”

【第51句】:堅甲利兵[jiān jiǎ lì bīng]

【解釋】堅固的盔甲,鋒利的兵器。形容精銳的部隊。

【出處】《墨子·非攻下》:“于此為堅甲利兵,以往攻伐無無罪之國。”

【示例】令尹最好者,堅甲利兵也。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七十四回

【第52句】:被甲執兵[pī jiǎ zhí bīng]

【解釋】甲:古代打仗時軍人穿的護身衣服。兵:兵器。身穿護身衣服,手握武器。指全副武裝。

【出處】漢·荀悅《漢紀·高祖紀》:“臣等被甲執兵,多者百余戰。”

【示例】至曉,洞中微明,乃入十余里,望見巖壑間有金城絳闕,而被甲執兵者守衛之。 ——宋·張君房《云笈七簽》卷一百十三

【第53句】:繕甲治兵[shàn jiǎ zhì bīng]

【解釋】繕甲:修治鎧甲。比喻作軍事準備。亦作“繕甲厲兵”。

【出處】《詩·鄭風·叔于田序》:“叔處于京,繕甲治兵,以出于田。”

【示例】今陛下天賜勇智,意在富強,即位以來,繕甲治兵,伺候鄰國。 ——宋·蘇軾《代張方平諫用兵書》

【第54句】:卷甲束兵[juǎn jiǎ shù bīng]

【解釋】卷起鎧甲,收起兵器。

【第55句】:解甲投戈[jiě jiǎ tóu gē]

【解釋】卸下盔甲,放下武器。比喻不再戰斗。

【出處】漢·揚雄《解嘲》:“叔孫通起于桴鼓之間,解甲投戈,遂作君臣之儀,得也。”

【示例】群寇困逼,知命窮數盡,解甲投戈。 ——晉·陳壽《三國志·魏志·鐘會傳》

【第56句】:擐甲揮戈[huàn jiǎ huī gē]

【解釋】擐:穿,套。穿上鎧甲,手拿武器。形容全副武裝的樣子。

【出處】《魏書·傅永傳》:“擐甲揮戈,單騎先入,唯有軍主蔡三虎副之,余人無有及者。”

【第57句】:片甲無存[piàn jiǎ wú cún]

【解釋】一片鎧甲都沒保存下來。形容全軍覆沒。同“片甲不存”。

【出處】明·梁辰魚《浣紗記·交戰》:“殺得他只輪不返,片甲無存,望風而逃,渡江去了。”明·陳仲琳《封神演義》第九十一回:“末將明日使姜尚無備,再殺他個片甲無存,早早奏凱。”

【示例】臣聞兀術又犯中原,有岳飛青龍山大戰,殺得番兵片甲無存。 ——清·錢彩《說岳全傳》第二十四回

【第58句】:牢甲利兵[láo jiǎ lì bīng]

【解釋】猶堅甲利兵。泛指精良的武器。

【出處】西漢·劉安《淮南子·兵略訓》:“當此之時,非有牢甲利兵,勁弩強沖也。”

【第59句】:繕甲厲兵[shàn jiǎ lì bīng]

【解釋】《史記·張儀列傳》:“敝邑恐懼懾伏,繕甲厲兵,飾車騎,習馳射。”

【出處】西漢·司馬遷《史記·張儀列傳》:“敝邑恐懼懾伏,繕甲厲兵,飾車騎,習馳射。”

【第60句】:鞍不離馬,甲不離身[ān bù lí mǎ,jiǎ bù lí shēn]

【解釋】甲:鎧甲,古人打仗時穿的護身衣。馬不卸鞍,人不解甲。處于高度警惕狀態。

【出處】唐《敦煌變文集·卷一·漢將王陵變》:“鞍不離馬背,甲不離將身。”

【第61句】:鞍不離馬背,甲不離將身[ān bù lí mǎ bèi,jiǎ bù lí jiàng shēn]

【解釋】甲:鎧甲。馬不卸鞍,人不解甲。處于高度警惕狀態。

【出處】《敦煌變文集·漢將王陵變》:“鞍不離馬背,甲不離將身。”

【示例】他傳令將士做到鞍不離馬背,甲不離將身,處于高度戒備狀態。

【第62句】:棄甲曳兵[qì jiǎ yè bīng]

【解釋】丟掉盔甲,拖著武器。形容打敗仗狼狽逃跑的樣子。

【出處】《孟子·梁惠王上》:“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示例】殺得冷軍左支右絀,只好棄甲曳兵,敗陣下去。 ——蔡東藩、許廑父《民國通俗演義》第二十八回

【第63句】:片甲不存[piàn jiǎ bù cún]

【解釋】一片鎧甲都沒保存下來。形容全軍覆沒。

【出處】明·梁辰魚《浣紗記·死忠》:“我夫差收楚服越……昨遣太宰先領一枝軍支,與齊戰于艾陵之上,殺得他片甲不存。”

【示例】乘其不備,人銜枚,馬摘轡,暗劫營寨,殺彼片甲不存,方知我等利害。 ——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二回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free激情野战hd| 日本一区二区三| 亚洲欧美日韩在线一区| 美团外卖猛男男同38分钟| 国产在线不卡视频| 搡女人免费免费视频观看| 大炕上农村岳的乱| 三上悠亚伦理片| 日本三级带日本三级带黄首页| 亚洲专区欧美专区| 武则天一边上朝一边做h| 全彩里番acg海贼王同人本子| 色视频色露露永久免费观看| 国产极品白嫩精品| 1000又爽又黄禁片在线久| 在线观看无码的免费网站| 一区二区在线免费视频| 我被三个老头同时玩| 久久午夜电影网| 旧里番yy6080| 亚洲伊人色欲综合网| 欧美精品在线观看| 交换的一天hd中文字幕| 精品久久久久久久免费加勒比| 国产99re在线观看只有精品| 韩国中文电影在线看完整免费版| 国产激情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中国精品白嫩bbwbbw| 国产超级乱淫视频播放| 99免费视频观看| 女人与狥交下配a级正在播放|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久久网站 | 国产精品99久久精品爆乳| 久久精品中文字幕免费| 欧美XXXXX高潮喷水麻豆| 亚洲国产精品人久久电影| 欧美日韩激情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狠狠婷婷综合久久久久| 波多野结衣欲乱上班族| 亚洲美女又黄又爽在线观看 | 欧美国产综合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