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患”的成語大全(96個)
小編為您整理了患難夫妻、辟惡除患、禍從口出,患從口入等含“患”的成語96個,其中“患”開頭的12個,“患”結(jié)尾的52個,“患”在中間的32個,及其解釋、出處和示例等。
“患”開頭的成語
【第1句】:患難夫妻[huàn nàn fū qī]
【解釋】患難:憂慮和災(zāi)難。指經(jīng)受過困苦考驗,能夠同甘共苦的夫妻。
【出處】唐·元稹《遣悲懷·二》:“情知此恨人人有,貧賤夫妻百事哀?!?/p>
【示例】只怕有了恩愛夫妻,就不要患難夫妻了。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二十三回
【第2句】:患難見真情[huàn nàn jiàn zhēn qíng]
【解釋】只有經(jīng)過共同的患難才能看出自己的知心朋友。
【出處】鄧小平《國家的主權(quán)和安全要始終放在第一位》:“中國有句古話,叫做患難見真情?!?/p>
【第3句】:患難與共[huàn nàn yǔ gòng]
【解釋】共同承擔(dān)危險和困難。指彼此關(guān)系密切,利害一致。
【出處】《禮記·儒行》:“儒有聞善以相告也,見善以禮相示也,爵位相先也,患難相死也?!?/p>
【示例】高桂英畢竟是他的患難與共的結(jié)發(fā)妻子和好幫手。 ——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十三章
【第4句】:患難之交[huàn nàn zhī jiāo]
【解釋】交:交情,朋友。在一起經(jīng)歷過艱難困苦的朋友。
【出處】明·東魯古狂生《醉醒石》第十回:“浦肫夫患難之交,今日年兄為我們看他,異日我們也代年兄看他?!?/p>
【示例】然而正感謝有這一些的打,你把鐵打成了鋼,把泛泛的朋友都打成了患難之交了。 ——郭沫若《南京印象》十六
【第5句】:患得患失[huàn dé huàn shī]
【解釋】患:憂患,擔(dān)心。擔(dān)心得不到,得到了又擔(dān)心失掉。形容對個人得失看得很重。
【出處】《論語·陽貨》:“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茍患失之,無所不至矣!”
【示例】既無“患得患失”的念頭,心情也自然安泰,決非欲“騙人安心,所以這樣說”的:切祈明鑒為幸。 ——魯迅《兩地書》六○
【第6句】:患難相扶[huàn nàn xiāng fú]
【解釋】扶:支持,幫助。在憂患災(zāi)難中互相扶助。
【出處】明·天然癡叟《石點頭·侯官縣烈女殲仇》:“但承吾兄患難相扶,始終周旋,此恩此德,何時能報?!?/p>
【示例】吉兇相共,患難相扶,如有異心,天神共鑒。 ——《說唐》第24回
【第7句】:患生所忽[huàn shēng suǒ hū]
【解釋】患:禍患,災(zāi)禍。災(zāi)禍往往是由于疏忽大意造成的。
【出處】漢·劉向《說苑·敬慎篇》:“患生于所忽,禍起于細(xì)微?!?/p>
【第8句】:患至呼天[huàn zhì hū tiān]
【解釋】患:禍患;呼:喊。形容事前不作準(zhǔn)備,災(zāi)禍臨頭,求天救助。
【出處】漢·韓嬰《韓詩外傳》卷二:“患至而后呼天,不亦晚乎!”
【示例】如果不早作準(zhǔn)備,來年汛期患至呼天,就來不及了。
【第9句】:患難相共[huàn nàn xiāng gòng]
【解釋】患難:危險艱苦的環(huán)境。共同承擔(dān)災(zāi)難和困苦。形容關(guān)系密切,利害一致。
【出處】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31回:“只因何玉鳳、張金鳳彼此性情相照、患難相共……不同尋常姐妹?!?/p>
【第10句】:患難相死[huàn nàn xiāng sǐ]
【解釋】遇到患難彼此互相救助,甚至不惜生命。
【出處】西漢·戴圣《禮記·儒行》:“儒有聞善以相告也,見善以相示也,爵位相先也,患難相死也?!?/p>
【第11句】:患難見知己[huàn nàn jiàn zhī jǐ]
【解釋】只有經(jīng)過共同的患難才能看出自己的知心朋友。
【示例】俗話說:患難見知己,此話不假。
【第12句】:患難相恤[huàn nàn xiāng xù]
【解釋】恤:體恤,周濟(jì)。遇到患難彼此互相救助,甚至不惜生命。
【出處】《河南程氏文集》第11卷:“度鄉(xiāng)村遠(yuǎn)近為伍保,使之力役相助,患難相恤,而奸偽無所容。”
“患”結(jié)尾的成語
【第1句】:辟惡除患[pì è chú huàn]
【解釋】辟:祛除。祛除邪惡與禍患。
【出處】宋·張君房《云笈七簽》第41卷:“今日元吉,理發(fā)沐塵,辟惡除患,長生神仙?!?/p>
【第2句】:采薪之患[cǎi xīn zhī huàn]
【解釋】病了不能打柴。自稱有病的婉辭。
【出處】見“采薪之憂”。
【示例】漏已三轉(zhuǎn),猶徘徊桐檻之下,竟為風(fēng)露所欺,致獲采薪之患。 ——《紅樓夢》第三七回
【第3句】:造難生患[zào nàn shēng huàn]
【解釋】造難:制造災(zāi)難;患:禍害。投靠不幸會引來禍害。
【出處】《管子·樞言》:“德盛義尊,而不好加名于人;人眾兵強(qiáng),而不以其國造難生患。”
【第4句】:內(nèi)憂外患[nèi yōu wài huàn]
【解釋】多指國內(nèi)不安定和外敵侵略。有時也比喻個人的情況。
【出處】《管子·戒》:“君外舍而不鼎饋,非有內(nèi)憂,必有外患。”
【示例】擺著那些七零八落的人才,要支撐這個內(nèi)憂外患的天下,越想越覺危險。 ——清·曾樸《孽海花》第二十一回
【第5句】:多事多患[duō shì duō huàn]
【解釋】管的事情多,就容易招禍患。
【出處】《孔子家語·觀周》:“無多言,多言多敗;無多事,多事多患。”
【第6句】:一日縱敵,數(shù)世之患[yī rì zòng dí,shù shì zhī huàn]
【解釋】縱:放;數(shù)世:幾世,長期;患:禍害。一天放過敵人,會留下長期的禍害。
【出處】《左傳·僖公三十堿年》:“秦不哀吾喪而伐吾同姓,秦則無禮,何施之為?吾聞之,一日縱敵,數(shù)世之患也。謀及子孫,可謂死君乎?”
【示例】一日縱敵,數(shù)世之患,今若舒遲,民心固矣。 ——《魏書·酈范傳》
【第7句】:蕭墻之患[xiāo qiáng zhī huàn]
【解釋】因內(nèi)部問題而引起的禍患。
【出處】《韓非子·用人》:“不謹(jǐn)蕭墻之患,而固金城于遠(yuǎn)境。”
【第8句】:倒懸之患[dào xuán zhī huàn]
【解釋】倒懸:頭向下、腳向上懸掛著。比喻極其艱難、危險的困境。
【出處】晉·陳壽《三國志·吳志·全琮傳》:“而士大夫方有倒懸之患?!?/p>
【示例】齊、楚不和,交兵歲久,民有倒懸之患。 ——明·馮夢龍《喻世明言》第25卷
【第9句】:金革之患[jīn gé zhī huàn]
【解釋】金革:兵器和鎧甲;患:災(zāi)禍。指戰(zhàn)亂。
【出處】漢·揚雄《長楊賦》:“永亡邊城之災(zāi),金革之患。”
【第10句】:后顧之患[hòu gù zhī huàn]
【解釋】顧:回視;后顧:回過頭照顧。指來自后方或家里的憂患。
【出處】《舊五代史·唐書·末帝紀(jì)》:“盧文紀(jì)勸帝駐河橋,庚贊華為契丹主,以兵援送入蕃,則契丹主有后顧之患,不能久駐漢地矣?!?/p>
【第11句】:前慮不定,后有大患[qián lǜ bù dìng,hòu yǒu dà huàn]
【解釋】比喻做事之前考慮不成熟,到后來就可能發(fā)生大災(zāi)禍。
【出處】《戰(zhàn)國策·魏策一》:“前慮不定,后有大患,將奈之何?”
【第12句】:養(yǎng)癰自患[yǎng yōng zì huàn]
【解釋】癰:毒瘡。留著毒瘡不去醫(yī)治,就會成為后患。比喻縱容包庇壞人壞事,結(jié)果會遭受禍害。
【出處】《后漢書·馮衍傳》李賢注引馮衍《與婦弟任武達(dá)書》:“養(yǎng)癰長疽,自生禍殃。”
【示例】不意姜尚作難肆橫,竟克朕之四關(guān)也。今不早治,是養(yǎng)癰自患也。 ——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八十五回
【第13句】:木梗之患[mù gěng zhī huàn]
【解釋】比喻客死他鄉(xiāng),不得復(fù)歸故里。
【出處】漢·劉向《說苑·正諫》:“今秦,四塞之國也,有虎狼之心,恐其有木梗之患。”
【第14句】:有備無患[yǒu bèi wú huàn]
【解釋】患:禍患,災(zāi)難。事先有準(zhǔn)備,就可以避免禍患。
【出處】《尚書·說命中》:“惟事事,乃其有備,有備無患?!薄蹲髠鳌は骞荒辍罚骸熬影菜嘉#紕t有備,有備無患?!?/p>
【示例】季斯預(yù)戒汶上百姓,修堤蓋屋。不三日,果然天降大雨,汶水泛濫,魯民有備無患。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七十八回
【第15句】:一日縱敵,萬世之患[yī rì zòng dí,wàn shì zhī huàn]
【解釋】縱:放;萬世:長期;患:禍害。一天放過敵人,會留下長期的禍害。
【出處】《左傳·僖公三十堿年》:“秦不哀吾喪而伐吾同姓,秦則無禮,何施之為?吾聞之,一日縱敵,數(shù)世之患也。謀及子孫,可謂死君乎?”
【示例】丞相縱不殺備,亦不當(dāng)使之去。古人云:一日縱敵,萬世之患。望丞相察之。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二十一回
【第16句】:養(yǎng)癰致患[yǎng yōng zhì huàn]
【解釋】癰:毒瘡。留著毒瘡不去醫(yī)治,就會成為后患。比喻縱容包庇壞人壞事,結(jié)果會遭受禍害。
【出處】《后漢書·馮衍傳》李賢注引馮衍《與婦弟任武達(dá)書》:“養(yǎng)癰長疽,自生禍殃。”
【第17句】:覆餗之患[fù sù zhī huàn]
【解釋】覆:翻倒;餗:鼎中的食品。鼎足壞了,食物從鼎中翻出。比喻因不能勝任而壞事。
【出處】《周易·鼎》:“鼎折足,覆公餗?!薄度龂尽侵尽ず钨鐐鳌罚骸肮?qū)?,古之造士也,必擢時雋,搜揚英逸,得其人則穹道之任隆,非其才則覆餗之患至?!?/p>
【第18句】:腹心之患[fù xīn zhī huàn]
【解釋】比喻嚴(yán)重的禍患。
【出處】宋·司馬光《資治通鑒·后梁太祖乾化元年》:“云代與燕接境,彼若擾我城戍,動搖人情,吾千里出征,緩急難應(yīng),此亦腹心之患也。”
【示例】東南又生一越,為其腹心之患。 ——明·劉基《春秋明經(jīng)·吳入郢于越入?yún)枪珪x侯及吳子于黃池于越入?yún)恰?/p>
【第19句】:養(yǎng)癰遺患[yǎng yōng yí huàn]
【解釋】留著毒瘡不去醫(yī)治,就會成為后患。比喻縱容包庇壞人壞事,結(jié)果會遭受禍害。
【出處】《后漢書·馮衍傳》李賢注引馮衍《與婦弟任武達(dá)書》:“養(yǎng)癰長疽,自生禍殃?!?/p>
【示例】博善化之虛名,潰敗決裂乃至此,養(yǎng)癰遺患,我之謂也夫。 ——清·紀(jì)昀《閱微草堂筆記·槐西雜志一》
【第20句】:養(yǎng)虎留患[yǎng hǔ liú huàn]
【解釋】比喻縱容敵人,自留后患。同“養(yǎng)虎自遺患”。
【出處】《東周列國志》第五六回:“今其子乃欲見逐,豈非養(yǎng)虎留患耶?”
【第21句】:一朝之患[yī zhāo zhī huàn]
【解釋】突然發(fā)生的禍患。
【出處】《禮記·檀弓上》:“故君子有終身之憂,而無一朝之患,故忌日不樂。”漢·趙曄《吳越春秋·闔閭內(nèi)傳》:“楚國苦之,群臣皆怨,咸言費無忌讒殺伍奢、白州犁而吳侵境不絕于寇,楚國群臣有一朝之患。”
【第22句】:外內(nèi)無患[wài nèi wú huàn]
【解釋】患:災(zāi)禍,憂患。既無外患,也無內(nèi)憂。
【出處】《左傳·成公十六年》:“唯圣人能外內(nèi)無患,自非圣人,外寧必有內(nèi)憂?!?/p>
【第23句】:養(yǎng)虎為患[yǎng hǔ wéi huàn]
【解釋】比喻縱容敵人,留下后患,自己反手其害。
【示例】這個人很不可靠,你卻給與高位,怕會養(yǎng)虎為患哩。
【第24句】:養(yǎng)虎貽患[yǎng hǔ yí huàn]
【解釋】比喻縱容敵人,自留后患。同“養(yǎng)虎自遺患”。
【出處】明·張居正《答宣大巡撫計處黃把二虜》:“此所謂引賊入家,養(yǎng)虎貽患,是何等計策乎?”
【示例】與其養(yǎng)虎貽患,還不如——算了。 ——孔厥《新兒女英雄傳》第七章
【第25句】:疥癩之患[jiè lài zhī huàn]
【解釋】疥癩:疥瘡與癩痢,兩種皮膚病。比喻危害尚輕的禍患或無關(guān)緊要的問題。
【出處】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82回:“今王興十萬之師,行糧千里,以爭疥癩之患,而忘大毒之在腹心,臣恐齊未必勝,而越禍已至也?!?/p>
【第26句】:未形之患[wèi xíng zhī huàn]
【解釋】尚未顯露的禍患。
【出處】宋·蘇舜欽《咨目》五:“若倉卒之際,得錢何用。不如先取為備,可以建事立功,消未形之患?!?/p>
【第27句】:心腹之患[xīn fù zhī huàn]
【解釋】心腹:比喻要害。比喻隱藏在內(nèi)部的嚴(yán)重禍害。也泛指最大的隱患。
【出處】《左傳·哀公十一年》:“越在我,心腹之疾也?!薄逗鬂h書·陳蕃傳》:“寇賊在處,四肢之疾;內(nèi)政不理,心腹之患。”
【示例】大家都這么想,這個心腹之患一天不除,就一天不得安寧。
【第28句】:養(yǎng)虎遺患[yǎng hǔ yí huàn]
【解釋】遺:留下;患:禍患。留著老虎不除掉,就會成為后患。比喻縱容壞人壞事,留下后患。
【出處】《史記·項羽本紀(jì)》:“楚兵罷食盡,此天亡楚之時也,不如因其機(jī)而遂取之。今釋弗擊,此所謂養(yǎng)虎遺患也?!?/p>
【示例】他非常恨陜西地方文武大員的糊涂無用,竟敢長期不明“賊情”,養(yǎng)虎遺患。 ——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三十二章
【第29句】:無患之患[wú huàn zhī huàn]
【解釋】潛伏的,還沒有顯露出來的禍患。
【出處】《淮南子·說山訓(xùn)》:“圣人者,常治無患之患,故無患也?!?/p>
【第30句】:功不補患[gōng bù bǔ huàn]
【解釋】功:功績;補:替,添充;患:禍患。所取得的功績,抵不過所帶來的禍患。
【出處】唐·李華《吊古戰(zhàn)場文》:“漢擊匈奴,雖得陰山,枕骸遍野,功不補患。”
【示例】姚安公嘗言,飲滄酒,禁忌百端。勞苦萬狀,始能得花前月下之一酌,實功不補患。 ——清·紀(jì)昀《閱微草堂筆記·灤陽續(xù)錄五》
【第31句】:肘脅之患[zhǒu xié zhī huàn]
【解釋】近在身邊的禍患。同“肘腋之患”。
【出處】清·昭梿《嘯亭雜錄·王文端》:“明張差之事,殷鑒猶存,吾見上時必當(dāng)極力言之,以除肘脅之患?!?/p>
【第32句】:通憂共患[tōng yōu gòng huàn]
【解釋】共同承擔(dān)憂患。
【出處】康有為《上皇帝第二書》:“嘗推先王之意,非徒集思廣益,通達(dá)民情,實以通憂共患,給民合志。”
【第33句】:人滿之患[rén mǎn zhī huàn]
【解釋】患:災(zāi)患。人太多的禍患。
【第34句】:飽經(jīng)憂患[bǎo jīng yōu huàn]
【解釋】指經(jīng)歷了許多困苦患難。
【出處】郭沫若《南冠草》第二幕第一場:“盛太夫人,夏完淳之嫡母,年五十余,因飽經(jīng)憂患,甚顯衰老?!?/p>
【示例】他們說他是出身于貧苦的滿族家庭,飽經(jīng)憂患。 ——冰心《晚晴集·老舍和孩子們》
【第35句】:人滿為患[rén mǎn wéi huàn]
【解釋】因人多造成了困難。
【出處】郭沫若《洪波曲》第二章一:“客棧小,已經(jīng)人滿為患?!?/p>
【示例】各地監(jiān)獄,都有人滿為患之苦。 ——方志敏《獄中記實》一
【第36句】:肘腋之患[zhǒu yè zhī huàn]
【解釋】肘腋:胳膊肘和夾肢窩,比喻極近的地方。產(chǎn)生于身邊的禍患。
【出處】《三國志·蜀志·法正傳》:“近則懼孫夫人生變于肘腋之下?!?/p>
【示例】這是肘腋之患,不若我們先下手驅(qū)除了他。 ——清·陳忱《水滸后傳》第五回
【第37句】:為民除患[wèi mín chú huàn]
【解釋】替百姓除禍害。同“為民除害”。
【出處】漢·董仲舒《春秋繁露·俞序》:“故次以言:怨人不可邇,敵國不可狎,攘竊之國不可使久親,皆防患、為民除患之意也?!薄端螘の木磐趿袀鳌罚骸盀槊癯迹值軣o復(fù)多人,彌應(yīng)思吊不咸,益相親信?!?/p>
【第38句】:養(yǎng)虎自遺患[yǎng hǔ zì yí huàn]
【解釋】比喻縱容敵人,自留后患。
【出處】《史記·項羽本紀(jì)》:“漢欲西歸,張良、陳平說曰:'漢有天下太半,而諸侯皆附之。楚兵罷食盡,此天亡楚之時也,不如因其機(jī)而遂取之。今釋弗擊,此所謂'養(yǎng)虎自遺患’也?!?/p>
【示例】前日餌賊降,明日縱賊叛。武臣怯戰(zhàn)斗,文臣主羈絆。馴致國破亡,養(yǎng)虎自遺患。 ——清·宋儒醇《甲申春三月》詩
【第39句】:心腹大患[xīn fù dà huàn]
【解釋】指嚴(yán)重隱患或要害部門的大患。同“心腹重患”。
【出處】明·施耐庵《水滸傳》第五十四回:“此是心腹大患,若不早行誅戮剿除,他日養(yǎng)成賊勢,難以制伏。”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十八回:“徐州呂布,實為心腹大患?!?/p>
【示例】我國若不先自下手,自辦銀行,自筑鐵路,必被外人先我著鞭,倒是心腹大患哩! ——清·曾樸《孽?;ā返谑嘶?/p>
【第40句】:腋肘之患[yè zhǒu zhī huàn]
【解釋】比喻事變就發(fā)生在身邊。
【出處】《三國志·蜀志·法正傳》:“主公之在公安也,北畏曹公之強(qiáng),東憚孫權(quán)之逼,近則懼孫夫人生變于肘腋之下,當(dāng)斯之時,進(jìn)退狼跋?!?/p>
【第41句】:萬世之患[wàn shì zhī huàn]
【解釋】永久性的憂患。
【出處】《莊子·外物》:“夫不忍一世之傷,而驁萬世之患,抑固窶邪,亡其略弗及邪?”
【示例】丞相縱不殺備,亦不當(dāng)使之去。古人云:一日縱敵,萬世之患。望丞相察之。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二十一回
【第42句】:河伯為患[hé bó wéi huàn]
【解釋】指歪門邪惡的風(fēng)氣。
【示例】我省河伯為患,災(zāi)情十分嚴(yán)重。
【第43句】:心腹重患[xīn fù zhòng huàn]
【解釋】指嚴(yán)重隱患或要害部門的大患。
【出處】《南齊書·王融傳》:“一令蔓草難鉏,涓流泛酌,豈直疥癢輕痾,容為心腹重患?!?/p>
【第44句】:養(yǎng)癰貽患[yǎng yōng yí huàn]
【解釋】癰:毒瘡;患:禍害。留著毒瘡不去醫(yī)治,就會成為后患。比喻縱容姑息壞人壞事,結(jié)果自己遭殃。
【出處】清·紀(jì)昀《閱微草堂筆記·槐西雜志一》:“博善化之虛名,潰敗決裂乃至此。養(yǎng)癰貽患,我之謂也夫!”
【示例】我們不能養(yǎng)癰貽患,應(yīng)當(dāng)當(dāng)機(jī)立斷。
【第45句】:杜絕后患[dù jué hòu huàn]
【解釋】杜絕:堵塞、斷絕;患:禍害、禍患。指徹底消除以后可能產(chǎn)生的禍患。
【出處】明·羅貫中《平妖傳》第四十回:“那安放白玉爐的山峰崩將下來,恰好堵了洞門。霧幙白玉爐仍收回天上,從此白云洞再無人到。此是玉帝杜絕后患之意?!?/p>
【示例】人無遠(yuǎn)慮,怕有近憂。不如到官處斷開了,庶杜絕后患。 ——明·蘭陵笑笑生《金瓶梅詞話》第九十二回
【第46句】:以絕后患[yǐ jué hòu huàn]
【解釋】消除禍根,來杜絕以后可能產(chǎn)生的禍患。
【出處】元·無名氏《謝金吾》第三折:“如今朦朧奏過圣人,將他兩個押赴市曹殺壞了,以絕后患?!?/p>
【第47句】:攻疾防患[gōng jí fáng huàn]
【解釋】匡正過失,防止禍患。
【出處】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銘箴》:“箴者,所以攻疾防患,喻針石也?!?/p>
【第48句】:養(yǎng)癰成患[yǎng yōng chéng huàn]
【解釋】留著毒瘡不去醫(yī)治,就會成為后患。比喻縱容包庇壞人壞事,結(jié)果會遭受禍害。
【出處】《后漢書·馮衍傳》李賢注引馮衍《與婦弟任武達(dá)書》:“養(yǎng)癰長疽,自生禍殃?!?/p>
【示例】我們對待缺點錯誤的態(tài)度,應(yīng)是做堅決的斗爭,決不能養(yǎng)癰成患。
【第49句】:救災(zāi)恤患[jiù zāi xù huàn]
【解釋】恤:救濟(jì)。指解救他人或他方的災(zāi)難禍患。
【出處】明·李贄《焚書·雜述·寒燈小話》:“今得人錢財,視同糞土,豈為謀王圖霸,用之以結(jié)客乎?抑救災(zāi)恤患,而激于義之不能以己也?”
【示例】今焚戍谷伐宋,生事中原,此天授我以救災(zāi)恤患之名也。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三十九回
【第50句】:放虎遺患[fàng hǔ yí huàn]
【解釋】放掉老虎,留下后患。
【出處】唐·陳子昂《上西蕃邊州安危事》之一:“夫蕃戎之性,人面獸心,親之則順,疑之則亂……今阻其善,逆其歡心,古人所謂放虎遺患,不可不察?!?/p>
【第51句】:敵國外患[dí guó wài huàn]
【解釋】指來自敵對國家的侵略騷擾。
【出處】《孟子·告子下》:“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p>
【示例】敵國外患,日馮陵而無已。 ——章炳麟《藩鎮(zhèn)論》
【第52句】:振國之患[zhèn guó zhī huàn]
【解釋】振:振興,振興國家,消除災(zāi)難。
【出處】《史記·陳丞相世家》:“傾側(cè)擾攘楚魏之間,卒歸高帝。常出奇計,救紛糾之難,振國家之患?!?/p>
“患”在中間的成語
【第1句】:禍從口出,患從口入[huò cóng kǒu chū,huàn cóng kǒu rù]
【解釋】指說錯了話要惹禍,吃錯了東西要生病。后多以強(qiáng)調(diào)言語必須謹(jǐn)慎。
【出處】《易·頤》:“君子以慎言語,節(jié)飲食”唐·孔穎達(dá)疏:“先儒云:'禍從口出,患從口入?!?/p>
【第2句】:言出患入[yán chū huàn rù]
【解釋】話隨便說出口,易招致禍患。
【出處】宋·張君房《云笈七簽》卷九十:“言出患入,言失身亡,故圣人當(dāng)言而懼,發(fā)言而憂,常如臨危履冰,以大居小,以富居貧?!?/p>
【第3句】:不患寡而患不均[bù huàn guǎ ér huàn bù jūn]
【解釋】患:憂慮;寡:少,貧窮;均:平均。不憂慮貧窮而憂患不平均。
【出處】《論語·季氏》:“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p>
【第4句】:思患預(yù)防[sī huàn yù fáng]
【解釋】想到會發(fā)生禍患,事先采取預(yù)防措施。
【出處】《周易·既濟(jì)》:“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p>
【示例】見險慮難,思患預(yù)防,別物居方。 ——三國·魏·阮籍《通易論》
【第5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shēng yú yōu huàn ér sǐ yú ān lè]
【解釋】憂患:患難。憂患使人勤奮,因而得生;安樂使人怠惰,因而萎靡致死。
【出處】戰(zhàn)國·鄒·孟軻《孟子·告子下》:“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而死于安樂也。”
【示例】屯難困頓者,乃所以成君子之美也,故曰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 ——宋·陸九淵《與蘇宰相書》
【第6句】:人生識字憂患始[rén shēng shí zì yōu huàn shǐ]
【解釋】憂患:憂愁,苦難。人的一生憂愁苦難是從識字開始的。指一個人識字以后,從書中增長了見識,對周圍事物就不會無動于衷。
【出處】宋·蘇軾《石蒼舒醉墨堂》詩:“人生識字憂患始,姓名粗記可以休。”
【第7句】:可同患,難處安[kě tóng huàn,nán chǔ ān]
【解釋】患:患難;處:相處;安:安樂。在危險時可以同憂患,在安樂時卻無法同享受。形容忘恩負(fù)義,刻薄寡情。
【出處】《史記·越王勾踐世家》:“且勾踐為人,可與同患,難與處安。”
【第8句】:同患難共生死[tóng huàn nàn gòng shēng sǐ]
【解釋】指為了一定的目標(biāo)共度患難,出生入死。
【出處】梁啟超《意大利建國三杰傳》第八節(jié):“羅馬雖屬落城,大事今且未了,余不能舍吾同患難共生死之部下,吾且將有所為?!?/p>
【第9句】:防患于未然[fáng huàn yú wèi rán]
【解釋】患:災(zāi)禍;未然:沒有這樣,指尚未形成。防止事故或禍害于尚未發(fā)生之前。
【出處】《周易·既濟(jì)》:“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薄稑犯娂ぞ有小罚骸熬臃牢慈弧!?/p>
【示例】臣聞防患于未然者易,除患于已然者難。 ——明·馬文升《添風(fēng)憲以撫流民疏》
【第10句】:只可共患難,不可同安樂[zhǐ kě gòng huàn nàn,bù kě tóng ān lè]
【解釋】只能一起共度危險困難的日子,卻不能一起共享安定快樂的生活。
【出處】《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越王為人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
【第11句】:憂患余生[yōu huàn yú shēng]
【解釋】憂患:困苦患難;余生:大災(zāi)難后僥幸存活的生命。指飽經(jīng)患難之后僥幸保全下來的生命。
【出處】宋·蘇軾《東坡題跋·跋嵇叔夜〈養(yǎng)生論〉后》:“東坡居士以桑榆之末景,憂患之余生,而后學(xué)道,雖為達(dá)者所笑,猶賢乎已也。”
【示例】既已憂患余生,出而圖事,則宜屏邇言而閎遠(yuǎn)略。 ——清·章炳麟《致段祺瑞電》
【第12句】:病僧勸患僧[bìng sēng quàn huàn sēng]
【解釋】形容同病相憐,互相慰藉。
【出處】元·無名氏《燕青捕魚》第三折:“也不是我病僧勸患僧,有一日押向云陽市上行,只等的叫開刀和那聲?!?/p>
【第13句】:彌患無形[mí huàn wú xíng]
【解釋】彌:消除。把禍患消除在沒有形成之前。
【出處】清·李寶嘉《文明小史》第六回:“現(xiàn)在外國人已無話說,足見他能夠彌患無形,辦事切實?!?/p>
【第14句】:防患未然[fáng huàn wèi rán]
【解釋】患:災(zāi)禍;未然:沒有這樣,指尚未形成。防止事故或禍害于尚未發(fā)生之前。
【出處】《周易·既濟(jì)》:“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薄稑犯娂ぞ有小罚骸熬臃牢慈弧!?/p>
【示例】君子防患未然,這事非同小可。 ——清·石昆玉《三俠五義》第十二回
【第15句】:同生死共患難[tóng shēng sǐ gòng huàn nàn]
【解釋】指為了一定的目標(biāo)共度患難,出生入死。
【出處】方志敏《獄中紀(jì)實》:“將獄中情形描寫出來,使全國紅軍和革命的工農(nóng)群眾,知道他們同生死共患難的戰(zhàn)友們,正在國民黨監(jiān)獄內(nèi),挨日子?!?/p>
【第16句】:消患未形[xiāo huàn wèn xíng]
【解釋】患:禍患;形:形成。消除禍患于未形成之前。
【出處】清·黎庶昌《上沈相國書》:“必有消患未形,而為朝野所利賴,遠(yuǎn)人所折服也?!?/p>
【第17句】:臨患忘利[lín huàn wàng lì]
【解釋】布景禍患不計較仆人得失。
【出處】《呂氏春秋·士節(jié)》:“士之為人,當(dāng)理不避其難,臨患忘利。”
【第18句】:后患無窮[hòu huàn wú qióng]
【解釋】以后的禍害沒有個完。
【出處】《三國志·魏志·武帝紀(jì)》:“夫劉備,人杰也。今不擊,必有后患?!?/p>
【示例】縱容破壞植被、濫砍亂伐,是后患無窮的事。
【第19句】:同患難,共生死[tóng huàn nàn,gòng shēng sǐ]
【解釋】一同經(jīng)歷磨難,一同生死。形容彼此間利害一致,生死與共。
【示例】我與汝等戮力數(shù)年,同患難,共生死,仿佛如家人骨肉一般。 ——蔡東藩《清史演義》第四十五回
【第20句】:除患興利[chú huàn xīng lì]
【解釋】清除禍患,興辦有利的事業(yè)。
【出處】《三國志·魏書·任城陳蕭王傳》:“夫君之寵臣,欲以除患興利;臣之事君,必以殺身靖亂,以功報主也?!?/p>
【第21句】:救患分災(zāi)[jiù huàn fēn zāi]
【解釋】解除別人的禍患,分擔(dān)別人的困苦。
【出處】《左傳·僖公元年》:“凡侯伯救患分災(zāi)討罪,禮也?!?/p>
【示例】行人失辭,救患分災(zāi),系鄰國常理,奈何來索重賂呢? ——蔡東藩《兩晉演義》第六十一回
【第22句】:生于憂患,死于安樂[shēng yú yōu huàn,sǐ yú ān lè]
【解釋】指艱難使人奮進(jìn),安逸使人沉淪。
【出處】《孟子·告子下》:“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示例】然君每因是以自省察,故缺失由是而知,德業(yè)由是而進(jìn)。屯難困頓者,乃所以成君子之美也,故曰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 ——宋·陸九淵《與蘇宰書》
【第23句】:欲加之罪,何患無辭[yù jiā zhī zuì,hé huàn wú cí]
【解釋】欲:要;患:憂愁,擔(dān)心;辭:言辭,指借口。要想加罪于人,不愁找不到罪名。指隨心所欲地誣陷人。
【出處】《左傳·僖公十年》:“不有廢也,君何以興?欲加之罪,其無辭乎?”
【示例】“可是,老徐,李自成沒有什么罪名,咱們收拾了他,對別人怎么說呀?”“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二十七章
【第24句】:以患為利[yǐ huàn wéi lì]
【解釋】患:禍患,不利。把于己不利之處轉(zhuǎn)變?yōu)橛欣?/p>
【出處】《孫子·軍爭篇》:“凡用兵之法,將受命于君,合軍聚眾,交和而舍,莫難于軍爭。軍爭之難者,以迂為直,以患為利?!?/p>
【第25句】:防患未萌[fáng huàn wèi méng]
【解釋】防止禍患于未發(fā)生之前。
【出處】清·黃彭年《代劉蓉函件》之一:“大局所關(guān),防患未萌,當(dāng)局必有遠(yuǎn)慮?!?/p>
【示例】或慮民心良莠不齊,恐有意外之變,如設(shè)立保甲連環(huán)保結(jié);皆能防患未萌,有何懼之有? ——鄭觀應(yīng)《盛世危言·民團(tuán)上》
【第26句】:同生死,共患難[tóng shēng sǐ,gòng huàn nàn]
【解釋】《隋書·鄭譯傳》:“鄭譯與朕同生共死,間關(guān)危難,興言急此,何日忘之。”
【出處】《隋書·鄭譯傳》:“鄭譯與朕同生共死,間關(guān)危難,興言急此,何日忘之。”
【示例】咱們的將士多年來隨我一道造反,同生死,共患難,如今雖然有怨言,也有人想開小差,可是鼓噪還不會。 ——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二十四章
【第27句】:貽患無窮[yí huàn wú qióng]
【解釋】貽:遺留。留下無窮的禍患。
【出處】漢·魏伯陽《參同契》:“爐鼎鉛汞,皆是寓言,非言煉燒。方士轉(zhuǎn)向附會,遂貽害無窮。”
【示例】要是給旁人盜去傳之于外,輾轉(zhuǎn)落入狂妄自大、心胸狹窄之輩手中,那未免貽患無窮,決非武林之福。 ——金庸《天龍八部》第三十九章
【第28句】:遺患無窮[yí huàn wú qióng]
【解釋】留下無窮的禍患。
【出處】漢·魏伯陽《參同契》:“爐鼎鉛汞,皆是寓言,非言煉燒。方士轉(zhuǎn)向附會,遂貽害無窮。”
【示例】說什么修筑減水壩不合古訓(xùn),且耗費國庫的銀兩,遺患無窮等等,旁邊還有康熙的朱筆御批。 ——二月河《康熙大帝》二十二
【第29句】:何患無辭[hé huàn wú cí]
【解釋】何患:哪怕;辭:言辭。哪里用得著擔(dān)心沒有話說呢?常與“欲加之罪”連用,表示壞人誣陷好人時,無端捏造罪名,還說得振振有詞。
【出處】《左傳·僖公十年》:“不有廢也,君何以興?欲加之罪,其無辭乎?”
【第30句】:除患寧亂[chú huàn níng luàn]
【解釋】除掉禍患,平息叛亂。
【出處】三國·蜀·諸葛亮《后主出軍詔》:“除患寧亂,克復(fù)舊都。”
【第31句】:排患解紛[pái huàn jiě fēn]
【解釋】原指為人排除危難,解決糾紛。今指調(diào)停雙方爭執(zhí)。同“排難解紛”。
【出處】唐·崔知賢《三月三日宴王明府山亭》詩明·孫慎行序:“遺形卻立,終希獨善之資;排患解紛,未治隨時之義?!泵鳌び嗌埕~《周朝秘史》第一百零九回:“所謂貴于天下之士者,為人排患解紛而無取也!”
【示例】其善用權(quán)譎,為人排患解紛率類此。 ——清·吳偉業(yè)《柳敬亭傳》
【第32句】:弭患無形[mǐ huàn wú xíng]
【解釋】弭:消除;患:禍患;形:形成。消除禍患于未形成之前。
【出處】清·黎庶昌《上沈相國書》:“必有消患未形,而為朝野所利賴,遠(yuǎn)人所折服也?!?/p>
【示例】現(xiàn)在外國人無話說,足見他能弭患無形,辦事切實。 ——清·李寶嘉《文明小史》第六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