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邪”的成語大全(61個)
小編為您整理了邪不壓正、舍正從邪、乖僻邪謬等含“邪”的成語61個,其中“邪”開頭的14個,“邪”結尾的15個,“邪”在中間的32個,及其解釋、出處和示例等。
“邪”開頭的成語
【第1句】:邪不壓正[xié bù yā zhèng]
【解釋】邪:邪氣,指不正派的人或事;不正當的、不正派的壓不倒正當的、正派的事物。
【出處】唐·韋洵《劉賓客嘉話錄》:“此邪法也,臣聞邪不干正,若使咒臣,必不能行。”
【示例】真是邪不壓正,我們終于勝利了。
【第2句】:邪不干正[xié bù gān zhèng]
【解釋】邪惡的壓不倒正派剛正的事物。
【出處】宋·王讜《唐語林·方正》:“臣聞邪不干正,若使咒臣,必不能行。”
【示例】邪不干正,妖不勝德。 ——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四》
【第3句】:邪不伐正[xié bù fá zhèng]
【解釋】指邪妖之法不能壓倒剛正之氣。同“邪不犯正”。
【出處】漢·王符《潛夫論·巫列》:“夫妖不勝德,邪不伐正,天之經也。”
【第4句】:邪魔歪道[xié mó wāi dào]
【解釋】指不正當的言行或途徑。
【出處】孔厥《新兒女英雄傳》第一回:“邪魔歪道弄來的東西,咱不稀罕!”
【第5句】:邪書僻傳[xié shū pì zhuàn]
【解釋】淫邪不正的書籍,冷僻怪異的傳記。指內容荒誕不經的書籍。
【出處】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二十九回:“如今稍知些事,又看了些邪書僻傳,凡遠親近友之家所見的那些閨英闈秀,皆未有稍及黛玉者,所以早存一段心事,只不好說出來。”
【第6句】:邪魔外道[xié mó wài dào]
【解釋】佛教用語。指妨害正道的邪說和行為。比喻不符合正統思想的主張或教義。也比喻妖精鬼怪或品行不端的人。
【出處】《藥師經》:“又信世間邪魔外道、妖孽之師,妄說禍福。”
【示例】若是八股文章欠講究,任你做出甚么來,都是野狐禪,邪魔外道。 ——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十一回
【第7句】:邪不犯正[xié bù fàn zhèng]
【解釋】指邪妖之法不能壓倒剛正之氣。亦作“邪不伐正”。
【出處】唐·劉束《隋唐嘉話》中卷:“臣聞邪不犯正,若使咒臣,必不得行。”
【第8句】:邪神野鬼[xié shén yě guǐ]
【解釋】迷信指流散的鬼神。多比喻不務正業,到處游逛,尋事生非的人。
【出處】元·無名氏《盆兒鬼》第三折:“人說門前撒下一把灰,那邪神野鬼便不敢進來。”
【示例】你不來家,不著我破死拉活把攔著這點子家事,邪神野鬼都要分一股子哩! ——清·西周生《醒世姻緣傳》第七十六回
【第9句】:邪魔怪道[xié mó guài dào]
【解釋】猶言邪魔歪道。指不正當的言行或途徑。
【出處】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68回:“你看《禹貢》上面,何嘗有一點這種邪魔怪道的話,他卻實實在在把水治平了。”
【第10句】:邪不勝正[xié bù shèng zhèng]
【解釋】猶言邪不犯正。指邪妖之法不能壓倒剛正之氣。
【出處】唐·韋洵《劉賓客嘉話錄》:“此邪法也,臣聞邪不干正,若使咒臣,必不能行。”
【示例】畢竟邪不勝正,鬧來鬧去,往往狻猊、鹔鹴大敗而歸。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二十回
【第11句】:邪說異端[xié shuō yì duān]
【解釋】指和正統思想不同的有害的思想觀點或言論學說。
【出處】《論語·為政》:“攻乎異端,斯害也已。”宋·朱熹《朱子語類·論語》:“若異端邪說釋老之學。”
【示例】因為她母親認為男女平等是邪說異端,是從維新派的文章里學來的。 ——林語堂《京華煙云》第十一章
【第12句】:邪魔外祟[xié mó wai suì]
【解釋】指邪惡的鬼怪。
【出處】清·曹雪芹《紅樓夢》第109回:“只是人自己疑心,所以招出一些邪魔外祟來纏擾。”
【示例】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五回:“要是你自己個兒招些邪魔外祟來弄的受了累,那我可全不知道。”
【第13句】:邪不敵正[xié bù dí zhèng]
【解釋】猶言邪不犯正。指邪妖之法不能壓倒剛正之氣。
【出處】清·和邦額《夜譚隨錄·莊攈松》:“邪不敵正,理固然也。”
【第14句】:邪門歪道[xié mén wāi dào]
【解釋】指不正當的門路、手段或不正經的事情。
【出處】《藥師經》:“又信世間邪魔外道,妖孽之師,妄說禍福。”
【示例】你不能老搞邪門歪道。
“邪”結尾的成語
【第1句】:舍正從邪[shě zhèng cóng xié]
【解釋】丟棄正當的事不做,而去做邪惡的勾當。
【出處】漢·仲長統《昌言下》:“乃舍正從邪,背道而馳奸,彼獨能介然不為,故見貴也。”
【第2句】:據徼乘邪[jù jiǎo chéng xié]
【解釋】據:憑借;徼:僥幸;乘:趁;邪:不正當。指憑僥幸、乘邪險的道路來求得富貴。
【出處】漢·班固《答賓戲》:“據徼乘邪,以求一日之富貴。”
【第3句】:干將莫邪[gān jiāng mò yé]
【解釋】干將、莫邪:古代寶劍名。鋒利的寶劍的代稱。
【出處】《戰國策·齊策五》:“(蘇秦說齊閔王曰)今雖干將莫邪,非得人力,則不能割劌矣。”
【示例】大冶鑄金,金豈踴躍自謂我為干將莫邪乎?(明·歸有光《與顧懋儉》)
【第4句】:痛可言邪[tong ke yan ye]
【解釋】這種悲痛怎么能說得出呢?
【第5句】:天真無邪[tiān zhēn wú xié]
【解釋】邪:不正當。心地善良純潔,沒有不正當的想法。
【出處】顧笑言《正月十八吃元宵》:“小青年們聽了,都放下碗筷,用潮乎乎的眼睛看著這個天真無邪的孩子。”
【示例】于北蓓天真無邪的舉動使我對那一夜的真實細節只留下模糊的記憶,卻有一個刻骨銘心的溫馨印象。 ——王朔《動物兇猛》
【第6句】:中正無邪[zhōng zhèng wú xié]
【解釋】中正:正直。正直而沒有邪念。
【出處】《禮記·樂記》:“中正無邪,禮之質也。”
【第7句】:扶正祛邪[fú zhèng qū xié]
【解釋】祛:去除。扶助正義,去除邪惡。現用來指扶持好的事物,糾正錯誤傾向。
【出處】漢·蔡邕《對詔問災異八事》:“圣意勤勤,欲流清蕩濁,扶正黜邪。”
【示例】王朔《人莫予毒》:“我們的輿論工具正面臨著一個扶正祛邪、凈化社會氣氛的艱巨任務。”
【第8句】:憤世疾邪[fèn shì jí xié]
【解釋】猶憤世嫉俗。
【出處】唐·韓愈《雜說》之三:“怪神之事,孔子之徒不言,余將特取其憤世疾邪而作之,故題之云爾。”
【示例】退而思其言,類東方生滑稽之流,豈其憤世疾邪者耶? ——明·劉基《賣柑者言》
【第9句】:水性隨邪[shuǐ xìng suí xié]
【解釋】比喻沒有主見,不正派。
【出處】元·關漢卿《哭存孝》第三折:“枉了他那眠霜臥雪,阿媽他水性隨邪。”
【第10句】:純正無邪[chún zhèng wú xié]
【解釋】邪:不正當。純潔真摯,沒有一點邪念。
【示例】她是一個純正無邪的女孩。
【第11句】:扶正黜邪[fú zhèng chù xié]
【解釋】扶助正道,除去邪惡。
【出處】漢·蔡邕《對詔問災異》:“圣意勤勤,欲清流蕩濁,扶正黜邪。”
【第12句】:指佞觸邪[zhǐ nìng chù xié]
【解釋】佞:花言巧語的小人;邪:邪惡。指責申斥奸佞之人,抵制邪惡勢力,
【出處】唐·楊師立《烽陳敬十罪檄》:“獻可替否,必在忠言。指佞觸邪,須憑直士。”
【示例】憲官之職,在指佞觸邪,不在行李自大;侍臣之職,在獻可替否,不在道路相高。(《舊唐書·溫造傳》)
【第13句】:憤世嫉邪[fèn shì jí xié]
【解釋】憤:憤恨,不滿;世:世道,現狀;嫉:憎惡,仇恨。痛恨、憎惡腐朽、黑暗的社會現狀。
【出處】唐·韓愈《雜說》:“然吾觀于人,其能盡其性而不類于禽獸異物者,希矣。將憤世嫉邪長往而不來者之所為乎?”
【示例】不怨不怒,而憤世嫉邪之氣,凜然不少回撓。 ——宋·陸游《澹齋居士詩序》
【第14句】:正直無邪[zhèng zhí wú xié]
【解釋】公正而無私心。
【出處】漢順帝《會葬宋漢策》:“太中大夫宋漢清修雪白,正直無邪。”
【示例】清·李百川《綠野仙蹤》第16回:“大概年愈久,則道益深,所行正直無邪,即可與天地同壽。”
【第15句】:陳善閉邪[chén shàn bì xié]
【解釋】陳:述說;善:善法美政;閉:堵塞。臣下對君主陳述善法美政,借以堵塞君主的邪心妄念。
【出處】《孟子·離婁上》:“責難于君謂之恭,陳善閉邪謂之敬,吾君不能謂之賊。”
“邪”在中間的成語
【第1句】:乖僻邪謬[guāi pì xié miù]
【解釋】乖:乖張,不順;僻:孤僻。指性格古怪孤僻,不近人情。
【出處】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二回:“其乖僻邪謬不過人情之態,又在千萬人之下。”
【第2句】:除邪懲惡[chú xié chéng è]
【解釋】懲:處罰。清除邪氣,懲辦壞人。
【出處】魯迅《編校后記》:“他愛看俠士小說,固此發了游俠狂,硬要到各處去除邪懲惡,碰了種種釘子。”
【示例】他的小說大多歌頌除邪懲惡的英雄人物。
【第3句】:棄邪歸正[qì xié guī zhèng]
【解釋】不再干壞事,走上正路。
【出處】《三國志·蜀志·后主傳》:“五年春,丞相亮出屯漢中,營沔北陽平石馬。”裴松之注引《諸葛亮集》載后主劉禪詔曰:“有能棄邪從正,簞食壺漿以迎王師者,國有常典,封寵大小,各有品限。”
【示例】將軍棄邪歸正,與宋某等同替國家出力,朝廷自當重用。 ——明·施耐庵《水滸全傳》第九十一回
【第4句】:家言邪學[jiā yán xié xué]
【解釋】家言:一家之言,私家之言;邪學:有偏頗的學說。指私家偏執、片面的學說。
【出處】《荀子·大略》:“語曰:流丸止于甌臾,流言止于知者,此家言邪學之所以惡儒者也。”
【第5句】:歪嘴念邪經[wāi zuǐ niàn xié jīng]
【解釋】比喻為謀私利故意搞歪曲事實的宣傳。
【示例】你不要干歪嘴念邪經的勾當。
【第6句】:矯邪歸正[jiǎo xié guī zhèng]
【解釋】矯邪:糾正邪惡、邪念;歸正:歸于正路。改正錯誤,走上正道。
【出處】《晉書·呂光等載記論》:“向使矯邪歸正,革偽為忠,……則燕秦之地可定,桓文之功可立。”
【第7句】:黜邪崇正[chù xié chóng zhèng]
【解釋】斥退奸邪,崇尚正直。
【出處】太平天國·林一環《貶妖穴為罪惡隸論》:“庶幾黜邪崇正,以為遐邇親疏之永鑒云爾。”
【第8句】:降邪從正[xiáng xié cóng zhèng]
【解釋】降:降服;從:歸從。降伏妖邪,使之改邪歸正。
【出處】明·吳承恩《西游記》第44回:“望爺爺與我們雪恨消災,早進城降邪從正也。”
【第9句】:歪門邪道[wāi mén xié dào]
【解釋】指不正當的門徑。也比喻壞主意。
【出處】鄧小平《一靠理想二靠紀律才能團結起來》:“當前在經濟改革中出現了一些歪門邪道。”
【示例】我們要致富不能搞歪門邪道。
【第10句】:棄邪從正[qì xié cóng zhèng]
【解釋】不再干壞事,走上正路。
【出處】《三國志·蜀志·后主傳》:“五年春,丞相亮出屯漢中,營沔北陽平石馬。”裴松之注引《諸葛亮集》載后主劉禪詔曰:“有能棄邪從正,簞食壺漿以迎王師者,國有常典,封寵大小,各有品限。”
【第11句】:改邪歸正[gǎi xié guī zhèng]
【解釋】邪:不正當、不正派;歸:回到。從邪路上回到正路上來,不再做壞事。
【出處】明·施耐庵《水滸全傳》第九十一回:“將軍棄邪歸正,與宋某等同替國家出力,朝廷自當重用。”
【示例】這才叫改邪歸正,懲創善心。 ——明·吳承恩《西游記》第十四回
【第12句】:放僻邪侈[fàng pì xié chǐ]
【解釋】宋·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書》:“人情足于財而無禮以節之,則又放僻邪侈,無所不至。”
【出處】院中肄業生……雖所講亦不過俗學,然所汲汲在此,則一切~之事,究竟無暇兼為之。 ——清·梁章鉅《歸田鎖記·讀書》
【示例】清·梁章鉅《歸田瑣記·讀書》:“雖所講亦不過俗學,然所汲汲在此,則一切放僻邪侈之事,究竟無暇兼為之。”
【第13句】:去邪歸正[qù xié guī zhèng]
【解釋】指去掉邪惡,歸于正道。
【出處】《三國志·蜀志·后主傳》:“五年春,丞相亮出屯漢中,營沔北陽平石馬。”裴松之注引《諸葛亮集》載后主劉禪詔曰:“有能棄邪從正,簞食壺漿以迎王師者,國有常典,封寵大小,各有品限。”
【示例】哥哥你說的是壯士言,到京師見帝王,則要你去邪歸正為良將,治國安邦萬人講。 ——元·劉元卿《降桑椹》第三折
【第14句】:黨邪丑正[dǎng xié chǒu zhèng]
【解釋】猶言黨邪陷正。與壞人結伙,陷害好人。
【出處】《明史·路振飛傳》:“崇禎四年征授御史,疏劾周延儒卑污奸險,黨邪丑正,祈立斥以清揆路。”
【第15句】:歪風邪氣[wāi fēng xié qì]
【解釋】歪、邪:不正當,不正派。指不良的作風和風氣。
【出處】柳青《狠透鐵》:“只有王以信裝得鎮靜,面不改色,還對高書記說:早應當整整社員里頭的歪風邪氣了。”
【示例】我們要狠狠打擊這種歪風邪氣。
【第16句】:旁門邪道[páng mén xié dào]
【解釋】泛指不正派的東西。同“旁門左道”。
【出處】蕭乾《一本褪色的相冊·<魚餌·論壇·陣地>》:“他就是想靠旁門邪道一舉'成名’。”
【第17句】:黨邪陷正[dǎng xié xiàn zhèng]
【解釋】與壞人結伙,陷害好人。
【出處】《舊唐書·宋璟傳》:“璟謂曰:'名義至重,神道難欺,必不可黨邪陷正,以求茍免!’”
【第18句】:除邪去害[chú xié qù hài]
【解釋】清除邪惡,去掉禍害。
【出處】元·無名氏《謝金吾》第四折:“長國姑除邪去害,保忠良重鎮關津。”
【第19句】:歸邪轉曜[guī xié zhuǎn yào]
【解釋】曜:光明。改除邪惡,歸依正道。
【出處】唐·韋表微《麟臺碑銘》:“周雖不綱,孔實嗣圣,《詩》、《書》、載刪,《禮》、《樂》大定,片惡勸善,歸邪反正。”
【示例】歸邪轉曜,不煩一矢之加;飛盅全收,已倍萬箱之貯。 ——清·林則徐《祭海神文》
【第20句】:歪心邪意[wāi xīn xié yì]
【解釋】指心術不正。
【出處】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二十回:“你總不聽我的話,倒叫這些人教的你歪心邪意,狐媚魘道的。”
【第21句】:歸邪返正[guī xié fǎn zhèng]
【解釋】返:回歸。指改正錯誤,返回正確道路。
【出處】唐·韋表微《麟臺碑銘》:“周雖不綱,孔實嗣圣,《詩》《書》載刪,《禮》《樂》大定,懲惡勸善,歸邪返正。”
【第22句】:莫邪鈍,鉛刀铦[mò yé dùn,qiān dāo xiān]
【解釋】莫邪:古代名劍;鉛刀:鉛制的刀;铦:鋒利。認為莫邪不鋒利,反而認為鉛刀鋒利。比喻把有才德的人棄置不用,而用品質不好的人。
【出處】漢·賈誼《吊屈原文》:“世謂隨夷為溷兮,謂跖蹻為廉。莫邪為鈍兮,銣刀為铦。”
【第23句】:回邪入正[huí xié rù zhèng]
【解釋】猶言改邪歸正。
【出處】隋·吉藏《三論玄義》卷下:“《百論》為回邪入正。”
【第24句】:異端邪說[yì duān xié shuō]
【解釋】指和正統思想不同的有害的學說。
【出處】《論語·為政》:“攻乎異端,斯害也已。”宋·朱熹《朱子語類·論語》:“若異端邪說釋老之學。”
【示例】哥白尼的太陽系學說,曾被當時的宗教勢力看成是異端邪說,受到野蠻的壓制。
【第25句】:放辟邪侈[fàng pì xié chǐ]
【解釋】放、侈:放縱;辟、邪:不正派,不正當。指肆意作惡。
【出處】《孟子·梁惠王上》:“茍無恒心,放辟邪侈,無不為己。”
【示例】然而民不知義,復迫困窮,放辟邪侈而入于罪者,非陛下陷之乎? ——宋·程頤《上仁宗皇帝書》
【第26句】:革邪反正[gé xié fǎn zhèng]
【解釋】革除錯誤,回到正道上。
【出處】晉·葛洪《抱樸子·勖學》:“蕩汰積埃,革邪反正。”
【第27句】:舍邪歸正[shě xié guī zhèng]
【解釋】舍棄邪路,回到正道上來。
【出處】宋·釋普濟《五燈會元》卷一:“支離累劫,誠哉不虛。今可舍邪歸正,以入佛乘。”
【第28句】:反邪歸正[fǎn xié guī zhèng]
【解釋】邪:不正當,不正派;歸:回到。從邪路上回到正路上來,不再做壞事。
【出處】明·施耐庵《水滸傳》第97回:“將軍反邪歸正,與宋某同滅田虎,回朝報奏朝廷,自當錄用。”
【第29句】:目不邪視[mù bù xié shì]
【解釋】邪:通“斜”。眼睛不偷看旁邊。比喻為人行止端方。也形容只朝一個方向看。
【出處】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教子》:“古者圣王有胎教之法,懷子三月,出居別宮,目不邪視,耳不妄聽,音聲滋味,以禮節之。”
【示例】婦人請竺同載。竺上車端坐,目不邪視。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十一回
【第30句】:返邪歸正[fǎn xié guī zhèng]
【解釋】猶言改邪歸正。
【出處】唐·譚銖《廬州明教寺轉關經藏記》;“由此八關,返邪歸正,成佛之境矣。”
【第31句】:淫辭邪說[yín cí xié shuō]
【解釋】夸大失實的言論,荒謬的學說。
【出處】《孟子·滕文公下》:“頭先圣之道,距楊、墨,放淫辭邪說者不得作。”
【第32句】:閑邪存誠[xián xié cún chéng]
【解釋】閑:防備,禁止。約束邪念,保持誠實。
【出處】《周易·乾》:“閑存其誠。”孔穎達疏:“閑邪存其誠者,言防閑邪惡,當自存其誠實也。”
【示例】閑邪存誠,猶恐有闕。 ——《舊唐書·陸贄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