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招”的成語大全(72個)
小編為您整理了招降納款、挖耳當招、虛受益,滿招損等含“招”的成語72個,其中“招”開頭的38個,“招”結尾的7個,“招”在中間的27個,及其解釋、出處和示例等。
“招”開頭的成語
【第1句】:招降納款[zhāo xiáng nà kuǎn]
【解釋】招:招引;納:接納;款:投誠。指招引接納敵方投降、叛變的人擴充勢力
【出處】宋·何坦《西疇老人常言·明道》:“豈非招降納款,開之以自新乎!”
【第2句】:招門納婿[zhāo mén nà xù]
【解釋】招門:招進門。舊時男子家貧無財,女家無子,招以為婿。
【出處】老舍《駱駝祥子》:“劉老頭兒大概是看上了祥子,而想給虎妞弄個招門納婿的'小人’。”
【示例】劉老頭兒大概是看上了祥子,而給虎妞弄個招門納婿的“小人”。 ——老舍《駱駝祥子》四
【第3句】:招花惹草[zhāo huā rě cǎo]
【解釋】指挑逗、勾引女子。
【出處】明·蘭陵笑笑生《金瓶梅詞話》第二回:“那一雙積年招花惹草,慣細風情的賊眼,不離這婦人身上。”
【第4句】:招賢下士[zhāo xián xià shì]
【解釋】對有才有德的人以禮相待,對一般有才能的人不計自己的身份去結交。
【出處】《宋書·江夏文獻王義恭傳》:“禮賢下士,圣人垂訓;驕多矜尚,先哲所去。”
【示例】于是宣王招賢下士,疏遠嬖佞,散遣稷下游說之徒,以田嬰為相國,以鄒人孟軻為上賓,齊國大治。(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八十九回)
【第5句】:招是搬非[zhāo shì bān fēi]
【解釋】搬弄是非,引起爭端。
【出處】魯迅《墳·論雷峰塔的倒掉》:“和尚本應該只管自己念經……他偏要放下經卷,橫來招是搬非,大約是懷著嫉妒罷。”
【第6句】:招之即來,揮之即去[zhāo zhī jí lái,huī zhī jí qù]
【解釋】一招手就過來,一揮手就離去。比喻隨時聽眾召喚。也比喻指揮自如。
【出處】宋·蘇軾《王仲儀真贊序》:“至于緩急之際,決大策,安大眾,呼之則來,揮之則散者,惟世臣,巨室為能。”
【示例】況且乎,這些教書先生本覺得可以招之即來,揮之即去的,還有甚么顧惜呢。(清·云江女史《宦海鐘》第二回)
【第7句】:招降納附[zhāo xiáng nà fù]
【解釋】招:招引;納:接納;附:歸附。指招引接納敵方投降、叛變的人擴充勢力
【出處】《元史·來阿八赤傳》:“今出兵分定其地,招降納附,勿縱士卒侵掠。”
【第8句】:招降納叛[zhāo xiáng nà pàn]
【解釋】原指收容接納敵方投降叛變過來的人,以擴大自己的勢力。現指收羅壞人,結黨作惡。
【出處】《宋史·劉光世傳》:“楚州破,命光世節制諸鎮,力守通泰。完顏昌屯承楚,光世知其眾思歸,欲攜貳之。……獲敵不殺,令持錢文示其徒,有欲歸者,扣江執錢為信。歸者不絕。”
【示例】無論誰搞招降納叛、結黨營私的罪惡活動,都沒有好下場。
【第9句】:招風惹草[zhāo fēng rě cǎo]
【解釋】比喻招惹是非。
【出處】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三十四回:“你只會怨我顧前不顧后,你怎么不怨寶玉外頭招風惹草的呢?”
【第10句】:招是惹非[zhāo shì rě fēi]
【解釋】招惹是非。指無故生事。
【出處】《京本通俗小說·志誠張主管》:“你許多時不行這條路,如今去端門看燈,從張員外門前經過,又是招是惹非。”
【示例】他雖然沒有什么出色的本領,有時還愛貪點小利,可是人頂和氣,也不招是惹非。 ——歐陽山《高干大》第一章
【第11句】:招風惹雨[zhāo fēng rě yǔ]
【解釋】比喻惹是生非,引出事端。
【出處】清·西周生《醒世姻緣傳》第四十二回:“這監生不惟遮不得風,避不得雨,且還要招風惹雨。”
【第12句】:招魂揚幡[zhāo hún yáng fān]
【解釋】魂:古時迷信認為人死后的魂魄;幡:一種窄長的旗子,這里指招魂幡。大張旗鼓地為死者招魂。現比喻為舊事物復活搖旗吶喊。
【示例】她又在為資本主義招魂揚幡了
【第13句】:招蜂引蝶[zhāo fēng yǐn dié]
【解釋】招致蜜蜂,吸引蝴蝶。比喻吸引別人的注意。
【出處】葉文玲《獨特的歌》:“沒準是很愛賣弄俊俏,四送秋波的人呢,嘿,招蜂引蝶之流,對不起,本人向來深惡痛絕。”
【第14句】:招風攬火[zhāo fēng lǎn huǒ]
【解釋】比喻招惹是非。
【出處】明·馮夢龍《古今小說》第一卷:“地方輕薄子弟不少,你又生得美貌,莫在門前窺瞰,招風攬火。”
【示例】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第九卷:“是他自家招風攬火,怎倒打你?”
【第15句】:招魂續魄[zhāo hún xù pò]
【解釋】魂、魄:古時迷信認為人死后的魂魄。招回其靈魂,使魂魄不失散。
【出處】《后漢書·禮儀志》:“鄭國之俗,三月上巳,之溱、洧兩水之上,招魂續魄,秉蘭草,祓除不祥。”
【示例】鄭制,上巳溱洧祓除,秉蘭招魂續魄。(明·張岱《夜航船》卷一)
【第16句】:招權納賂[zhāo quán nà lù]
【解釋】把持權勢,接受賄賂。
【出處】《元史·樸不花傳》:“不花驕恣無上,招權納賂,奔競之徒,皆出其門,骎骎有趙高、張讓、田令孜之風。”
【示例】皆人間清要之官而招權納賂,欺世盜名,或于任所陽為廉潔,而陰受苞苴。 ——明·李昌祺《剪燈余話·何思明游酆都錄》
【第17句】:招搖過市[zhāo yáo guò shì]
【解釋】招搖:張揚炫耀;市:鬧市,指人多的地方。指在公開場合大搖大擺顯示聲勢,引人注意。
【出處】《史記·孔子世家》:“居衛月余,靈公與夫人同車,宦者雍渠參乘,出,使孔子為次乘,招搖市過之。”
【示例】這幾個人,穿著奇裝異服,招搖過市,得意洋洋。
【第18句】:招亡納叛[zhāo wáng nà pàn]
【解釋】招引接納敵方叛逃的人。
【出處】宋·司馬光《資治通鑒·高帝五年》:“高祖起豐、沛以來,罔羅豪桀,招亡納叛,亦已多矣。”
【示例】那時安祿山久蓄異志,專一招亡納叛。 ——明·馮夢龍《醒世恒言》第三十卷
【第19句】:招權納賕[zhāo quán nà qiú]
【解釋】把持權柄,收受賄賂。同“招權納賄”。
【出處】《明史·石亨傳》:“因劾亨招權納賕,肆行無忌。”
【第20句】:招是攬非[zhāo shì lǎn fēi]
【解釋】猶招是惹非。
【出處】清·錢彩《說岳全傳》:“忽聽得有人叫道:'岳相公在那里?’牛皋聽得,便喊道:'在這里!’岳大爺道:'你又在此招是攬非了。’”
【第21句】:招降納順[zhāo xiáng nà shùn]
【解釋】招收投降的人,接納敵方歸順的人。
【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二回:“昔高祖之得天下,蓋為能招降納順,公何拒韓忠耶?”
【第22句】:招架不住[zhāo jià bù zhù]
【解釋】招架:抵擋。抵擋不了或沒有力量再支持下去。
【出處】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48回:“姚天君招架不住,掩一锏,望內便走。”
【示例】因農民起來形勢甚猛,地主階級招架不住,其武裝勢力大部分投降農會。 ——毛澤東《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
【第23句】:招搖撞騙[zhāo yáo zhuàng piàn]
【解釋】撞騙:尋機騙人。假借名義,進行蒙騙欺詐。
【出處】《清會典事例·七四八·刑部·吏律職制》:“學臣應用員役,儻有招搖撞騙及受賄傳遞等弊,提調官不行訪拿究治者,亦交部議處。”
【示例】只是奴才們在外頭招搖撞騙,鬧出事來,我就耽不起。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一0六回
【第24句】:招災攬禍[zhāo zāi lǎn huò]
【解釋】招攬災禍。
【出處】元本高明《琵琶記·牛小姐諫父》:“你直待要打破了砂鍋,是你招災攬禍。”
【示例】老官兒道:'怎的沒影響,怎的沒人看見?只是他的對頭利害,誰敢多嘴管這閑事,去招災攬禍?’ ——明·名教中人《好逑傳》第一回
【第25句】:招權納賄[zhāo quán nà huì]
【解釋】招權:弄權,攬權;納賄:接受賄賂。抓權力,受賄賂。
【出處】《漢書·季布傳》:“辯士曹丘生數招權顧金錢。”
【示例】他父子濟惡,招權納賄,賣官鬻爵。 ——明·馮夢龍《古今小說》第四十卷
【第26句】:招是生非[zhāo shì shēng fēi]
【解釋】招惹是非。指無故生事。
【出處】魯迅《且介亭雜文末編·答徐懋庸并關于抗日統一戰線問題》:“他也有不平,有反抗,有戰斗,而往往不過是將敗落家族的婦姑勃谿,叔嫂斗法的手段,移到文壇上。嘁嘁嚓嚓,招是生非,搬弄口舌,決不在大處著眼。”
【第27句】:招之即來[zhāo zhī jí lái]
【解釋】一招手就過來。比喻隨時聽眾召喚。也比喻指揮自如。
【出處】宋·蘇軾《王仲儀真贊序》:“至于緩急之際,決大策,安大眾,呼之則來,揮之則散者,惟世臣,巨室為能。”
【示例】況且乎,這些教書先生本覺得可以招之即來,揮之即去的,還有甚么顧惜呢。(清·云江女史《宦海鐘》第二回)
【第28句】:招軍買馬[zhāo jūn mǎi mǎ]
【解釋】猶招兵買馬。
【出處】元·無名氏《聚獸牌》第一折:“今有漢三公子劉文叔,在白水村興兵聚義,招軍買馬。”
【示例】次早平明,唐僧登坐帳中,教軍士把招軍買馬旗兒扯起。 ——《西游補》第十五回
【第29句】:招災惹禍[zhāo zāi rě huò]
【解釋】招引災禍。
【出處】清·李漁《巧團圓·議贅》:“難道我老夫妻兩口自己照管不來,還帶著個如花似玉的閨女去招災惹禍不成!”
【示例】老張說怎么干,咱們就怎么干吧。別招災惹禍,可沒好處呀! ——甘鐵生《“現代化”茶館》第二章
【第30句】:招賢禮士[zhāo xián lǐ shì]
【解釋】招:招收;賢:有才德的人;士:指讀書人。招收賢士,接納書生。指廣泛網羅人才
【出處】宋·陳亮《酌古論·曹公》:“……光輔漢帝,招賢禮士,修明庶政,以宰天下。”
【第31句】:招之不來[zhāo zhī bù lái]
【解釋】招:招呼。聽到招呼不過來。形容人個性強,不輕易聽命于他人。
【出處】《史記·汲鄭列傳》:“然至其輔少主,守城深堅,招之不來,麾之不去,雖自謂賁育亦不能奪之矣。”
【示例】年羹堯來京,亟稱珽,朕告以嘗招之不來,羹堯以語珽,珽復辭不至,以是朕益重之。(《清史稿·李紱傳》)
【第32句】:招事惹非[zhāo shì rě fēi]
【解釋】招惹是非。指無故生事。
【出處】明·蘭陵笑笑生《金瓶梅詞話》第三十五回:“少年驕惰放肆……將來招事惹非,敗壞家門。”
【第33句】:招兵買馬[zhāo bīng mǎi mǎ]
【解釋】舊時指組織或擴充武裝力量。后比喻組織或擴充人力。
【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二十八回:“于是遂起軍往汝南駐扎,招兵買馬,徐圖征進。”
【示例】我們人手不足,需要招兵買馬了。
【第34句】:招賢納士[zhāo xián nà shì]
【解釋】招:招收;賢:有德有才的人;納:接受;士:指讀書人。招收賢士,接納書生。指網羅人才。
【出處】《戰國策·燕策一》:“燕昭王即位,卑身厚幣以招賢者。”元·馬致遠《陳摶高臥》第二折:“早則是澤及黎民,又待要招賢納士禮殷勤,幣帛降玄纁。”
【示例】這里有個招賢納士好漢柴大官人。 ——明·施耐庵《水滸全傳》第九回
【第35句】:招財納福[zhāo cái nà fú]
【解釋】納:享受。發財享福
【出處】伊索《伊索寓言·赫耳墨斯的雕像》:“他看見自己的像,心想自己是個掌管招財納福的天使,人們一定要出高價來買,就問值多少錢。”
【第36句】:招之不來,麾之不去[zhāo zhī bù lái,huī zhī bù qù]
【解釋】招:招呼。聽到招呼不過來,讓他走也不走。形容人個性強,不輕易聽命于他人。
【出處】《史記·汲鄭列傳》:“然至其輔少主,守城深堅,招之不來,麾之不去,雖自謂賁育亦不能奪之矣。”
【第37句】:招蜂惹蝶[zhāo fēng rě dié]
【解釋】猶招蜂引蝶。
【出處】《花城》1981年第3期:“她漂亮,美……在那窮鄉僻壤之中,又焉能不招蜂惹蝶?”
【第38句】:招財進寶[zhāo cái jìn bǎo]
【解釋】招引進財氣、財寶。
【出處】元·劉唐卿《降桑椹》第二折:“招財進寶臻佳瑞,合家無慮保安存。”
【示例】你們家這棵大樹,樹大根深,受日月精華滋養,本是棵招財進寶的搖錢樹。 ——諶容《萬年青》
“招”結尾的成語
【第1句】:挖耳當招[wā ěr dāng zhāo]
【解釋】見別人舉手挖耳朵,卻誤以為是在招呼自己。比喻希望達到目的的心情非常迫切。
【出處】明·馮夢龍《醒世恒言·吳衙內鄰舟赴約》:“那吳衙內記掛著賀小姐,一夜臥不安穩。早上賀司戶相邀,正是挖耳當招。”
【示例】溜須拍馬到了挖耳當招的地步實在讓人發笑。
【第2句】:屈打成招[qū dǎ chéng zhāo]
【解釋】屈:冤枉;招:招供。指無罪的人冤枉受刑,被迫招認有罪。
【出處】元·無名氏《爭報恩》第三折:“如今把姐姐拖到官中,三推六問,屈打成招。”
【示例】這皮氏與趙昂反把玉堂春送到本縣,將銀買囑官府衙門,將玉堂春屈打成招,問了死罪,送在監里。 ——明·馮夢龍《警世通言》卷二十四
【第3句】:苦打成招[kǔ dǎ chéng zhāo]
【解釋】嚴刑拷打,迫使無罪的人冤枉招認。
【出處】清·吳沃堯《九命奇冤》第30回:“兇犯逃走了,他沒了法子,還常拿不相干的人來苦打成招,硬派他是兇手。”
【第4句】:目挑心招[mù tiǎo xīn zhāo]
【解釋】挑:挑逗;招:指勾引。眉目傳情,心神招引。
【出處】《史記·貨殖列傳》:“今夫趙女鄭姬,設形容,揳鳴琴,揄長袂,躡利屐,目挑心招,出不遠千里,不擇老少者,奔富厚也。”
【示例】目挑心招,捭闔以為術焉,則可以鉗塞天下之游士。 ——清·龔自珍《京師樂籍說》
【第5句】:登高而招[dēng gāo ér zhāo]
【解釋】登高:登上高處;招:揮手招呼人。登到高處招呼人,看到的遠。比喻聲望高的人發出號召,響應的人必然會多。
【出處】《荀子·勤學》:“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
【第6句】:枉勘虛招[wǎng kān xū zhāo]
【解釋】刑訊逼供,屈打成招。
【示例】在各種案件上都不能搞枉勘虛招。
【第7句】:不打自招[bù dǎ zì zhāo]
【解釋】招:招供。舊指沒有用刑就招供。比喻做了壞事或有壞的意圖自我暴露出來。
【出處】明·吳承恩《西游記》第十七回:“也是個不打自招的怪物,他忽然說出道:后日是他母難之日,邀請諸邪來作生日。”
【示例】但是我還要說重慶發言人是個蠢豬,他不打自招,向人國人民泄露了日本帝國主義的計劃。 ——毛澤東《為皖南事變發表的命令和談話》
“招”在中間的成語
【第1句】:虛受益,滿招損[xū shòu yì,mǎn zhāo sǔn]
【解釋】虛:虛心;受:得到;益:好處;滿:自滿,驕傲;招:招惹;損:損害。自滿會招致損失,謙虛可以得到好處。
【出處】清·李沂《秋星閣詩話·勸虛心》:“蓋虛受益,滿招損。心虛而后學進,學愈進,心愈虛,虛心者為學之門,亦為學之驗也。”
【第2句】:惹事招非[rě shì zhāo fēi]
【解釋】引起麻煩之事。同“惹是招非”。
【出處】元·無名氏《東平府》第一折:“哎,徐寧緊緊相隨,生怕俺不遵依,向城中惹事招非。”
【示例】明·施耐庵《水滸傳》第103回:“大奶奶卻是利害得緊,誰敢與你傳話,惹事招非?”
【第3句】:買馬招兵[mǎi mǎ zhāo bīng]
【解釋】猶言招兵買馬。
【出處】《再生緣》第三回:“今中既到山中住,少不得,買馬招兵盡壯懷。”
【第4句】:金字招牌[jīn zì zhāo pái]
【解釋】舊時店鋪為顯示資金雄厚而用金箔貼字的招牌。現比喻高人一等可以炫耀的名義或稱號。也比喻名譽好。
【出處】清·曾樸《孽海花》第二十五回:“玨齋郆只出使了一次朝鮮,辦結了甲申金玉均一案,又曾同威毅伯和日本伊滕博文定了出兵朝鮮彼此知會的條約,總算一帆風順,文武全才的金字招牌,還高高掛著。”
【示例】只要敬愛他的人,多發揮這一點,不要七手八腳,專門把他拖進自己所好的油或泥里去做金字招牌就好了。 ——魯迅《花邊文學·趨時與復古》
【第5句】:納士招賢[nà shì zhāo xián]
【解釋】招:招收;賢:有德有才的人;納:接受;士:指讀書人。招收賢士,接納書生。指網羅人才。
【出處】《戰國策·燕策一》:“燕昭王即位,卑身厚幣以招賢者。”元·馬致遠《陳摶高臥》第二折:“早則是澤及黎民,又待要招賢納士禮殷勤,幣帛降玄纁。”
【示例】賢士有如此博學廣文,高才大德,見如今圣人納士招賢,何不進取功名。 ——明·無名氏《薛苞認母》第四折
【第6句】:過市招搖[guò shì zhāo yáo]
【解釋】市:鬧市,指人多的地方;招搖:張揚炫耀。指在公開場合大搖大擺顯示聲勢,引人注意。
【出處】《史記·孔子世家》:“居衛月余,靈公與夫人同車,宦者雍渠參乘,出,使孔子為次乘,招搖市過之。”
【示例】憑闌凝望,過市招搖,雖分聲價之低昂,各擅風花之點染。 ——清·玉魫生《海陬冶游錄》
【第7句】:花枝招展[huā zhī zhāo zhǎn]
【解釋】招展:迎風擺動的樣子。形容打扮得十分艷麗。
【出處】清·曹雪芹《紅樓夢》第六十二回:“襲人等捧過茶來,才吃了一口,平兒也打扮的花枝招展的來了。”
【示例】墻邊一排一排的板凳上,坐著粉白黛綠,花枝招展的婦女們,笑語盈盈的不休。 ——冰心《六一姊》
【第8句】:迎風招展[yíng fēng zhāo zhǎn]
【解釋】招展:飄動,搖動。形容旗子等隨風飄揚。
【出處】郭沫若《洪波曲·南京印象》:“紅旗一面迎風招展,附近至少一公里的半徑內似乎都可以望見。”
【示例】廣場上到處是紅旗在迎風招展。
【第9句】:撲滿招尤[pū mǎn zhā yóu]
【解釋】撲滿:儲蓄用的瓦器。指因聚錢財而招致的敗落。
【出處】晉·鄒長倩《遺公孫弘書》:“上有聚斂而不能散者,將有撲滿之敗,可不誡歟。”
【示例】記中崔子以好施受福,任賊以撲滿招尤,作者欲以惕世也。 ——明·祁彪佳《遠山堂曲品·能品·紫綺裘》
【第10句】:惹禍招災[rě huò zhāo zāi]
【解釋】給自己引來麻煩。
【出處】元·張養浩《普天樂》:“莫剛直,休豪邁,于身無益,惹禍招災。”
【示例】本是那驢騾里出弩駘,少教訓,欠丁揌,惹禍招災。 ——明·胡文煥《群音類選·清腔類·斗鵪鶉》
【第11句】:花枝招飐[huā zhī zhāo zhǎn]
【解釋】飐:風吹物使之顫動;招飐:迎風擺動。形容女子打扮得十分艷麗或景色優美。
【出處】明·馮夢龍《醒世恒言》第八卷:“那女子的尖尖蹺蹺風頭一對,露在湘裙之下,蓮步輕移,如花枝招飐一般。”
【第12句】:惹罪招愆[rě zuì zhāo qiān]
【解釋】愆:過失。給自己招致罪過。
【出處】元·楊梓《霍光鬼諫》第二折:“倘或取受了百姓錢,違負了帝王室,敢大膽欺壓良民,冒突天顏,惹罪招愆,久以后,市曹中,遭著刑憲。”
【示例】則為你昧己瞞心,因此上惹罪招愆。 ——明·無名氏《鎖白猿》第四折
【第13句】:惹是招非[rě shì zhāo fēi]
【解釋】引起麻煩之事。
【出處】《京本通俗小說·志誠張主管》:“孩兒,你許多時不行這條路,如今去端門看燈,從張員外門前過,又去惹是招非。”
【示例】教你們賊狗胎在這里看看,就恁惹是招非的。 ——《金瓶梅詞話》第六四回
【第14句】:惹災招禍[rě zāi zhāo huò]
【解釋】給自己引來麻煩。同“惹禍招災”。
【出處】元·尚仲賢《氣英布》第一折:“非是咱起風波,都自己惹災招禍。”
【第15句】:樹高招風[shù gāo zhāo fēng]
【解釋】樹高了容易招風打擊。比喻目標大了容易招致別人的嫉妒。
【出處】宋·釋普濟《五燈會元·太平懃禪師法嗣》:“問曰:'牛頭未見四祖時如何?’師曰:'潭深魚聚。’悟曰:'見后如何?’師曰:'樹高招風。’”
【第16句】:買馬招軍[mǎi mǎ zhāo jūn]
【解釋】猶言招兵買馬。
【出處】明·湯顯祖《牡丹亭·牝賊》:“有這等事?恭喜了!借此號令,買馬招軍。”
【示例】明·施耐庵《水滸傳》第105回:“分頭于房山寨及各處,立豎招軍旗號,買馬招軍,積草屯糧,遠近村鎮,都被劫掠。”
【第17句】:紅旗招展[hóng qí zhāo zhǎn]
【解釋】招展:飄動。形容氣勢壯大,場面熱烈。
【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七十一回:“法正見曹兵倦怠,銳氣已墮,多下馬坐息,乃將紅旗招展。鼓角齊鳴,喊聲大震。”
【第18句】:揚幡招魂[yáng fān zhāo hún]
【解釋】迷信做法,掛幡招回死者的靈魂。比喻宣揚或企圖恢復已經死亡的舊事物。
【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91回:“設香案,鋪祭物,列燈四十九盞,揚幡招魂。”
【示例】日本又在為軍國主義揚幡招魂。
【第19句】:樹大招風[shù dà zhāo fēng]
【解釋】比喻人出了名或有了錢財就容易惹人注意,引起麻煩。
【出處】明·吳承恩《西游記》第三十三回:“這正是樹大招風風撼樹,人為名高名喪人。”
【示例】再者樹大招風,土地、山巒多了容易顯眼,惹人反對。 ——馮德英《迎春花》第四章
【第20句】:滿招損,謙受益[mǎn zhāo sǔn,qiān shòu yì]
【解釋】自滿會招致損失,謙虛可以得到益處。
【出處】《尚書·大禹謨》:“滿招損,謙受益,時乃天道。”
【示例】君子勝人不以力,有化存焉,化者,誠服之也。故曰:'滿招損,謙受益。’ ——宋·陳師道《擬御詩武舉策》
【第21句】:花枝招顫[huā zhī zhāo chàn]
【解釋】形容打扮得十分艷麗。同“花枝招展”。
【出處】《水滸后傳》第四回:“馮舍人見了,慌忙起身,偷眼一覷,花枝招顫,態度輕盈,魂不附體,倒身便拜。”
【第22句】:花枝招颭[huā zhī zhāo zhǎn]
【解釋】形容打扮得十分艷麗。同“花枝招展”。
【出處】《醒世恒言·喬太守亂點鴛鴦譜》:“那女子的尖尖趫趫,鳳頭一對,露在汀裙之下,蓮步輕移,如花枝招颭一般。”
【第23句】:翦紙招魂[jiǎn zhǐ zhāo hún]
【解釋】翦:同“剪”。剪紙為幡,為受驚者、病人或死去的人召喚魂靈。這是一種迷信習俗。
【出處】唐·杜甫《彭衙行》:“暖湯濯我足,剪紙招我魂。”
【示例】翦紙招魂,采蘅設祭。 ——清·頤道居士《湘煙小錄·紫湘誄》
【第24句】:納叛招亡[nà pàn zhāo wáng]
【解釋】招收逃亡的人,接納敵方叛變、歸順的人。
【出處】《資治通鑒·漢紀·太祖高皇帝中五年》:“高祖起豐、沛以來,罔羅豪桀,招亡納叛,亦已多矣。”
【示例】靳直納叛招亡,屯留洋海,贗符偽札,布滿江湖,應照大逆之條,凌遲不枉。(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三十四回)
【第25句】:惹禍招愆[rě huò zhāo qiān]
【解釋】給自己引來麻煩。同“惹禍招災”。
【出處】元·關漢卿《普天樂·崔張十六事》曲:“鄭恒枉自胡來纏,空落得惹禍招愆。”
【第26句】:惹禍招殃[rě huò zhāo yāng]
【解釋】給自己引來麻煩。同“惹禍招災”。
【出處】元·無名氏《藍采和》第三折:“數遍到此,曾諫李王,李王不聽,只恐怕惹禍招殃。”
【第27句】:謙受益,滿招損[qiān shòu yì,mǎn zhāo sǔn]
【解釋】謙:謙遜,虛心;受:得到;益:好處;滿:自滿,驕傲;招:招惹;損:損害。自滿會招致損失,謙虛可以得到好處。
【出處】明·沈采《千金記·延訪》:“謙受益,滿招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