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剪”的成語(22個)
本文整理了剪發待賓、奸渠必剪、西窗剪燭等含“剪”的成語22個,其中“剪”開頭的成語12個,“剪”結尾的成語2個,“剪”在中間的成語8個,包括成語的解釋、出處和示例等。
“剪”開頭的成語【第1句】:剪發待賓[jiǎn fà dài bīn]
【解釋】待:招待。原指晉代大詩人陶侃的母親將頭發剪下來賣掉,以招待客人。比喻真心實意地招待客人。
【出處】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賢媛》:“湛頭發委地,下為二發,賣得觶米。”
【示例】想當日孟母教子,居必擇鄰,陶母教子,剪發待賓。 ——元·關漢卿《蝴蝶夢》第二折
【第2句】:剪發披褐[jiǎn fà pī hè]
【解釋】剪發:剪掉頭發,指削發為僧;褐:獸毛或粗麻制成的短衣。比喻剪發為僧。
【出處】唐·李公佐《謝小娥傳》:“里中豪族爭求聘,娥誓心不嫁。遂剪發被褐,訪道于牛頭山。”
【示例】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第19卷:“復仇已畢,其時即剪發披褐,訪道于牛頭山。”
【第3句】:剪惡除奸[jiǎn è chú jiān]
【解釋】剪、除:掃除。掃除惡人與奸人。
【出處】清·石玉昆《三俠五義》第六十回:“似你我行俠尚義,理應濟困扶危,剪惡除奸。”
【示例】你我行俠仗義,本應當濟困扶危,剪惡除奸。 ——伍心銘《包青天》第八章
【第4句】:剪虜若草[jiǎn lǔ ruò cǎo]
【解釋】剪:剪除;虜:敵人。消滅敵人就象割除雜草一樣。形容勇不可擋。
【出處】唐·李白《送族弟綰從軍安西》:“爾隨漢將出門去,剪虜若草收奇功。”
【第5句】:剪發披緇[jiǎn fā pī zī]
【解釋】削發,身著僧尼服裝。指出家為僧尼。亦作“剪發被褐”。
【出處】唐·蔣防《霍小玉傳》:“妾便舍棄人事,剪發披緇,夙昔之愿。”
【第6句】:剪燭西窗[jiǎn zhú xī chuāng]
【解釋】原指思念遠方妻子,盼望相聚夜語。后泛指親友聚談。
【出處】唐·李商隱《夜雨寄北》詩:“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示例】今視之殆如夢寐,與談詩文,慧黠可愛。剪燭西窗,如得良友。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連瑣》
【第7句】:剪枝竭流[jiǎn zhī jié liú]
【解釋】比喻不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出處】《魏書·高閭傳》:“堰水先塞其源,伐木必拔其本,源不塞,本不拔,雖剪枝竭流,終不可絕矣。”
【第8句】:剪莽擁彗[jiǎn mǎng yōng huì]
【解釋】莽:草;彗:掃帚。剪除雜草,手持掃帚。指辛勤勞動。
【出處】清·蒲松齡《聊齋志異·紅玉》:“乃剪莽擁彗,類男子操作。”
【第9句】:剪須和藥[jiǎn xū huò yào]
【解釋】剪:剪掉;須:胡須;和:調制。剪下胡須調制配藥。比喻體恤下屬。
【出處】《新唐書·李勣傳》:“勣既忠力,帝謂可托大事,嘗暴疾,毉曰:'用須灰可治。’帝乃自剪須以和藥,及愈入謝,頓首流血。帝曰:'吾為社稷計,何謝之。’”
【第10句】:剪發杜門[jiǎn fà dù mén]
【解釋】剪發:剪掉頭發,指削發為僧;杜門:閉門。剪發為僧,閉門不出。
【出處】明·張溥《五人墓碑記》:“由是以之,則今之高爵顯位,一旦抵罪,或脫身以逃,不能容于遠近,而又有剪發杜門,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賤行,視五人之死,輕重固何如哉?”
【第11句】:剪發被褐[jiǎn fā bèi hè]
【解釋】指出家為僧尼。同“剪發披緇”。
【出處】唐·李公佐《謝小娥傳》:“里中豪族爭求聘,娥誓心不嫁。遂剪發被褐,訪道于牛頭山。”
【第12句】:剪草除根[jiǎn cǎo chú gēn]
【解釋】除草時要連根除掉,使草不能生長。比喻除去禍根,以免后患。
【出處】《左傳·隱公六年》:“為國家者,見惡,如農夫之務去草焉,芟夷蕰崇之,絕其本根,勿使能殖。”
【示例】當局為了剪草除根,下令解散學校,把學生和教職員一律轟出來。 ——梁斌《紅旗譜》四十九
“剪”結尾的成語【第1句】:奸渠必剪[jiān qú bì jiǎn]
【解釋】奸渠:為非作歹的頭目。對為非作歹的頭目,必須堅決鏟除。
【出處】南朝·梁·沈約《齊故安陸昭王碑文》:“不待赭汙之奴,而奸渠必剪,無假里端之籍,而晉子咸誅。”
【第2句】:哀梨并剪[āi lí bìng jiǎn]
【解釋】并剪:并州產的鋒利剪刀。比喻言語、文章流暢爽利。
【出處】清·趙翼《甌北詩話·蘇東坡詩》:“天生健筆一枝,爽如哀梨,快如并剪。”
“剪”在中間的成語【第1句】:西窗剪燭[xī chuāng jiǎn zhú]
【解釋】原指思念遠方妻子,盼望相聚夜語。后泛指親友聚談。
【出處】唐·李商隱《夜雨寄北》詩:“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示例】待歸來細問當年事,有誰念殘香冷膩,共話卻潦倒西窗剪燭時。 ——明·陳汝元《金蓮記·便省》
【第2句】:文身剪發[wén shēn jiǎn fā]
【解釋】常用以指較落后地區的民俗。同“文身斷發”。
【出處】《韓詩外傳》第八卷:“夫越亦周室之列封也……文身剪發而后處焉。”
【示例】西漢·劉向《說苑·善說》:“越文身剪發,范蠡、大夫種出焉。”
【第3句】:勿剪之惠[wù jiǎn zhī huì]
【解釋】惠:恩惠。比喻使人難忘的恩惠。
【出處】《三國志·志·彭羕傳》:“體公劉之德,行勿剪之惠。”
【第4句】:雙瞳剪水[shuāng tóng jiǎn shuǐ]
【解釋】瞳:瞳孔,指眼睛。形容眼睛清澈明亮。
【出處】唐·李賀《唐兒歌》:“骨重神寒天廟器,一雙瞳人剪秋水。”
【示例】不要說什么,你且看他雙瞳剪水迎人滟,風流萬種談笑間。 ——明·周履靖《錦箋記·初晤》
【第5句】:右剪左屠[yòu jiǎn zuǒ tú]
【解釋】右邊用剪子剪,左邊用刀砍。形容縱橫刺殺。
【出處】唐·柳宗元《平淮夷雅二篇》:“右剪左屠,聿禽其良。”
【第6句】:裁云剪水[cái yún jiǎn shuǐ]
【解釋】裁行云,剪流水。比喻詩文構思精妙新巧。
【出處】明·屠隆《彩毫記·夫妻玩賞》:“名擅雕龍,詩成倚馬,清思裁云剪水。”
【第7句】:勿剪之歡[wù jiǎn zhī huān]
【解釋】本指周朝人民思慕如公奭的德行,互相勉勵,不要剪伐召公曾在下面休憩過的甘棠樹。后用來比喻不遺棄友人的遺物。
【出處】漢·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詩序》:“分陜流勿剪之歡,來仕允克施之譽。”
【第8句】:討惡剪暴[tǎo è jiǎn bào]
【解釋】征伐和消除兇惡殘暴的勢力。
【出處】《三國志·吳志·吳主傳》:“夫討惡剪暴必聲其罪,宜先分裂,奪其土地,使士民之心,各知所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