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跡”的成語大全(140個)
小編為您整理了雨蹤云跡、遁跡銷聲等含“跡”的成語140個,其中“跡”結尾的76個,“跡”在中間的64個,及其解釋、出處和示例等。
“跡”結尾的成語
【第1句】:雨蹤云跡[yǔ zōng yún jì]
【解釋】比喻男女情好的往事。
【出處】宋·曾覿《清商怨》詞:“清宵寂,香閨隔。好夢難尋,雨蹤云跡。憶憶憶?!?/p>
【第2句】:車塵馬跡[chē zhén mǎ jì]
【解釋】指車馬行過的痕跡。
【出處】宋·朱熹《臥龍庵記》:“余既惜其出于荒堙廢壤之余,而又幸其深阻敻絕,非車塵馬跡之所能到?!?/p>
【示例】清·李百川《綠野仙蹤》第65回:“放眼一望,見牌坊前面,車塵馬跡,士女紛紛行走?!?/p>
【第3句】:含明隱跡[hán míng yǐn jì]
【解釋】猶韜光匿跡。藏匿光彩,掩蔽形跡。形容不自炫露。
【出處】晉·干寶《搜神記》卷二:“妙哉隗生!含明隱跡而莫之聞,可謂鏡窮達而洞吉兇者也。”
【第4句】:流風遺跡[liú fēng yí jì]
【解釋】前代遺留下來的風尚和陳跡。
【出處】宋·蘇轍《黃州快哉亭記》:“至于長洲之濱,故城之墟,曹孟德、孫仲謀之所睥睨,周瑜、陸遜之所馳騖,其流風遺跡,亦足以稱快世俗。”
【第5句】:杜門晦跡[dù mén huì jì]
【解釋】晦:隱匿。關上門,隱匿自己的蹤跡。指隱居起來,不讓別人知道自己的蹤跡或動態。
【出處】《周書·宇文神舉傳》:“顯和具陳宣杜門晦跡,相時而動,孝武深納焉?!?/p>
【示例】我準備杜門晦跡,潛心向佛。
【第6句】:畏影惡跡[wèi yǐng è jì]
【解釋】比喻為人愚蠢,不明事理。
【出處】《莊子·漁父》:“人有畏影惡跡而去之走者,舉足愈數而跡愈多,走愈疾而影不離身。”
【第7句】:虎蹤貓跡[hǔ zōng māo jì]
【解釋】痕跡,蛛絲馬跡。
【示例】請注意一切虎蹤貓跡,不要錯過。
【第8句】:風萍浪跡[fēng píng làng jì]
【解釋】比喻漂泊不定。
【出處】柔石《二月》:“蕭澗秋在這六年之中,風萍浪跡,跑過中國底大部分的疆土?!?/p>
【第9句】:車轍馬跡[chē zhé mǎ jì]
【解釋】指車馬行過的痕跡。
【出處】《左傳·昭公十二年》:“昔穆王欲肆其心,周行天下,將皆必有車轍馬跡焉?!?/p>
【示例】飄風凍雨,聊竊比于先驅;車轍馬跡,遂周行于天下。 ——《舊唐書·李密傳》
【第10句】:潛形匿跡[qián xíng nì jì]
【解釋】潛:隱藏。隱藏形跡,不使人知。
【出處】宋·王讜《唐語林·豪爽》:“持法清峻,犯之者無宥,有嚴張之風也。狡吏奸豪,潛形匿跡?!?/p>
【示例】或會徒于廣信鵝湖之寺,或呈身于長沙敬簡之堂,潛形匿跡,如鬼如魅。 ——清·畢沅《續資治通鑒》卷一百五十四
【第11句】:消聲滅跡[xiāo shēng miè jì]
【解釋】不公開講話,不出頭露面。形容隱藏起來,不再出現。
【出處】《藝文類聚》卷三六引北周庚信《五月披裘負薪畫贊》:“禽巢欲遠,魚穴惟深,消聲滅跡,何必山林!”
【第12句】:伐樹削跡[fá shù xiāo jì]
【解釋】比喻正人君子不為世所容。
【出處】《莊子·天運》:“故伐樹于宋,削跡于衛。”
【示例】某伐樹削跡,不齒于縉紳,固不容輒登一時貴人之門。 ——宋·孫覿《與楊樞密》
【第13句】:比肩疊跡[bǐ jiān dié jì]
【解釋】肩膀相靠,足跡相疊。形容人多。
【出處】唐·柳宗元《與友人論為文書》:“榮古虐今者,比肩疊跡?!?/p>
【第14句】:萍蹤浪跡[píng zōng làng jì]
【解釋】象浮萍、波浪一般的無定。比喻到處漂泊,沒有固定的住所。
【出處】明·湯顯祖《牡丹亭》第二十出:“恨怱怱,萍蹤浪影,風剪了玉芙蓉。”
【示例】只是此人不是本國之人,萍蹤浪跡。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卷二
【第15句】:竄端匿跡[cuàn duān nì jì]
【解釋】比喻掩蓋事情的真相。
【出處】戰國·楚·屈原《楚辭·嚴忌》:“聊竄端而匿跡兮,嗼寂默而無聲?!?/p>
【示例】夫事之所以難知者,以其竄端匿跡。 ——西漢·劉安《淮南子·人家訓》
【第16句】:比肩迭跡[bǐ jiān dié jì]
【解釋】肩膀相靠,足跡相迭。形容人多。
【出處】唐·柳宗元《與友人論為文書》:“榮古虐今者,比肩迭跡?!?/p>
【示例】廣場上人山人海、比肩迭跡,真是熱鬧非凡。
【第17句】:韜光隱跡[tāo guāng yǐn jì]
【解釋】指隱藏才能,不使外露。同“韜光晦跡”。
【出處】唐·無名氏《靈應傳》:“妾之先宗,羞共戴天,慮其后患,乃率其族,韜光滅跡,易姓變名,避仇于新平真寧縣安村?!?/p>
【示例】懷美玉,便韜光隱跡,二十余年。 ——金·馬鈺《滿庭芳·和公師叔詞》
【第18句】:原情比跡[yuán qíng bǐ jì]
【解釋】指探尋原由,比照蹤跡。
【出處】《后漢書·任光等傳論》:“凡言成事者,以功著易顯;謀幾初者,以理隱難昭。斯固原情比跡,所宜推察者也?!?/p>
【第19句】:埋聲晦跡[mái shēng huì jì]
【解釋】猶銷聲匿跡。指隱藏起來,不公開露面。
【出處】《南史·蕭修傳》:“修靜恭自守,埋聲晦跡?!?/p>
【第20句】:善行無轍跡[shàn xíng wú zhé jì]
【解釋】善于行走的人,不留下足跡或車轍。形容具有高尚行為的人,不愿意人們對他有所覺察。
【出處】《老子》第二十七章:“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善數不用籌策;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p>
【示例】善行無轍跡,吾亦安能窮。 ——唐·儲光羲《劉先生閑居》
【第21句】:杳無人跡[yǎo wú rén jì]
【解釋】杳:不見蹤影;跡:腳印。連一個人的腳印也看不到。形容地方非?;臎?、偏僻,從來沒有人去過。
【出處】唐·常沂《靈鬼志·鄭紹》:“至明年春,紹復至此,但見紅花翠竹,流水青山,杳無人跡。紹乃號慟經日而返?!?/p>
【示例】穿過小亭,有秋千一架,上與云齊;而罥索沉沉,杳無人跡。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西湖主》
【第22句】:雪泥鴻跡[xuě ní hóng jì]
【解釋】比喻往事遺留的痕跡。同“雪泥鴻爪”。
【出處】清·馮珍《摸魚子·寄戴受茲》詞:“去年曾記深宵語,也算雪泥鴻跡?!?/p>
【第23句】:萍蹤梗跡[píng zōng gěng jì]
【解釋】萍:浮萍;梗:草木的直莖。像浮萍在水中,飄泊不定。比喻行蹤無定。
【出處】明·鄭若庸《玉玦記·報信》:“空揮淚,萍蹤梗跡將安寄,此生何濟?”
【第24句】:銷聲斂跡[xiāo shēng liǎn jì]
【解釋】猶言銷聲匿跡。指隱藏起來,不公開露面。
【出處】宋·孫光憲《北夢瑣言》卷十一:“宗國亂離,僖宗幸蜀。宗生避地,亦到錦江,然畏穎川知之,遂旅游資中郡,銷聲斂跡,惟恐人知?!?/p>
【示例】但進城后,因為革命聲勢,此輩已銷聲斂跡,不能見其在大庭廣眾之中,行施其伎倆。 ——孫犁《鄉里舊聞·光棍》
【第25句】:東郭之跡[dōng guō zhī jì]
【解釋】指鞋破底漏,足跡印地。形容非常窮困、窘迫。
【出處】《史記·滑稽列傳》:“東郭先生久待詔公車,貧困饑寒,衣敝,履不完。行雪中,履有上無下,足盡踐地,道中人笑之。”
【示例】蕭功曹穎士、趙員外驊,開元中同居興敬里肄業,共有一靴。久而見東郭之跡。趙曰:“可謂疲于道路矣?!?——宋·王讜《唐語林·補遺一》
【第26句】:斧鑿痕跡[fǔ záo hén jì]
【解釋】斧:斧頭;鑿:鑿子;痕:痕跡。原指用斧頭、鑿子在木石上加工留下的痕跡。多用來比喻詩文字畫等造作,不自然。
【出處】唐·韓愈《調張籍》:“徒觀斧鑿痕,不矚治水航?!彼巍ぶ燠汀肚⑴f聞》:“古語云:大匠不示人以璞。蓋恐人見其斧鑿痕跡也。”
【示例】余最愛《繡孺記》中《鵝毛雪》一折,皆乞兒家??陬^話,熔鑄渾成,不見斧鑿痕跡。 ——明·沈德符《顧曲雜言〈拜月亭〉》
【第27句】:杳無蹤跡[yǎo wú zōng jī]
【解釋】一點蹤跡都沒有。謂不知去向。
【出處】明·施耐庵《水滸傳》第四十三回:“李逵叫娘吃水,杳無蹤跡,叫了幾聲不應?!?/p>
【示例】四面搜尋,杳無蹤跡。 ——清·李寶嘉《文明小史》第二十二回
【第28句】:尋蹤覓跡[xún zōng mì jì]
【解釋】覓:找;蹤:跡,腳印,指行蹤。到處尋找別人的行蹤。
【出處】元·李好古《張生煮海》第二折:“小生張伯騰,恰才遇著的那個女子,人物非凡,因此尋蹤覓跡,前來尋他。”
【示例】你這幾年在那里游,教娘倚門終日望無休。尋蹤覓跡音書杳,無處問因由。 ——明·胡文煥《群音類選·昇仙記·湘子見叔》
【第29句】:駢肩疊跡[pián jiān dié jì]
【解釋】形容人多擁擠。同“駢肩累跡”。
【出處】清·劉大櫆《乞捐輸以待周急引》:“京師為四方之會,萬民之所聚處,仕宦賓旅,駢肩疊跡?!?/p>
【第30句】:名勝古跡[míng shèng gǔ jī]
【解釋】風景優美和有古代遺跡的著名地方。
【出處】路遙《平凡的世界》第一卷第45章:“首都所有的名勝古跡都去了兩次以上。”
【示例】中國的名勝古跡值得我們去參觀。
【第31句】:避影斂跡[bì yǐng liǎn jì]
【解釋】指隱蔽起來,不露形跡。
【出處】宋·葉適《劉建翁墓志銘》:“已而敷暢折衷,隱情遁節,如鐿見象,奸民未嘗不避影斂跡也。”
【第32句】:斂聲匿跡[liǎn shēng nì jì]
【解釋】不聲張,不露面。形容隱藏起來,不公開出現。
【出處】《解放日報》19【第44句】:【第8句】:18:“這樣,識時務的就不得不斂聲匿跡?!?/p>
【第33句】:藏蹤躡跡[cáng zōng niè jī]
【解釋】躡:輕步行走的樣子。隱秘行蹤,悄悄行動。
【出處】明·施耐庵《水滸傳》第64回:“且說張橫將引三二百人,從蘆葦中間,藏蹤躡跡,直到寨邊,撥開鹿角,徑奔中軍?!?/p>
【示例】我們可以光明正大地干,不需要藏蹤躡跡。
【第34句】:蛛絲鼠跡[zhū sī shǔ jì]
【解釋】蜘蛛的絲和老鼠留下的痕跡。比喻事情所留下的隱約可尋的痕跡和線索。
【出處】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90回:“七絕一詩,拖起婚姻,有蛛絲鼠跡之妙。”
【示例】幾案間,蛛絲鼠跡,一竹笥貯朝服,一釜備炊爨,文卷書冊數百束,此外都無一物。(陳廷敬《清端于公傳》)
【第35句】:浮蹤浪跡[fú zōng làng jì]
【解釋】浮:飄浮;浪:流浪。飄浮不定的蹤影,到處流浪的足跡。比喻四處飄泊,不安定的人或生活。
【出處】元·王子一《誤入桃園》第三折:“似恁般妄作胡為,敢欺侮咱浮蹤浪跡?!?/p>
【示例】清·荑荻散人《玉嬌梨》第15回:“我擇婿數年,只有這個蘇友白中意,卻又浮蹤浪跡,無處去尋訪?!?/p>
【第36句】:師心而不蹈跡[shī xīn ér bù dǎo jì]
【解釋】師:效法;跡:前人留下的言論。學習前人的理論只能學習它的基本精神,而不能死守它的具體做法。
【出處】宋·晁補之《跋董元畫》:“乃知自昔學者皆師心而不蹈跡。”
【第37句】:潛形譎跡[qián xíng jué jì]
【解釋】隱蔽形跡,不露真相。同“潛形匿跡”。
【出處】明·劉基《巫山高》詩:“潛形譎跡托夢寐,變幻涕淚成瓊瑰?!?/p>
【第38句】:潛蹤隱跡[qián zōng yǐn jì]
【解釋】指潛伏躲藏,隱蔽行蹤。
【出處】明·吳承恩《西游記》第二十八回:“你們因何不耍不頑,一個個都潛蹤隱跡?”
【示例】前日誅仙陣上已見雌雄,只當潛蹤隱跡,自己修過,以懺往愆,方是掌教之主。 ——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八十二回
【第39句】:閉門掃跡[bì kǒu sǎo guǐ]
【解釋】指杜絕賓客,不與來往。
【出處】見“閉門掃軌”。
【示例】而胡君年逾七十,平生閉門掃跡,上下千古,討論六經。 ——清·戴名世《<禹貢錐指>序》
【第40句】:杜門屏跡[dù mén píng jì]
【解釋】指隱居不出。同“杜門晦跡”。
【出處】唐·楊炯《后周宇文公神道碑》:“公杜門屏跡,心不自安,與門生故吏數百人歸于后魏?!?/p>
【第41句】:韜光滅跡[tāo guāng miè jì]
【解釋】指隱藏自己行跡,不使外人得知。
【出處】唐·無名氏《靈應傳》:“妾之先宗,羞共戴天,慮其后患,乃率其族,韜光滅跡,易姓變名,避仇于新平真寧縣安村。”
【第42句】:畏影避跡[wèi yǐng bì jì]
【解釋】比喻庸人自擾,不明事理。
【出處】先秦·莊周《莊子·漁父》:“人有畏影惡跡而去之走者,舉足愈數而跡愈多,走愈疾而影不離身?!?/p>
【示例】莊周所謂畏影避跡,吾弗為也。 ——《陳書·蕭允傳》
【第43句】:蛛絲馬跡[zhū sī mǎ jì]
【解釋】從掛下來的蜘蛛絲可以找到蜘蛛的所在,從馬蹄的印子可以查出馬的去向。比喻事情所留下的隱約可尋的痕跡和線索。
【出處】清·王家賁《別雅序》:“大開通同轉假之門,泛濫浩博,幾凝天下無字不可通用,而實則蛛絲馬跡,原原本本,具在古書?!?/p>
【示例】機敏的公安人員根據現場的蛛絲馬跡,很快找到了作案人的線索。
【第44句】:龜文鳥跡[guī wén niǎo jì]
【解釋】指古代的象形文字。
【出處】唐·張彥遠《法書要錄》第七卷:“頡首四目,通于神明,仰觀奎星圓曲之勢,俯察龜文鳥跡之象,博彩眾美,合而為字,是曰古文?!?/p>
【第45句】:渺無人跡[miǎo wú rén jì]
【解釋】看不見一個人的腳印。形容空曠寂靜。亦作“渺無人蹤”。
【出處】沙汀《淘金記》十三:“從大道上望去,卻就像一座渺無人跡的黃土荒山?!?/p>
【示例】田間是靜悄悄的,大路上也是靜悄悄的渺無人蹤。 ——王汶石《大木匠》
【第46句】:不留痕跡[bù liú hén jì]
【解釋】指做事徹底,沒有留下蛛絲馬跡。
【出處】王朔《我是“狼”》:“你甚至能和辦公室里那些和你一樣閑得難受的同事討論怎么才能不留痕跡地殺人絲毫不會引起懷疑?!?/p>
【示例】他辦事徹底不留痕跡。
【第47句】:重足一跡[chóng zú yī jì]
【解釋】疊足而立,不敢邁步。形容非常恐懼。
【出處】《漢書·佞幸傳·石顯》:“自是公聊以下畏顯,重足一跡?!鳖亷煿抛ⅲ骸把詷O恐懼,不敢自寬縱?!?/p>
【示例】[李沼]未幾,按甲來覲,諷天子誅大臣,縉紳間重足一跡。 ——五代·王定寶《唐摭言·四兇》
【第48句】:韜聲匿跡[tāo shēng nì jì]
【解釋】隱匿音信蹤跡。指不被人所見聞。
【出處】晉·摯虞《徵士胡昭贊》:“投簪卷帶,韜聲匿跡。”
【第49句】:不拘形跡[bù jū xíng jī]
【解釋】形容言談舉止無拘無束,自由自在。
【出處】茅盾《子夜》四:“曾滄海回頭一看,認得是土販李四;在某一點上,他這李四是不拘形跡的密友。”
【示例】同他做了朋友,時常約他吃酒,不拘形跡地暢談。 ——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十六章
【第50句】:鷗波萍跡[ōu bō píng jì]
【解釋】比喻閑適自由的隱者生活。
【出處】清·王士禛《池北偶談·談獻二·王公家書》:“事在身外,身在世外,鷗波萍跡,足寄此生?!?/p>
【第51句】:遁名匿跡[dùn míng nì jì]
【解釋】遁:隱藏;匿:藏匿。隱姓埋名,不讓人聞知。
【出處】宋·蘇舜欽《粹隱堂記》:“一不與細合,則颯然遠舉,遁名匿跡,惟恐有聞于人也?!?/p>
【示例】為了逃避責任,他竟然遁名匿跡了。
【第52句】:杜門絕跡[dù mén jué jì]
【解釋】指隱居不出。
【出處】南朝·宋·范曄《后漢書·黨錮傳·劉佑》:“后得赦出……詔拜中散大夫,遂杜門絕跡?!?/p>
【示例】我不想做杜門絕跡的人。
【第53句】:來蹤去跡[lái zōng qù jì]
【解釋】指人的來去行蹤。
【出處】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一百十二回:“文武衙門都瞧了,來蹤去跡也看了,尸也驗了?!?/p>
【示例】袁伯珍問明了他的來蹤去跡,才曉得他也是維新一派的人。 ——清·無名氏《官場維新記》第二回
【第54句】:潛身遠跡[qián shēn yuǎn jì]
【解釋】指隱居避世,不露蹤跡。
【出處】漢·賈逵《上書請宥劉愷》:“竊見居巢侯劉般嗣子愷,素行孝友,謙讓潔清,讓封弟憲,潛身遠跡,有司不原樂善之心?!?/p>
【第55句】:飄萍浪跡[piāo péng làng jì]
【解釋】飄:飄??;浪:流浪。飄浮不定的蹤影,到處流浪的足跡。形容蹤跡漂泊不定,就象流水和浮萍一樣。
【出處】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卷十一:“小生飄蓬浪跡,幸蒙令尊一見如故,解衣推食,恩已過甚?!?/p>
【第56句】:望塵追跡[wàng chén zhuī jì]
【解釋】比喻趕上別人的前進速度。
【出處】孫中山《建國方略·知行總論》:“唐虞三代甫由草昧而入文明,乃至成周,則文物已臻盛軌,其時之政治制度、道德文章、學術工藝,幾與近代之歐美并駕齊驅,其進步之速,大非秦漢以后所能望塵追跡也。”
【第57句】:駕肩接跡[jià jiān jiē jì]
【解釋】形容人多。同“駕肩接武”。
【出處】《景德傳燈錄·道悟禪師》:“學徒依附,駕肩接跡;都人士女,向風而至?!?/p>
【第58句】:駢肩迭跡[pián jiān dié jì]
【解釋】形容人多擁擠。同“駢肩累跡”。
【第59句】:消聲匿跡[xiāo shēng nì jì]
【解釋】消:消失;匿:隱藏;跡:蹤跡。指隱藏進來或不公開露面
【出處】北周·庾信《五月皮裘負薪畫贊》:“禽巢欲遠,魚穴惟深,消聲滅跡,何必山林!”
【示例】郭沫若《沸羹集·抗戰以來的文藝思潮》:“但為大勢所迫,不久也就消聲匿跡了?!?/p>
【第60句】:銷聲匿跡[xiāo shēng nì jì]
【解釋】不公開講話,不出頭露面。形容隱藏起來,不再出現。
【出處】語出《藝文類聚》卷三六引北周庚信《五月披裘負薪畫贊》:“禽巢欲遠,魚穴惟深,消聲滅跡,何必山林!”
【示例】雖然在初期也有少數人唱導'與抗戰無關’論,但為大勢所迫,不久也就銷聲匿跡了。 ——郭沫若《沸羹集·抗戰以來的文藝思潮》
【第61句】:韜光斂跡[tāo guāng liǎn jì]
【解釋】指隱藏才能,不使外露。同“韜光晦跡”。
【出處】明·袁宏道《德山塵譚》:“學道人須是韜光斂跡,勿露鋒芒,故曰潛曰密?!?/p>
【第62句】:韜神晦跡[tāo shén huì jì]
【解釋】指隱藏蹤跡。
【出處】《晉書·盧道衡傳》:“粵若高祖文皇帝,誕圣降靈,則赤光照室,韜神晦跡,則紫氣騰天。”
【第63句】:遁身遠跡[dùn shēn yuǎn jì]
【解釋】猶言避世隱居。
【出處】宋·葉適《趙孺人墓銘》:“已而久不合,退居山窮水絕處,慕王霸、梁鴻夫婦,賡《麥秀》、《五噫》之歌,將遁身遠跡以自娛佚?!?/p>
【第64句】:蛛絲蟲跡[zhū sī chén jì]
【解釋】蜘蛛的絲和蟲子爬過的痕跡。比喻事情所留下的隱約可尋的痕跡和線索。
【出處】清·夏敬渠《野叟曝言》七十九回:“蛛絲蟲跡,屋漏蝙涎,不即不離,有意無意,其妙如何?!?/p>
【第65句】:處靜息跡[chǔ jìng xī jì]
【解釋】息:停止;跡:足跡。靜處不動就不會留下痕跡。引申為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為。
【出處】戰國·宋·莊周《莊子·漁父》:“不知處陰以休影,處靜以息跡,愚亦甚矣?!?/p>
【第66句】:急趨無善跡[jí qū wú shàn jì]
【解釋】比喻辦事求快就不可能盡善盡美。
【出處】晉·葛洪《西京雜記》:“長卿首尾溫麗,枚皋時有累句。故知疾行無善跡也?!薄杜f唐書·朱敬則傳》:“然而急趨無善跡,促柱少和聲,拯溺不規行,療饑不足食。即向時之妙策,乃當今之芻向也?!?/p>
【第67句】:師其意不泥其跡[shī qí yì bù nì qí jì]
【解釋】師:效法;意:意圖;泥:拘泥;跡:前人留下的言論。學習前人的理論只能學習它的基本精神,而不能死守它的具體做法。
【出處】宋·晁補之《跋董元畫》:“乃知自昔學者皆師心而不蹈跡?!?/p>
【第68句】:潛蹤躡跡[qián zōng niè jì]
【解釋】指藏匿行蹤。
【出處】明·徐元《八義記·鋤麑觸槐》:“聽得譙樓鼓二更,是我潛蹤躡跡,欲刺權臣。”
【第69句】:比肩接跡[bǐ jiān jiē jì]
【解釋】肩膀相靠,足跡相接。形容人多或接連不斷。
【出處】明·瞿佑《剪燈新話·修文舍人傳》:“賢者槁項黃馘而死于下,不賢者比肩接跡而顯于世?!?/p>
【第70句】:駢肩接跡[pián jiān jiē jì]
【解釋】形容人多擁擠。同“駢肩累跡”。
【出處】形容人多擁擠。同“駢肩累跡”。
【第71句】:駢肩累跡[pián jiān lěi jì]
【解釋】駢:兩物并列;累:重迭;跡:腳印。肩并肩,腳印合腳印。形容人多擁擠。
【出處】宋·歐陽修《相州晝錦堂記》:“夾道之人相與駢肩累跡,瞻望咨嗟?!?/p>
【示例】一時門外瞻望顏色,伺候車騎者,駢肩累跡。 ——清·陳康祺《郎潛紀聞》第八卷
【第72句】:銷聲割跡[xiāo shēng gē jì]
【解釋】銷:通“消”,消失;跡:蹤跡。指隱藏起來,不公開露面。
【出處】北周·庾信《五月披裘負薪畫贊》:“披裘當夏,俗外為心,雖逢季子,不拾遺金,禽巢欲遠,魚穴惟深,消聲滅跡,何必山林。”
【示例】劉君石齡,以高才不試于有司,銷聲割跡,恒以吟詠自娛。 ——清·朱彝尊《劉介于詩集序》
【第73句】:韜光晦跡[tāo guāng huì jì]
【解釋】韜光:把才華隱藏起來;晦跡:不讓人知道自己的蹤跡。指隱藏才能,不使外露。
【出處】宋·李昉《太平御覽》卷五十六引《高僧傳》:“釋僧同,韜光晦跡,人莫能知,居寒山?!薄杜f唐書·宣宗記》:“歷太和會昌朝,愈事韜晦,群居游處,未嘗有言?!?/p>
【示例】單說這自古至今有那一等懷才抱德,韜光晦跡的文人秀才,就比那奇珍異寶,良金美玉,藏于泥土之中。 ——明·馮夢龍《醒世恒言》卷四十
【第74句】:獸迒鳥跡[shòu hàn niǎo jì]
【解釋】指鳥獸之跡。
【示例】獵人一般都會辨別獸迒鳥跡的。
【第75句】:追蹤問跡[zhuī zōng wèn jì]
【解釋】追尋蹤跡。
【出處】明·胡文煥《群音類選·陳秋碧〈梧桐樹〉》:“陽臺夢杳,苦追蹤問跡,似無還有?!?/p>
【第76句】:泥雪鴻跡[ní xuě hóng jì]
【解釋】大雁在雪泥上踏過留下的爪印。比喻往事遺留的痕跡。
【出處】宋·蘇軾《和子由澠池懷舊》詩:“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
“跡”在中間的成語
【第1句】:遁跡銷聲[dùn jì xiāo shēng]
【解釋】指隱居不出。
【出處】《舊唐書·韋嗣立傳》:“若任用無才,則有才之路塞,賢人君子所以遁跡銷聲,常懷嘆恨者也?!?/p>
【第2句】:遁跡藏名[dùn jì cáng míng]
【解釋】猶言隱居不出。
【出處】《東周列國志》第八九回:“功成辭賞,遁跡藏名?!?/p>
【第3句】:浮跡浪蹤[fú jì làng zōng]
【解釋】指行蹤不定。
【出處】明·陳鐸《山坡羊·怨別》套曲:“一任他浮跡浪蹤,終須是有個相逢?!?/p>
【第4句】:墨跡未干[mò jì wèi gān]
【解釋】寫字的墨跡還沒有干。比喻協定或盟約剛剛簽訂不久(多用于指責對方違背諾言)。
【出處】明·馮夢龍《喻世明言·楊思溫燕山逢故人》:“墨跡未干,題筆人何在?”
【示例】《雙十協定》的墨跡未干,國民黨軍隊就大舉進犯我晉冀魯豫解放區和中原解放區。 ——童小鵬《毛主席到重慶》
【第5句】:惡跡昭著[è jì zhāo zhe]
【解釋】昭著:顯著,明顯。惡劣的事跡十分明顯,人所共見。形容罪行嚴重。
【第6句】:影滅跡絕[yǐng miè jì jué]
【解釋】影子、痕跡都消失了。
【出處】漢·劉向《說苑·正諫》:“人性有畏其影而惡其跡者,卻背而走無益也,不知就陰而止,影滅跡絕。”
【示例】一日過其門探察之,已另有吳客僦居其中,顛當子母遷去已久,影滅跡絕,莫可問訊。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嫦娥》
【第7句】:梗跡萍蹤[gěng jì píng zōng]
【解釋】像斷梗、浮萍在水中一樣蹤跡不定。
【出處】明·單本《蕉帕記·尋春》:“休夸繡虎雕龍,那值時危國破,怎發付梗跡萍蹤?!?/p>
【第8句】:遺跡談虛[yí jì tán xū]
【解釋】指舍棄根據而空談玄虛。
【出處】宋·程大昌《〈演繁露〉序》:“然有退之(韓愈)之學則可,無退之之學而遺跡談虛,恐援據所及,金根金銀或相貿易,并可赧矣。”
【第9句】:惡跡昭著[è jì zhāo zhù]
【解釋】昭著:顯著,明顯。惡劣的事跡十分明顯,人所共見。形容罪行嚴重。
【出處】宋·鄭剛中《北山文集·答潼川路于提刑》:“但先列罪人之詞,而繼之以今來勘狀,則惡跡昭著?!?/p>
【第10句】:影跡無端[yǐng jì wú duān]
【解釋】指沒有任何蹤跡和緣由來尋釁鬧事。
【出處】《宋書·謝靈運傳》:“今影跡無端,假謗空設,終古之酷,未之或有?!?/p>
【第11句】:略跡原心[lüè jì yuán xīn]
【解釋】撇開表面的事實,而從其用心上加以原諒。
【出處】明·張煌言《答趙安撫書》:“英君察相,尚能略其跡而原其心;感其誠而哀其遇?!?/p>
【示例】我們如今,也只好略跡原心,倘若求全責備起來,天底下那里還有甚么好人呢? ——《文明小史》第十七回
【第12句】:情善跡非[qíng shàn jì fēi]
【解釋】感情融洽,但是所走的道路并非一致。
【出處】宋·蘇轍《寄歐陽舍人書》:“而人之行,有情善而跡非?!?/p>
【第13句】:劣跡昭著[liè jì zhāo zhù]
【解釋】劣:惡劣;昭著:明顯。惡劣的事跡非常明顯。
【出處】毛澤東《唯心歷史觀的破產》:“對于國民黨的舊工作人員,只要有一技之長而不是反動有據或劣跡昭著的分子,一概予以維持,不要裁減?!?/p>
【示例】他劣跡昭著,臭名遠揚。
【第14句】:梗跡蓬飄[gěng jì péng piāo]
【解釋】比喻漂泊流離。梗,斷梗;蓬,飛蓬。
【出處】明·范受益《尋親記·相逢》:“梗跡蓬飄,跋踄山川豈憚勞?!?/p>
【第15句】:血跡斑斑[xuè jì bān bān]
【解釋】形容留下的血跡很多。
【出處】毛澤東《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就是把一個封建的中國變為一個半封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中國的血跡斑斑的圖畫?!?/p>
【示例】這血跡斑斑的模樣真是十分恐怖。
【第16句】:隱跡潛蹤[yǐn jì qián zōng]
【解釋】隱:隱藏;潛:隱藏埋伏。把自己的行蹤隱藏起來。
【出處】明·吳承恩《西游記》第二十二回:“那妖正與八戒嚷鬧,急聽得風響,急回頭,見是行者落下云來,卻又收了寶杖,一頭淬下水,隱跡潛蹤,渺然不見?!?/p>
【示例】清·無名氏《說呼全傳》第九回:“如此則易于破獲,以免隱跡潛蹤之患?!?/p>
【第17句】:息跡靜處[xī jì jìng chù]
【解釋】息:止息;跡:行跡,腳印;處:處所。要想不見行跡,只有自己靜止不動。引申為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為。
【出處】《莊子·漁父》:“人有畏影惡跡而去之走者,舉足愈數而跡愈多,走愈疾而影不離身……不知處陰以休影,處靜以息跡,愚亦甚矣?!?/p>
【第18句】:遁跡空門[dùn jì kōng mén]
【解釋】指出家。避開塵世而入佛門。同“遁入空門”。
【出處】《天雨花》第五回:“逼得我,此一身,走投無路,因此上,來披剃,遁跡空門?!?/p>
【示例】智明長老遲疑不語,自己是個萍蹤浪跡之人,生生死死,恩恩怨怨,已成過眼煙云,今已遁跡空門。 ——《今古傳奇》1983年第4輯
【第19句】:弢跡匿光[tāo jì nì guāng]
【解釋】指隱藏行跡與光采,不使外露。
【出處】晉·陸機《漢高祖功臣頌》:“彭越觀時,弢跡匿光,人具而瞻,翼爾鷹揚?!?/p>
【第20句】:聲銷跡滅[shēng xiāo jì miè]
【解釋】猶銷聲匿跡。指隱藏形跡。
【出處】《北齊書·魏收傳》:“其舒也濟世成務,其卷也聲銷跡滅?!?/p>
【第21句】:遁跡方外[dùn jì fāng wài]
【解釋】猶言避世隱居于僧道中。
【出處】清·顧文彬《過云樓書畫記·衡山補圖元賢深翠軒詩文卷》:“余如惟信、王忱、金愷、秦衡、陸敘,類皆元季遺民,或逃名字宇內,或遁跡方外,并不欲以姓字傳者?!?/p>
【第22句】:行跡可疑[xíng jì kě yí]
【解釋】行跡:行動的蹤跡;可疑:值得懷疑。舉動和神色值得懷疑
【示例】得注意那些行跡可疑的人
【第23句】:避跡違心[bì jì wéi xīn]
【解釋】指違背本意而隱匿。
【出處】清·陳確《答張考夫書》:“其為荊公與非荊公,亦難逃后世之公,某萬不敢避跡違心,以負兄夙所教督之意。”
【第24句】:略跡原情[lüè jì yuán qíng]
【解釋】撇開事實不談,從情理上原諒。
【出處】明·張煌言《答趙安撫書》:“英君察相,尚能略其跡而原其心;感其誠而哀其遇?!?/p>
【示例】萬一幸而遇著寬厚的道德家,有時也可以略跡原情,許他一個烈字。 ——魯迅《墳·我的節烈觀》
【第25句】:無跡可尋[wú jì kě xún]
【解釋】沒有蹤跡可以尋求。多指處事為文不著痕跡。
【出處】《宋書·謝方明傳》:“有必宜改者,則以漸移變,使無跡可尋。”
【第26句】:浪跡浮蹤[làng jì fú zōng]
【解釋】到外漫游,行蹤不定。
【出處】元·白樸《梧桐雨》第四折:“想當日恨沖沖,亂離間家業空,浪跡浮蹤,水遠山重?!?/p>
【第27句】:浪跡天下[làng jì tiān xià]
【解釋】浪跡:到處流浪。到處流浪,足跡遍天下。
【出處】宋·王楙《野客叢書·李白事說者不一》:“為同列者所謗,詔令歸山,遂浪跡天下。”
【示例】他打算一輩子就這樣浪跡天下。
【第28句】:遁跡潛形[dùn jì qián xíng]
【解釋】遁、潛:隱藏。跡、形:蹤跡,形跡。指隱藏蹤跡和身形。
【出處】明·張景《飛丸記·園中落阱》:“若要行刺呵,要隱。當遁跡潛形,翦蔓除根才事穩?!?/p>
【示例】他干了壞事,只好遁跡潛形了。
【第29句】:避跡藏時[bì jì cáng shí]
【解釋】指逃避時世。
【出處】唐·賈至《微子廟碑頌》:“而君崎嶇險阻,避跡藏時?!?/p>
【第30句】:浪跡萍蹤[làng jì píng zōng]
【解釋】浪跡:四處流浪;萍蹤:象浮萍一樣,漂浮不定。形容蹤跡漂泊不定,就象流水和浮萍一樣。
【出處】明·湯顯祖《牡丹亭》第二十出:“恨怱怱,萍蹤浪影,風剪了玉芙蓉?!?/p>
【示例】引見就有職業,不比從前浪跡萍蹤,東西無定了。 ——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三十九回
【第31句】:鏟跡銷聲[chǎn jì xiāo shēng]
【解釋】鏟:消除;銷:消失。指隱藏起來,不公開露面。
【出處】《晉書·儒林傳論》:“若仲寧之清貞守道,抗志柴門;行齊之居室屢空,棲心陋巷;文博之漱流枕石,鏟跡銷聲;宣子之樂道安貧,弘風闡教;斯并通儒之高尚者也。”
【第32句】:鳥跡蟲絲[niǎo jì chóng sī]
【解釋】比喻極易消失的事物。
【出處】清·蔣士銓《臨川夢·了夢》:“養娘真信人也,多勞,可憐他把鳥跡蟲絲收護的牢。你可也月夕花晨一再瞧。”
【第33句】:人跡罕至[rén jì hǎn zhì]
【解釋】人的足跡很少到達。指荒涼偏僻的地方。
【出處】漢·荀悅《漢紀·孝武紀二》:“而夷狄殊俗之國,遼絕異黨之地,舟車不通,人跡罕至?!?/p>
【示例】它們所以不被人知,僅僅是因為它們處在人跡罕至、交通阻隔的地方。 ——馮牧《瀑布之歌》
【第34句】:遁跡桑門[dùn jì sāng mén]
【解釋】指避開塵世而出家為僧。桑門,即沙門。
【出處】清·鈕琇《觚剩·樹怪》:“石濤和尚以前朝宗室,遁跡桑門,結茅于微之黃山?!?/p>
【第35句】:馬跡蛛絲[mǎ jì zhū sī]
【解釋】馬蹄的痕跡,蜘蛛的細絲。比喻隱約可尋的痕跡和線索。
【出處】清·魏子安《花月痕》第五回:“明中之暗,正中之側,側中之正,草蛇灰線,馬跡蛛絲?!?/p>
【示例】我們要細心去尋找其中的馬跡蛛絲。
【第36句】:遁跡黃冠[dùn jì huáng guàn]
【解釋】指避開塵世而做道士。
【出處】劉復《奉答王敬先生》:“原來先生是個留學日本速成法政的學生,又是個'遁跡黃冠’的遺老,失敬失敬?!?/p>
【第37句】:心跡雙清[xīn jì shuāng qīng]
【解釋】指心地、行為高潔,沒有塵俗之氣。
【出處】南朝·宋·謝靈運《齋中讀書》:“矧迺歸山川,心跡雙寂寞?!碧啤ざ鸥Α镀鳞E三首》其二:“杖藜從白首,心跡喜雙清?!?/p>
【示例】占此地荷亭竹榭,還期心跡雙清。 ——清·梁章鉅《溫處道署楹聯》
【第38句】:變跡埋名[biàn jì mái míng]
【解釋】改變行蹤,隱匿姓名,使人不知。
【出處】明·梅鼎祚《玉合記·诇約》:“雖已變跡埋名,還要棄家訪道?!?/p>
【第39句】:略跡論心[lüè jì lùn xīn]
【解釋】撇開表面的事實而評論其用心。
【出處】清·黃宗羲《子劉子行狀上》:“以于立玉、于元薦為亂天下者,亦豈遂為定論乎?略跡而論心,二臣皆皎然不欺其志,有國士之風?!?/p>
【示例】我們看待一個人的為人要略跡論心,不要光看表面現象
【第40句】:蹤跡詭秘[zōng jì guǐ mì]
【解釋】行蹤隱秘難測。
【出處】《剪燈余話·泰山御史傳》:“率輕狂而自若,蹤跡詭秘,賄賂公行?!?/p>
【示例】他蹤跡詭秘,很難找到的。
【第41句】:隱跡埋名[yǐn jì mái míng]
【解釋】隱藏行蹤、埋沒名姓以求不使人知。
【出處】元·關漢卿《裴度還帶》第二折:“或有山間林下,懷才抱德,隱跡埋名。”
【第42句】:劣跡昭著[liè jì zhāo zhe]
【解釋】劣:惡劣;昭著:明顯。惡劣的事跡非常明顯。
【第43句】:寄跡山林[jì jì shān lín]
【解釋】隱居山林間,不過問世事。
【出處】晉·陶淵明《命子》:“寄跡風云,置茲慍喜?!?/p>
【示例】他自退出政界后,寄跡山林,專心寫作。
【第44句】:重跡屏氣[chóng jì bǐng qì]
【解釋】指畏懼之甚。
【出處】《北齊書·酷吏傳·盧斐》:“又伺察官人罪失,動即奏聞,朝士見之,莫不重跡屏氣,皆目之為盧校事?!?/p>
【示例】令萱則自太后以下,皆受其指麾;提婆則唐邕之徒,皆重跡屏氣。 ——《北史·恩幸傳·穆提婆》
【第45句】:韜跡隱智[tāo jì yǐn zhì]
【解釋】指藏匿蹤跡,不露才智。
【出處】北齊·劉晝《新論·韜光》:“是以古之有德者,韜跡隱智,以密其外?!?/p>
【第46句】:晦跡韜光[huì jì tāo guāng]
【解釋】晦、韜:隱藏;跡:蹤跡;光:指才華。指將自己的才華隱藏起來,不使外露。
【出處】《隋書·薛道衡傳》:“粵若高祖文皇帝,誕圣降靈則赤光照室,韜神晦跡則紫氣騰天。”
【示例】晦跡韜光為隱居,結茅成舍自耕鋤。 ——明·無名氏《太平宴》第一折
【第47句】:浪跡天涯[làng jì tiān yá]
【解釋】浪跡:到處流浪。到處流浪,足跡遍天下。
【出處】宋·李楙《野客叢書·李白事說者不一》:“為同列者所謗,詔令歸山,遂浪跡天下?!?/p>
【示例】我們做這體面憋腳生意,浪跡天涯,那社會上奇聞怪事,與此事相仿的,也說不盡許多。 ——清·壯者《掃迷帚》
【第48句】:匿跡潛形[nì jì qián xíng]
【解釋】潛:隱藏。隱藏形跡,不使人知。
【出處】宋·王讜《唐語林·豪爽》:“持法清峻,犯之者無宥,有嚴張之風也。狡吏奸豪,潛形匿跡。”
【示例】卻又喜孜孜匿跡潛形出玉關。 ——明·徐復祚《紅梨記·誅奸》
【第49句】:浪跡江湖[làng jì jiāng hú]
【解釋】浪跡:到處流浪;江湖:泛指各地。到處漂泊,沒有固定的住處。
【出處】宋·張君房《云笈七簽》卷一百十三:“某不能甘于寒苦,且浪跡江湖?!?/p>
【示例】一時未際,浪跡江湖。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卷十一
【第50句】:按跡循蹤[àn jì xún zōng]
【解釋】依循一定的線索和蹤跡尋求真相。
【出處】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一回:“其間離合悲歡,興衰際遇,俱是按跡循蹤,不敢稍加穿鑿,至失其真?!?/p>
【第51句】:遁跡匿影[dùn jì nì yǐng]
【解釋】指隱藏蹤跡和身形。
【出處】明·何良俊《四友齋叢說·史七》:“但諸公皆不知用兵,聞賊至則盛怒而出,一有敗衄則退然沮喪,遁跡匿影唯恐不密?!?/p>
【第52句】:隱跡藏名[yǐn jì cáng míng]
【解釋】隱藏蹤跡,隱瞞住真姓實名。
【示例】他厭煩官場的爾虞我詐,一心向往隱跡藏名的生活。
【第53句】:踵跡相接[zhǒng jì xiāng jiē]
【解釋】謂腳跡相連。形容人數眾多,接連不斷。同“踵趾相接”。
【出處】清·昭梿《嘯亭雜錄·梁提督》:“自叢嵐疊嶂間以刀掘路,士卒各懷一鐵釘,踵跡相接,攀釘而上?!?/p>
【第54句】:削跡捐勢[xuē jù juān shì]
【解釋】削跡:匿跡;捐:舍棄。隱匿蹤跡,舍棄權勢。舊指隱居。
【出處】《莊子·山木》:“削跡捐勢,不為功名?!?/p>
【第55句】:鼠跡狐蹤[shǔ jì hú zōng]
【解釋】比喻人行蹤鬼祟。
【出處】明·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史書估畢二》:“羽精忠大節,而世有責之備者;蒙鼠跡狐蹤,而世有贊其能者。吾所為廢書太息也?!?/p>
【第56句】:匿跡銷聲[nì jì xiāo shēng]
【解釋】指隱藏起來或不公開露面。
【出處】宋·孫光憲《北夢瑣言》卷十一:“家生避地,亦到錦江,然畏穎川知之,遂旅游資中郡,銷聲匿跡,惟恐人知?!?/p>
【示例】黑八歌一干人也勸他,叫他暫時匿跡銷聲,等避過風頭再作道理。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二十八回
【第57句】:犬跡狐蹤[quǎn jì hú zōng]
【解釋】比喻低弱的身手。
【出處】元·王實甫《麗春堂》第一折:“他每那祖宗是斑斕的大蟲,料想俺將門下無犬跡狐蹤?!?/p>
【第58句】:匿跡隱形[nì jì yǐn xíng]
【解釋】隱:隱藏。隱藏形跡,不使人知。
【出處】元·高文秀《黑旋風》第一折:“那廝口內頑涎望著我面上零,再不和他親折征,我只是吞聲忍氣,匿跡潛形。”
【示例】師徒們匿跡隱形,不知何日尋得取經人。 ——明·楊志和《四游記·西游記·觀音路降猴妖》
【第59句】:形跡可疑[xíng jì kě yí]
【解釋】舉動和神色值得懷疑。
【出處】清·蒲松齡《聊齋志異·房文淑》:“鄧以形跡可疑,故亦不敢告人,托之歸寧而已?!?/p>
【示例】貼在教務處罵他的紙條,確有點過火,但也是他形跡可疑所致。 ——魯迅《兩地書》一一
【第60句】:發跡變泰[fā jì biàn tài]
【解釋】指人升了官,發了財,志得意滿。
【出處】宋·灌圃耐得翁《都城紀勝·瓦舍眾伎》:“說公案,皆是搏刀趕棒及發跡變泰之事?!?/p>
【示例】自他未曾發跡變泰的時節,也就是個鐵錚錚的好漢。 ——明·馮夢龍《警世通言·趙太祖千里送京娘》
【第61句】:疑似之跡,不可不察[yí sì zhī jì,bù kě bù chá]
【解釋】疑似:既象又不象。不分明而想像的跡象,不能不仔細考察。指不被事物相似的表面現象所迷惑。
【出處】《呂氏春秋·疑事》:“夫惑于似事者,而失于真士。此藜丘丈人之智也。疑似之跡,不可不察?!?/p>
【第62句】:雨跡云蹤[yǔ jì yún zōng]
【解釋】云和雨的蹤跡。比喻往事。
【出處】宋·柳永《雪梅香》:“可惜當年,頓乖雨跡云蹤?!?/p>
【示例】非遠,那雨跡云蹤才一轉,敢依花傍柳還重現。 ——明·湯顯祖《牡丹亭·尋夢》
【第63句】:覓跡尋蹤[mì jì xún zōng]
【解釋】覓:找;蹤:跡,腳印,指行蹤。到處尋找別人的行蹤。
【出處】元·吳昌齡《張天師斷風花雪夜》第一折:“卻待要拄眼睜睛,覓跡尋蹤,莫非他錦陣花營,不曾廝共,險教咱風月無功?!?/p>
【第64句】:無跡可求[wú jì kě qiú]
【解釋】沒有蹤跡可以尋求。多指處事為文不著痕跡。同“無跡可尋”。
【出處】宋·嚴羽《滄浪詩話·詩辯》:“盛唐諸人,惟在興趣,羚羊掛角,無跡可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