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麥”的成語(20個)
本文整理了麥秀兩岐、不辯菽麥、黍離麥秀等含“麥”的成語20個,其中“麥”開頭的成語8個,“麥”結尾的成語7個,“麥”在中間的成語5個,包括成語的解釋、出處和示例等。
“麥”開頭的成語【第1句】:麥秀兩岐[mài xiù liǎng qí]
【解釋】岐,同“歧”。一株麥子長出兩個穗子。為豐收之兆,多用來稱頌吏治成績卓著。同“麥秀兩歧”。
【第2句】:麥穗兩岐[mài suì liǎng qí]
【解釋】①一麥兩穗。舊時以為祥瑞,以兆豐年。亦用以稱頌吏治成績卓著。②比喻相像的兩樣事物。
【出處】《后漢書·張堪傳》:“[堪]乃于狐奴開稻田八千余頃,勸民耕種,以致殷富。百姓歌曰:'桑無附枝,麥穗兩岐。張君為政,樂不可支。’”
【示例】麥穗兩岐,農人難辨?!鳌ゑT夢龍《警世通言》第八卷
【第3句】:麥秀兩歧[mài xiù liǎng qí]
【解釋】①一株麥子長出兩個穗子。為豐收之兆,多用來稱頌吏治成績卓著。②唐教坊曲名。
【出處】《藝文類聚》卷十九引《東觀漢記》:“張湛為漁陽太守,開田八千余頃,勸民耕種,以致殷富。百姓歌曰:桑無附枝,麥秀兩歧,張君為政,樂不可欺。”宋·無名氏《沁園春》詞:“麥秀兩歧,棠敷千里,治最當今黃潁川?!?/p>
【示例】乾興元年五月,南劍州麥一本五穗,錦州麥秀兩歧。 ——《宋史·五行志二下》
【第4句】:麥穗兩歧[mài suì liǎng qí]
【解釋】一根麥長兩個穗。比喻年成好,糧食豐收。
【出處】南朝·宋·范曄《后漢書·張堪傳》:“百姓歌曰:'桑無附枝,麥穗兩岐。張君為政,樂不可支?!?/p>
【示例】麥穗兩歧,農人難辨。 ——《京本通俗小說·碾玉觀音》
【第5句】:麥舟之贈[mài zhōu zhī zèng]
【解釋】麥:麥子;舟:船。以一船麥子作為贈品。指助人喪葬的費用。
【出處】宋·釋惠洪《冷齋夜話》卷十:“堯夫以所載麥舟付之。到家,文正曰:'東吳見故舊乎?’曰:'曼卿為三喪未舉,方滯舟丹陽?!唬?何不以麥舟與之?’堯夫曰:'?墳之矣?!?/p>
【示例】見趙令妻子羈廣柳車中,凄其可憫,乃出己囊為代償,而復以百金這麥舟之贈。 ——明·張岱《家傳》
【第6句】:麥飯豆羹[mài fàn dòu gēng]
【解釋】羹:湯。指粗劣食品。用來比喻生活水平低下。
【出處】漢·史游《急就篇》:“餅餌麥飯甘豆羹?!?/p>
【示例】木床石枕冷家風,擁衾時魂夢亦爽;麥飯豆羹淡滋味,放箸處齒頰猶香。 ——明·洪應明《菜根譚·閑適》
【第7句】:麥秀黍離[mài xiù shǔ lí]
【解釋】哀傷亡國之辭。
【出處】《詩經·王風·黍離》:“彼黍離離,彼稷之苗。行邁靡磨,中心搖搖。”《史記·宋微子世家》:“麥秀漸漸兮,禾黍油油。彼狡僮兮,不與我好兮?!?/p>
【示例】詩多殘山剩水之思,麥秀黍離之感。 ——清·平步青《霞外捃屑·屈悔翁》
【第8句】:麥丘之祝[mài qiū zhī zhù]
【解釋】指直言之諫。
【出處】清·顧炎武《答徐甥公肅書》:“忘其出位,貢此狂言,請賦《祈招》之詩,以代麥丘之祝?!?/p>
【示例】請接受我的麥丘之祝。
“麥”結尾的成語【第1句】:不辯菽麥[bù biàn shū mài]
【解釋】分不清哪是豆子,哪是麥子。形容愚笨無知。后形容缺乏實際生產知識。
【出處】分不清哪是豆子,哪是麥子。形容愚笨無知。后形容缺乏實際生產知識。
【第2句】:兔絲燕麥[tù sī yàn mài]
【解釋】兔絲:菟絲子。菟絲不是絲,燕麥不是麥。比喻有名無實。
【出處】《魏書·李崇傳》:“今國子雖有學官之名,而無教授之實,何異兔絲燕麥,南箕北斗哉?”
【示例】他當的是兔絲燕麥般的官。
【第3句】:未辨菽麥[wèi biàn shū mài]
【解釋】菽:豆子。分不清哪是豆子,哪是麥子。形容愚笨無知。后形容缺乏實際生產知識。
【出處】《左傳·成公十八年》:“周子有兄而無慧,不能辨菽麥,故不可立。”漢·陳琳《檄吳將校部曲文》:“孫權小子,未辨菽麥,要領不足以膏齊斧,名字不足以洿簡墨。”
【第4句】:智昏菽麥[zhì hūn shū mài]
【解釋】指智力不能辨認豆麥。形容無知。
【出處】南朝·梁·劉孝標《辯命論》:“朝秀晨終,龜鶴千歲,年之殊也。聞言如響,智昏菽麥,神之辨也?!?/p>
【第5句】:種麥得麥[zhòng mài dé mài]
【解釋】指有什么樣的原因就會有什么樣的結果。
【出處】戰國·衛·呂不韋《呂氏春秋·用民》:“夫種麥而得麥,種稷而得稷?!?/p>
【示例】大家都明白種麥得麥的結果。
【第6句】:不辨菽麥[bù biàn shū mài]
【解釋】菽:豆子。分不清哪是豆子,哪是麥子。形容愚笨無知。后形容缺乏實際生產知識。
【出處】《左傳·成公十八年》:“周子有兄而無慧,不能辨菽麥,故不可立。”
【示例】世間也盡有不辨菽麥的人。 ——郭沫若《銀杏》
【第7句】:兔葵燕麥[tù kuí yàn mài]
【解釋】形容景象荒涼。
【出處】唐·劉禹錫《再游玄都觀》序:“重游玄都,蕩然無復一樹,唯有兔葵燕麥動搖于春風耳?!?/p>
【示例】兔葵燕麥,向殘陽,欲與人齊。 ——宋·周邦彥《夜飛鵲》詞
“麥”在中間的成語【第1句】:黍離麥秀[shǔ lí mài xiù]
【解釋】哀傷亡國之辭。
【出處】《詩經·王風·黍離》:“彼黍離離,彼稷之苗。行邁靡磨,中心搖搖?!蔽鳚h·司馬遷《史記·宋微子世家》:“麥秀漸漸兮,禾黍油油。彼狡僮兮,不與我好兮。”
【示例】陛下試念《兩都》、《黍離麥秀》之悲,則居處必不安。 ——《清史稿·莊元辰》
【第2句】:針尖對麥芒[zhēn jiān duì mài máng]
【解釋】比喻雙方都很利害,互不相讓。
【出處】老舍《荷珠配》第一場:“黃龍袞你這小子真叫會算賬!怎奈呀針尖對麥芒,全三爺子不會上你的當?!?/p>
【示例】他們的斗爭就像針尖對麥芒一樣。
【第3句】:兩歧麥秀[liǎng qí mài suì]
【解釋】一根麥長兩個穗。比喻年成好,糧食豐收。
【出處】《后漢書·張堪傳》:“百姓歌曰:'桑無附枝,麥穗兩岐,張君為政,樂不可支?!?/p>
【第4句】:黍油麥秀[shǔ yóu mài xiù]
【解釋】以之為亡國之痛的感嘆。
【出處】《尚書大傳》卷二:“微子朝周,過殷故墟,見麥秀之蘄蘄兮……曰:此父母之國。乃為《麥秀之歌》,曰:'麥秀漸漸兮,禾黍油油。彼狡童兮,不我好仇!’”按,《史記·宋微子世家》亦載此事,“微子”作“箕子”。
【示例】清·程秉釗《瓊州雜事詩》:“大海西流近越裳,黍油麥秀事堪傷?!?/p>
【第5句】:燕麥兔葵[yàn mài tǔ kuí]
【解釋】形容雜草叢生的荒涼景象。
【出處】唐·劉禹錫《再游玄都觀》序:“重游玄都,蕩然無復一樹,唯有兔葵燕麥動搖于春風耳?!?/p>
【示例】燕麥兔葵恨,倩誰訪、畫闌紅藥。 ——宋·周密《大酺·春陰懷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