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仁”的成語大全(103個)
小編為您整理了仁義君子、殘忍不仁、大仁大義等含“仁”的成語103個,其中“仁”開頭的22個,“仁”結尾的31個,“仁”在中間的50個,及其解釋、出處和示例等。
“仁”開頭的成語
【第1句】:仁義君子[rén yì jūn zǐ]
【解釋】原指好心腸的正派人,后泛指能熱心幫助別人的人。
【出處】《晉書·刑法志》:“戮過其罪,死不可生,縱虐于此,歲以巨計,此乃仁義君子所不忍聞,而況行之于政乎?”
【第2句】:仁心仁聞[rén xīn rén wén]
【解釋】聞:出名,有聲望。有仁慈的心腸,有仁愛的聲譽。
【出處】《孟子·離婁上》:“今有仁心仁聞,而民不被其澤,不可法于后世者,不行先王之道也。”
【第3句】:仁者能仁[rén zhě néng rén]
【解釋】舊指有身份的人所做的事總是有理。
【出處】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五本第三折:“賣弄你仁者能仁,倚仗你身里出身。”
【示例】都只為美貌潘安,仁者能仁,一會家心中自忖,誰與俺通個殷勤。 ——元·白樸《東墻記》第一折
【第4句】:仁至義盡[rén zhì yì jìn]
【解釋】至:極,最;盡:全部用出。竭盡仁義之道。指人的善意和幫助已經做到了最大限度。
【出處】《禮記·郊特牲》:“蠟之祭,仁之至,義之盡也。”
【示例】況且他們還說和我們共同管理,總算是仁至義盡的了! ——冰心《斯人獨憔悴》
【第5句】:仁義禮智[rén yì lǐ zhì]
【解釋】仁:仁愛;義:忠義;禮:禮儀;智:見識。遵守仁愛、忠信、禮儀并勤學以增見識等倫理規范。是儒家的倫理思想。
【出處】《孟子·離婁上》:“仁之實,事親是也;義之實,從兄是也;智之實,知斯二者弗去是也;禮之實,節文斯二者是也。”
【示例】若論仁義禮智,主行忠良,卻是不會。 ——明·施耐庵《水滸全傳》第二回
【第6句】:仁人義士[rén rén yì shì]
【解釋】有德行并信守節義的人。
【出處】明·方孝孺《云敝贊》:“古之仁人義士,視刀鋸如飲食。”
【示例】然而我們從古典里,聽熟了仁人義士,來解倒懸的胡說了。 ——魯迅《花邊文學·倒提》
【第7句】:仁者樂山[rén zhě yào shān]
【解釋】具有仁義之心的人安于義理,不為功名利祿所動搖,象山一樣穩固不動。
【出處】《論語·雍也》:“知者樂山,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第8句】:仁柔寡斷[rén róu guǎ duàn]
【解釋】謂柔弱而缺乏主見。
【出處】章炳麟《駁康有為論革命書》:“其孱弱少用如此,是則仁柔寡斷之主,漢獻、唐昭之儔耳!”
【第9句】:仁者必壽[rén zhě bì shòu]
【解釋】壽:長壽。仁德的人一定會長壽。
【出處】《論語·雍也》:“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示例】賢者必貴,仁者必壽,人之所欲也。 ——宋·蘇軾《邵茂誠詩集敘》
【第10句】:仁義道德[rén yì dào dé]
【解釋】泛指舊時鼓吹的道德規范。
【出處】唐·韓愈《原道》:“后之人,其欲聞仁義道德之說,孰從而聽之。”
【示例】你說凡是一口仁義道德的人,都是些偽君子,真是一點也不錯。 ——郭沫若《屈原》第二幕
【第11句】:仁民愛物[rén mín ài wù]
【解釋】仁:仁愛。對人親善,進而對生物愛護。舊指官吏仁愛賢能。
【出處】《孟子·盡心上》:“君子之于物也,愛人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親,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
【示例】至于畏天事神,仁民愛物之際,未嘗有須臾懈也。 ——宋·曾鞏《移滄州過闕上殿札子》
【第12句】:仁者見仁,智者見智[rén zhě jiàn rén,zhì zhě jiàn zhì]
【解釋】仁者見它說是仁,智者見它說是智。比喻對同一個問題,不同的人從不同的立場或角度有不同的看法。
【出處】《周易·系辭上》:“仁者見之謂之仁,智者見之謂之智。”
【示例】俗話說: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所以我們對這些人的看法應該理解。
【第13句】:仁心仁術[rén xīn rén shù]
【解釋】心地仁慈,醫術高明。
【出處】《孟子·離婁上》:“今有仁心仁聞,而民不被其澤,不可法于后世者,不行先王之道也。”
【示例】他送給張醫生一塊牌匾,上面寫著仁心仁術四字,表揚張醫生醫德高尚,醫術精湛。
【第14句】:仁義之兵[rén yì zhī bīng]
【解釋】兵:軍隊。伸張仁愛正義討伐邪惡的軍隊。同“仁義之師”。
【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三十一回:“丞相興仁義之兵,吊民伐罪,官渡一戰,破袁紹百萬之眾。”
【第15句】:仁言利博[rén yán lì bó]
【解釋】博:多,廣。指有仁德的人說一句話,別人就能得到很大的好處。
【出處】《左傳·昭公三年》:“仁人之言,其利博哉。晏子一言而齊侯省刑。”
【第16句】:仁人君子[rén rén jūn zǐ]
【解釋】仁:仁愛。舊稱好心腸的正派人。亦用作反語諷刺偽君子。
【出處】《晉書·刑法志》:“刑之則止,而加之斬戮,戮過其罪,死不可生,縱虐于此,歲以巨計,此乃仁人君子所不忍聞,而況行之政乎?”
【示例】處于布衣窘迫之中,千金不改其志,端的是仁人君子也。 ——元·關漢卿《裴度還帶》第三折
【第17句】:仁者不殺[rén zhě bù shā]
【解釋】殺:殺生。有仁愛之心的人愛萬物而不殺生。
【出處】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歸心》:“仁者,不殺之禁也。”
【第18句】:仁同一視[rén tóng yī shì]
【解釋】猶言一視同仁。
【出處】《元典章·詔令一·成宗立皇太子詔》:“於戲!慶衍無疆,既正名于國,本仁同一視,尚均福于黎元。”
【第19句】:仁人志士[rén rén zhì shì]
【解釋】原指仁愛而有節操,能為正義犧牲生命的人。現在泛指愛國而為革命事業出力的人。
【出處】《論語·衛靈公》:“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示例】大批仁人志士,滿腔悲憤,萬種辛酸,想有所為而不能為,真是英雄無用武之地。 ——郭沫若《科學的春天》
【第20句】:仁漿義粟[rén jiāng yì sù]
【解釋】指施舍給人的錢米。
【出處】《搜神記·楊伯雍》:“公汲水作義于坂頭,行者皆飲之。”《后漢書·黃昏傳》:“于是豐富之家各出義谷,助官稟貸。”
【第21句】:仁言利溥[rén yán lì pǔ]
【解釋】指有德行的人說的話益處很大。
【出處】清·王夫之《讀通鑒論·后漢光武二十》:“仁人之言,其利溥如此哉!”
【示例】號電誦悉,關懷桑梓,仁言利溥,至堪欽佩。 ——孫中山《致上海各粵僑團體書》
【第22句】:仁義之師[rén yì zhī shī]
【解釋】師:軍隊。伸張仁愛正義討伐邪惡的軍隊。亦作“仁義之兵”。
【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一一五回:“吾欲興仁義之師,伐無道之主,汝安敢逆吾意!”明·方汝浩《禪真逸史》第十九回:“君候起仁義之師,吊民伐罪,四海引領而望,孰不歸心?”
【示例】如此說來,雖然謀叛之徒,倒也忠義可嘉。本帥仁義之師,何愁楊梟不滅。 ——清·錢彩《說岳全傳》第四十九回
“仁”結尾的成語
【第1句】:殘忍不仁[cán rěn bù rén]
【解釋】殘忍:兇暴;仁:仁愛。兇惡暴虐不講仁義。
【出處】晉·陳壽《三國志·魏志·董卓傳》:“卓性殘忍不仁,遂以嚴刑脅眾。”
【第2句】:煦煦為仁[xù xù wéi rén]
【解釋】煦煦:和悅、惠愛的樣子。形容婦人之仁。
【出處】唐·韓愈《原道》:“彼以煦煦為仁,孑孑為義。”
【示例】姚興迷信釋氏,煦煦為仁。關中臣民,頗免刑虐。 ——蔡東藩《兩晉演義》第九十二回
【第3句】:法外施仁[fǎ wài shī rén]
【解釋】舊時指寬大處理罪犯。
【出處】明·李清《三垣筆記·崇禎》:“其馳驅通義一帶,亦不無微勞可憫,乞皇上法外施仁。”
【示例】當朝的圣人最惱的貪官污吏,也還算法外施仁,止于把他革職,發往軍臺效力。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十三回
【第4句】:至仁忘仁[zhì rén wàng rén]
【解釋】至仁:最大的仁德。極有仁德的人反而不必常常想著仁。比喻事物達到了頂點,反而不需要它存在了。
【出處】《呂氏春秋·任數》:“故至智棄智,至仁忘仁,至德不德。無言無思,靜以待時,時至而應,心暇者勝。”
【第5句】:麻痹不仁[má bì bù rén]
【解釋】指對外界事物反應遲鈍或沒有感覺。
【出處】明·李贄《寄答留都書》:“今但以仁體稱兄,恐合邑士大夫皆以為我麻痹不仁之人矣。”
【示例】他現在快成為麻痹不仁的人。
【第6句】:求生害仁[qiú shēng hài rén]
【解釋】指因謀求活命而有傷仁德。
【出處】春秋·魯·孔丘《論語·衛靈公》:“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示例】如式,不能去,又不能死,可謂求生害仁者乎? ——《新唐書·房式傳》
【第7句】:發政施仁[fā zhèng shī rén]
【解釋】發布政令,實施仁政。比喻統治者施行開明政治。
【出處】宋·蘇軾《論賞罰及修河事》:“方是時,二圣在位,發政施仁,惟恐不及。”
【示例】發政施仁四海揚,太平世尊榮坐享。 ——明·無名氏《南牢記》第四折
【第8句】:婦人之仁[fù rén zhī rén]
【解釋】仕:仁慈。婦女的軟心腸。舊指處事姑息優柔,不識大體。
【出處】《史記·淮陰侯列傳》:“項王見人,恭敬慈愛,言語嘔嘔,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飲,至使人有功,當封爵者,印劚祝灘荒苡瑁慫礁救酥室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