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佛”的成語大全(69個)
小編為您整理了佛眼相看、即心是佛、呵佛罵祖等含“佛”的成語69個,其中“佛”開頭的14個,“佛”結尾的16個,“佛”在中間的39個,及其解釋、出處和示例等。
“佛”開頭的成語
【第1句】:佛眼相看[fó yǎn xiāng kàn]
【解釋】用佛的眼光去看。比喻好意對待,不加傷害。
【出處】《大唐善導和尚經·觀經疏·敘經大猷舉造疏之意》:“經此功德,回施眾生,悉發菩薩心,慈心相向,佛眼相看。”
【示例】你若和我好意,佛眼相看;若不好時,帶累一城百姓受苦,都死于非命。 ——明·馮夢龍《警世通言》卷二十八
【第2句】:佛頭著糞[fó tóu zhuó fèn]
【解釋】著:放置。原指佛性慈善,在他頭上放糞也不計較。后多比喻不好的東西放在好東西上面,玷污的好的東西。
【出處】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卷七:“崔相公入寺,見鳥雀于佛頭上放糞,乃問師曰:'鳥雀還有佛性也無?’師曰:'有。’崔曰:'為什么向佛頭上放糞?’師曰:'是伊為什么不向鷂子頭上放?’”
【示例】今人標點古書而古書亡,因為他們亂點一通,佛頭著糞:這是古書的水火兵蟲以外的三大厄。 ——魯迅《且介亭雜文·病后雜談之余》
【第3句】:佛旨綸音[fó zhǐ lún yīn]
【解釋】佛的旨意,皇帝的詔令。指必須執行的命令。
【出處】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四十回:“便是佛旨綸音,要把她送到龍宮去,作個龍女,也許是萬兩黃金,買不動她那不字兒。”
【第4句】:佛心蛇口[fó xīn shé kǒu]
【解釋】比喻話雖說得好聽,心腸卻極狠毒。
【第5句】:佛是金妝,人是衣妝[fó shì jīn zhuāng,rén shì yī zhuāng]
【解釋】指佛靠金子裝點,人靠衣飾打扮。比喻人內里不足,要靠外表。
【出處】明·沈自晉《望湖亭傳奇》第十出:“雖然如此,佛是金裝,人是衣裝,打援他是極要緊的。”
【示例】佛是金妝,人是衣妝,房子要招徠顧客,據說非要一番粉飾不可。 ——陳若曦《求田問舍》
【第6句】:佛頭著糞[fó tóu zhuó fèn]
【解釋】往佛像的頭上拉糞。比喻美好的事物被褻瀆、玷污。
【出處】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崔相公入寺,見鳥雀于佛頭上放糞,乃問師曰:'鳥雀還有佛性也無?’師云:'有。’崔云:'為什么向佛頭上放糞?’師云:'是伊為什么不向鷂子頭上放?’”
【示例】拙詩亦見錄存,不亦佛頭著糞耶? ——蘇曼殊《與高天梅論文學書》
【第7句】:佛性禪心[fó xìng chán xīn]
【解釋】指佛教徒一意修行、清靜寂定之心性。
【出處】《水滸傳》第四五回:“那眾僧都在法壇上看見了這婦人,自不覺都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一時間愚迷了佛性禪心,拴不定心猿意馬。”
【示例】那眾和尚見了武大這個老婆,一個個都昏迷了佛性禪心。 ——《金瓶梅詞話》第八回
【第8句】:佛是金裝,人是衣裝[fó shì jīn zhuāng,rén shì yī zhuāng]
【解釋】意為佛像的光彩要靠涂金,人樣的俊俏要靠衣飾。比喻人內里不足,要靠外表。
【出處】明·馮夢龍《醒世恒言》第一卷:“常言道:佛是金裝,人是衣裝。”
【第9句】:佛眼佛心[fó yǎn fó xīn]
【解釋】比喻善意看待別人。
【出處】孫梨《白洋淀紀事·光榮》:“你還是佛眼佛心,把人全當成好人。”
【第10句】:佛面刮金[fó miàn guā jīn]
【解釋】在佛的臉上搜刮金子。比喻從不該侵犯的地方或從有限的一點油水中竭力搜刮、掠取。
【出處】宋·劉克莊《盜以蔡端明墓一首,和竹溪韻》:“英魂久向茲埋玉,佛面今為汝削金。”
【示例】不是我們爭嘴,堪恨你這廝們無道理,佛面上去刮金。 ——明·施耐庵《水滸全傳》第八十三回
【第11句】:佛口蛇心[fó kǒu shé xīn]
【解釋】佛的嘴巴,蛇的心腸。比喻話雖說得好聽,心腸卻極狠毒。
【出處】宋·釋普濟《五燈會元》卷二十:“諸佛出世,打劫殺人,祖師西來,吹風放火,古今善知識佛口蛇心,天下衲僧自投籠檻。”
【示例】我面貌雖丑,心地卻是善良,不似你佛口蛇心。 ——清·錢彩《說岳全傳》第七十回
【第12句】:佛頭加穢[fó tóu jiā huì]
【解釋】比喻不好的東西放在好東西上面,玷污的好的東西。
【出處】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卷七:“崔相公入寺,見鳥雀于佛頭上放糞,乃問師曰:'鳥雀還有佛性也無?’師曰:'有。’崔曰:'為什么向佛頭上放糞?’師曰:'是伊為什么不向鷂子頭上放?’”
【示例】我每日簿書案牘,荒于筆墨,怎敢佛頭加穢。 ——清·李綠園《歧路燈》第七十一回
【第13句】:佛口圣心[fó kǒu shèng xīn]
【解釋】佛的嘴巴,圣人的心腸。指言語溫厚,心地慈善。
【出處】清·梁紹壬《兩般秋雨庵隨筆》卷二:“佛口圣心,自然入妙。”
【第14句】:佛高一尺,魔高一丈[fó gāo yī chǐ ,mó gāo yī zhàng]
【解釋】原為佛家告誡修行者,要警惕外界誘惑。佛,指佛法;魔,指魔法。后用以比喻一方勢力(多指正義的)增長,與之對立的另一方勢力(多指非正義的)則加倍增長。
【出處】明·李贄《與梅衡湘書》:“'佛高一尺,魔高一丈。’昔人此言,只要人知有佛即有魔,如形之有影,聲之有響,必然不相離者。”
“佛”結尾的成語
【第1句】:即心是佛[jí xīn shì fó]
【解釋】佛教禪宗認為只要求之于內心,便可悟道成佛。
【出處】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初參大寂,問如何是佛。大寂云:'即心是佛。’師即大悟。”
【示例】若欲求佛,即心是佛。若欲會道,無心是道。 ——宋·釋普濟《五燈會元》卷二
【第2句】:長齋禮佛[cháng zhāi lǐ fó]
【解釋】長齋:終年吃素。吃長齋于佛像之前。形容修行信佛。
【出處】唐·杜甫《飲中八仙歌》:“蘇晉長齋繡佛前,醉中往往愛逃禪。”
【示例】有位姓尹的媽媽,年紀已在五十以上。一人孤居,長齋禮佛。 ——郭沫若《牧羊哀話》
【第3句】:求神拜佛[qiú shén bài fó]
【解釋】禮拜神仙,請求保佑。
【出處】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第13卷:“有一富民姓嚴,夫妻兩口兒過活,三十歲上無子,求神拜佛,無時無處不將此事掛在念頭上。”
【示例】當他媽媽生病的時候,他去求神拜佛。 ——周恩來《學習毛澤東》
【第4句】:阿彌陀佛[ē mí tuó fó]
【解釋】佛教語,信佛的人用作口頭誦頌的佛號,表示祈禱祝福或感謝神靈的意思。
【出處】元·張國賓《合汗衫》第四折:“張壽友曰:'阿彌陀佛,這個是誰?’卜兒云:'這便是媳婦兒。’”
【示例】和尚念經,阿彌陀佛。
【第5句】:立地成佛[lì dì chéng fó]
【解釋】佛家語,禪宗認為人皆有佛性,棄惡從善,即可成佛。此為勸善之語。
【出處】宋·釋普濟《五燈會元·昭覺勤禪師法嗣》:“廣額正是個殺人不眨眼底漢。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示例】既然“立地成佛”有了保證,屠刀便不妨隨時拿起,隨時放下,隨時放下,隨時拿起。 ——聞一多《畫展》
【第6句】:萬家生佛[wàn jiā shēng fó]
【解釋】舊時指受百姓愛戴的地方官。
【出處】宋·戴翼《賀陳待制啟》:“福星一路之歌謠,生佛萬家之香火。”
【示例】海文南歸留不住,萬家生佛把香燒。 ——吳晗《海瑞罷官·罷官》
【第7句】:長齋繡佛[cháng zhāi xiù fó]
【解釋】長齋:終年吃素;繡佛:刺繡的佛像。吃長齋于佛像之前。形容修行信佛。
【出處】唐·杜甫《飲中八仙歌》:“蘇晉長齋繡佛前,醉中往往愛逃禪。”
【示例】他好長齋繡佛,歸依佛門。
【第8句】:走殺金剛坐殺佛[zǒu shā jīn gāng zuò shā fó]
【解釋】殺:程度深;金剛:佛的侍從力士;佛:佛教徒對釋迎牟尼的簡稱。比喻勞逸苦樂不均
【出處】明·蘭陵笑笑生《金瓶梅詞話》第31回:“不然,頭里就賴他那兩個,正是'走殺金剛坐殺佛。’”
【第9句】:放下屠刀,立地成佛[fàng xià tú dāo,lì dì chéng fó]
【解釋】佛家勸人改惡從善的話。比喻作惡的人一旦認識了自己的罪行,決心改過,仍可以很快變成好人。
【出處】宋·釋普濟《五燈會元》卷五十三:“廣額正是個殺人不眨眼底漢,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示例】從來說:“孽海茫茫,回頭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二十一回
【第10句】:青燈古佛[qīng dēng gǔ fó]
【解釋】青熒的油燈和年代久遠的佛像。借指佛門寂寞的生涯。
【出處】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一一八回:“可憐繡戶侯門女,獨臥青燈古佛旁!”
【示例】想我智能年方二九,難道真將我的青春獻給青燈古佛不成? ——歐陽予倩《饅頭庵》第二場
【第11句】:裝一佛像一佛[zhuāng yī fó xiàng yī fó]
【解釋】指裝什么像什么。
【出處】明·馮夢龍《醒世恒言》卷三十八:“鋪內一應什物家伙,無不完備。真個裝一佛像一佛,自然像個專門的太醫起來。”
【第12句】:放下屠刀,立便成佛[fàng xià tú dāo,lì biàn chéng fó]
【解釋】放:安放,擱置;屠刀:宰殺牲畜的刀。佛教語,勸人改惡從善。比喻作惡的人決心改過,就能變成好人。
【出處】明·彭大翼《山堂肆考·微集》第一卷:“屠兒在涅槃會上,放下屠刀,立便成佛。”
【第13句】:一人吃齋,十人念佛[yī rén chī zhāi,shí rén niàn fó]
【解釋】吃齋:相信佛教的人吃素;念佛:念佛經。一個人吃素會帶動許多人念佛經。比喻一個人做某種事情,帶動好多人也去做。
【出處】明·羅貫中《平妖傳》第七回:“常言道:一人吃齋,十人念佛。因這場巡檢夫妻好道,連這老門公也信心的。”
【第14句】:見性成佛[jiàn xìng chéng fó]
【解釋】性:本性。佛教禪宗認為只要“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就可以成佛。
【出處】宋·釋惟白《續傳燈錄》卷五:“久參泐潭,潭因問:'禪師西來單傳心印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子作么生會?’師曰:'某甲不會。’”
【第15句】:泥佛勸土佛[ní fó quàn tǔ fó]
【解釋】比喻同病相憐,相互勸慰。也比喻顧不了自己,還要勸慰別人。
【出處】明·蘭陵笑笑生《金瓶梅詞話》第十三回:“我的哥哥,你自顧了你罷,又泥佛勸土佛。”
【第16句】:借花獻佛[jiè huā xiàn fó]
【解釋】比喻用別人的東西做人情。
【出處】《過去現在因果經》一:“今我女弱不能得前,請寄二花以獻于佛。”
【示例】今兒有人送極新鮮的山雞,燙了吃,很好的,我就借花獻佛了。 ——清·劉鶚《老殘游記》第六回
“佛”在中間的成語
【第1句】:呵佛罵祖[hē fó mà zǔ]
【解釋】原指如果不受前人拘束,就可以突破前人。后比喻沒有顧慮,敢做敢為。
【出處】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卷十五:“是子將來有把茅蓋頭,呵佛罵祖去在。”
【示例】若得一把茅蓋頭,必能為公呵佛罵祖。 ——宋·朱弁《曲洧舊聞》卷八
【第2句】:繡佛長齋[xiù fó cháng zhāi]
【解釋】繡佛:刺繡的佛像;長齋:終年吃素。形容修行信佛。
【出處】清·百一居士《壺天錄》中卷:“君來,固可圖白頭偕老,否則,繡佛長齋以了余生。”
【第3句】:一佛出世[yī fó chū shì]
【解釋】猶一佛出世,二佛生天。
【出處】明·施耐庵《水滸傳》第九回:“[差撥]把林沖罵得一佛出世,那里敢抬頭應答。”
【示例】遂把李三上起刑法來,打得一佛出世,二佛生天,只不肯招。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卷三十八
【第4句】:急來報佛腳[jí lái bào fó jiǎo]
【解釋】比喻事到臨頭才慌忙準備。
【出處】宋·劉攽《中山詩話》:“王丞相嗜諧謔。一日,論沙門道,因曰:'投老欲依僧。’客遽對曰:'急則抱佛腳。’”
【示例】只有三年大閱是他們的一重關煞,那一種急來報佛腳情形,比起那些秀才們三年歲考還要急。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六回
【第5句】:一佛出世,二佛升天[yī fó chū shì,èr fó shēng tiān]
【解釋】死去活來之意。出世,生;生天,死。
【出處】明·馮夢龍《醒世恒言》第三十八卷:“[李清]直等到一佛出世,二佛升天,方才有個青衣童子開門出來。”
【示例】陳月波、馬劍郎只好把氣出在那兩個衛兵的身上,罵得他們一佛出世,二佛升天。 ——侯楓《海陸豐農民運動的領導者彭湃》
【第6句】:鐵佛傷心,石人落淚[tiě fó shāng xīn,shí rén luò lèi]
【解釋】鐵鑄的的神佛也會傷心,雕刻的石人也會落淚。形容極其悲傷。
【出處】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十九回:“這場哭,直哭得那鐵佛傷心,石人落淚;風凄云慘,鶴唳猿啼。”
【第7句】:蛇心佛口[shé xīn fó kǒu]
【解釋】佛的嘴巴,蛇的心腸。比喻話雖說得好聽,心腸卻極狠毒。
【出處】宋·釋普濟《五燈會元》卷二十:“諸佛出世,打劫殺人,祖師西來,吹風放火,古今善知識佛口蛇心,天下衲僧自投籠檻。”
【示例】王魁你惡狠狠蛇心佛口,我便到黃泉,也須把你這歹魂兒勾,定與我倒斷了前番呪。 ——明·王玉峰《焚香記·構禍》
【第8句】:皈依佛法[guī yī fó fǎ]
【解釋】信仰佛教,謹遵佛法。比喻對人百依百順。
【出處】李劼人《暴風雨前》:“平日打三個擒五個,啥都不怕,歪得像一只老虎,如今武松進門,就皈依佛法了。”
【第9句】:平時不燒香,臨時抱佛腳[píng shí bù shāo xiāng,lín shí bào fó jiǎo]
【解釋】平時:平常;抱佛腳:拜佛。比喻平時不往來,遇有急難才去懇求。指平時沒有準備,臨時慌忙應付。
【出處】魯迅《雜論管閑事·做學問·灰色等》:“卻還用'平時不燒香,臨時抱佛腳’十個字形容當今學術界大部分的狀況。”
【第10句】:見佛不拜[jiàn fó bù bài]
【解釋】看見佛像,卻不上前叩拜。比喻自有主張。
【出處】宋·釋普濟《五燈會元》:“有云,二十四臘,逍遙自在,逢人則喜,見佛不拜。……有僧問曰:'既見佛,為甚不拜?’曰:'家無二主。’”
【示例】六十余年和光混俗,四十二臘逍遙自在,逢人則喜見佛不拜。 ——宋·釋惟白《續傳燈錄》卷二十三
【第11句】:開佛光明[kāi fó guāng míng]
【解釋】指雕塑或繪畫佛像,最后點眼睛。
【出處】明·馮夢龍《喻世明言》卷四:“渭選四月初八日,我佛誕辰,啟建道場,開佛光明。”
【第12句】:急來抱佛腳[jí lái bào fó jiǎo]
【解釋】比喻事到臨頭才慌忙準備。
【出處】宋·劉攽《中山詩話》:“王丞相嗜諧謔。一日,論沙門道,因曰:'投老欲依僧。’客遽對曰:'急則抱佛腳。’”
【示例】只有三年大閱是他們的一重關煞,那一種急來抱佛腳情形,比起那些秀才們三年歲考還要急。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六回
【第13句】:急則抱佛腳[jí zé bào fó jiǎo]
【解釋】急:緊急,危急。比喻事到臨頭才慌忙準備。
【出處】宋·劉攽《中山詩話》:“王丞相嗜諧謔。一日,論沙門道,因曰:'投老欲依僧。’客遽對曰:'急則抱佛腳。’”
【第14句】:一佛出世,二佛生天[yī fó chū shì,èr fó shēng tiān]
【解釋】死去活來之意。出世,生;生天,死。
【出處】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卷二十三:“合家見防御說得傷心,一齊號哭起來。直哭得一佛出世,二佛生天,連崔生也不知陪下了多少眼淚。”
【第15句】:送佛送到西天[sòng fó sòng dào xī tiān]
【解釋】比喻做好事做到底。
【出處】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九回:“姐姐原是為救安公子而來,如今自然送佛送到西天。”
【第16句】:綸音佛語[lún yīn fó yǔ]
【解釋】比喻不由得不服從的話。
【出處】清·曹雪芹《紅樓夢》第十二回:“鳳姐悄悄道:'放尊重著,別叫丫頭們看了笑話。’賈瑞如聽綸音佛語一般,忙往后退。”
【第17句】:訶佛罵祖[hē fó mà zǔ]
【解釋】佛教語,斥罵佛祖,比喻不受前人束縛。
【出處】元·許謙《與趙伯器書》:“不然,則梯接凌虛,而遽為此訶佛罵祖耳。”
【示例】以乞兒市駔之為,而襲訶佛罵祖之跡。 ——清·錢謙益《題佛海上人卷》
【第18句】:無佛處稱尊[wú fó chù chēng zūn]
【解釋】在沒有能手的地方逞強。
【出處】宋·黃庭堅《跋東坡書寒食詩》:“應笑我于無佛處稱尊也。”
【第19句】:神佛不佑[shén fó bù yòu]
【解釋】佑:保佑。形容人作惡多端或行為惡劣,連神仙和佛祖都不保佑。
【第20句】:揀佛燒香[jiǎn fó shāo xiāng]
【解釋】比喻看人行事或待人有厚薄。
【出處】唐·寒山《詩》之一五九:“擇佛燒好香,揀僧歸供養。”
【示例】青娘可謂揀佛燒香矣。 ——明·吳炳《療妒羹·游湖》
【第21句】:不看僧面看佛面[bù kàn sēng miàn kàn fó miàn]
【解釋】比喻請看第三者的情面幫助或寬恕某一個人。
【出處】明·吳承恩《西游記》第31回:“古人云:'不看僧面看佛面。’兄長既是到此,萬望救他一救。”
【示例】當然,朋友有困難不好袖手旁觀,最近公會方面又約我談了,不看僧面看佛面,總得給公會一個面子。 ——周而復《上海的早晨》第一部十三
【第22句】:生佛萬家[shēng fó wàn jiā]
【解釋】shēng fó wàn jiā
【出處】宋·戴翼《賀陳待制啟》:“福星一路之歌謠,生佛萬家之香火。”
【第23句】:訶佛詆巫[hē fó dǐ wū]
【解釋】“訶”同“呵”。猶言訶佛罵祖。巫,巫師。
【出處】宋·朱熹《祭魏元履國錄文》:“兄實高明,卒監此心,顧托警勵,瑯瑯其音。訶佛詆巫,考禮正俗,奉承靡他,葬又得卜。”
【第24句】:不念僧面念佛面[bù niàn sēng miàn niàn fó miàn]
【解釋】不看僧面看佛面。
【出處】草明《乘風破浪》十七:“你不念僧面念佛面啊,人家老大娘都把你想壞啦。”
【第25句】:送佛送到西[sòng fó sòng dào xī]
【解釋】比喻做好事做到底。
【出處】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九回:“姐姐原是為救安公子而來,如今自然送佛送到西天。”
【第26句】:送佛到西天[sòng fó dào xī tiān]
【解釋】比喻做好事做到底。
【出處】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九回:“姐姐原是為救安公子而來,如今自然送佛送到西天。”
【示例】我們中國人最講信義,幫人幫到底,送佛到西天! ——霍達《穆斯林的葬禮》第十一章
【第27句】:一佛出世,二佛涅盤[yī fó chū shì,èr fó niè pán]
【解釋】佛家稱生為出世,死為涅盤。指死去活來。
【出處】明·施耐庵《水滸全傳》第三十九回:“打得宋江一佛出世,二佛涅盤,皮開肉綻,鮮血淋漓。”
【第28句】:僧來看佛面[sēng lái kàn fó miàn]
【解釋】僧:和尚。和尚來了要看在佛的面子招待他。比喻看有關人士的面子對待來者。
【出處】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二回:“這個人是你王公公薦來的,僧來看佛面,不可輕慢于他。”
【示例】僧來看佛面,還是少招惹他吧。
【第29句】:泥多佛大[ní duō fó dà]
【解釋】泥土越多,佛像就塑得越大。比喻底子厚或增加進來的多成就就大。
【出處】宋·釋普濟《五燈會元》卷二十:“十五日已前,水漲船高;十五日已后,泥多佛大;正當十五日,東海鯉魚。”
【第30句】:著糞佛頭[zhuó fèn fó tóu]
【解釋】著:同“著”。往佛像的頭上拉糞。比喻美好的事物被褻瀆、玷污
【出處】郭沫若《創造十年續編》:“達夫的《沉淪》,資平的《沖積期化石》,都曾叫我作序,但我都沒有著糞佛頭。”
【第31句】:一佛出世,二佛涅槃[yī fó chū shì,èr fó niè pán]
【解釋】佛家稱生為“出世”,死為“涅槃”。指死去活來。
【出處】明·施耐庵《水滸全傳》第三十九回:“打得宋江一佛出世,二佛涅槃,皮開肉綻,鮮血淋漓。”
【示例】一彎腰,坐在地下,放聲大哭起來,一面哭,一面訴,這一哭,直是哭得一佛出世,二佛涅槃。 ——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八十九回
【第32句】:抱佛腳[bào fó jiǎo]
【解釋】比喻平時沒聯系,臨時慌忙懇求,后比喻平時沒準備,臨時慌忙應付。
【出處】唐·孟郊《讀經》:“垂老抱佛腳,教妻讀《黃經》。”
【示例】事到臨頭,你只好去抱佛腳了。
【第33句】:成佛作祖[chéng fó zuò zǔ]
【解釋】佛教語。指修成佛道,成為祖師。比喻獲得杰出成就。
【出處】《白雪遺音·馬頭調·小尼姑》:“成佛作祖待作甚么?陳妙常也曾還俗過。”
【示例】強而后能者,畢竟是半路出家,止可冒齋飯吃,不能成佛作祖也。 ——清·李漁《閑情偶寄·詞曲·詞采》
【第34句】:不看佛面看金面[bù kàn fó miàn kàn jīn miàn]
【解釋】比喻請看第三者的情面幫助或寬恕某一個人。同“不看僧面看佛面”。
【出處】王統照《銀龍集·站長》:“哈!我如果是個連長,或是個把書記官,不看佛面看金面,還有這場事?”
【第35句】:平時不燒香,急來抱佛腳[píng shí bù shāo xiāng,jí lái bào fó jiǎo]
【解釋】諺語。原比喻平時不往來,遇有急難才去懇求。后多指平時沒有準備,臨時慌忙應付。
【出處】馮玉祥《我的生活》第11章:“平時不燒香,急來抱佛腳,一旦聽說要考試了,三位大臣立時著了慌。”
【示例】俗話說:平時不燒香,急來抱佛腳,沒有準備是不行的。
【第36句】:不看金面看佛面[bù kàn jīn miàn kàn fó miàn]
【解釋】比喻請看第三者的情面幫助或寬恕某一個人。同“不看僧面看佛面”。
【出處】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十二章:“大天王哀求說:'自成,老表,闖王,不看金面看佛面,看來如岳叔的情面上,你抬抬手讓我過去吧!’”
【第37句】:一佛升天,二佛出世[yī fó shēng tiān,èr fó chū shì]
【解釋】升天:死亡;出世:生。佛出生又死去。指活過來又死去
【出處】《慈禧太后演義》第六回:“那拉懿嬪回憶舊日慈眷,格外悲戚,哭得一佛升天,二佛出世,幾乎有痛不欲生的形狀。”
【第38句】:閑時不燒香,急來抱佛腳[xián shí bù shāo xiāng,jí lái bào fó jiǎo]
【解釋】諺語。原比喻平時不往來,遇有急難才去懇求。后多指平時沒有準備,臨時慌忙應付。
【出處】宋·張世南《宦游紀聞》:“云南南一番國,專尚釋教,又犯罪應誅者,捕之急,趨往寺中,抱佛腳悔過,便貰其罪。今諺云:'閑時不燒香,急來抱佛腳’,乃番僧之語流于中國地。”
【示例】正是閑時不燒香,急來抱佛腳,各各暗笑,落得受了買東西吃。 ——明·馮夢龍《喻世明言》卷十
【第39句】:臨時抱佛腳[lín shí bào fó jiǎo]
【解釋】原意為年老信佛,以求保佑,有臨渴掘井之意。后因稱平時無準備而事急時倉猝張羅為“臨時抱佛腳”。
【出處】唐·孟郊《讀經》詩:“垂老抱佛腳,教妻讀黃經。”
【示例】我們不能抱臨時抱佛腳的念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