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朽”的成語大全(84個)
小編為您整理了朽木不雕,糞墻不圬、同垂不朽、蟠木朽株等含“朽”的成語84個,其中“朽”開頭的19個,“朽”結尾的32個,“朽”在中間的33個,及其解釋、出處和示例等。
“朽”開頭的成語
【第1句】:朽木不雕,糞墻不圬[xiǔ mù bù diāo,fèn qiáng bū wū]
【解釋】圬:抹灰等瓦工作。朽壞的木頭無法雕刻,污穢的土墻無法粉刷。比喻沒有培養前途的人。
【出處】《論語·公冶長》:“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圬也。”
【第2句】:朽木枯株[xiǔ mù kū zhū]
【解釋】朽:腐爛;株:露出地面的樹樁。枯木頭,爛樹根。比喻老弱無用的人或衰微的力量。
【出處】漢·鄒陽《獄中上梁王書》:“故有人先談,則枯木朽樹功而不忘。”
【第3句】:朽骨重肉[xiǔ gǔ zhòng ròu]
【解釋】比喻已經腐朽的東西得到了新生。
【出處】宋·蘇轍《謝復官表》:“時雨既至,靡物不蒙,遂使死灰再然,朽骨重肉。”
【第4句】:朽木難彫[xiǔ mù nán diāo]
【解釋】比喻人不可造就或事物和局勢敗壞而不可救藥。同“朽木不可雕”。
【第5句】:朽木不雕[xiǔ mù bù diāo]
【解釋】朽壞的木頭無法雕刻。比喻人不上進,無法成材。
【出處】春秋·魯·孔丘《論語·公冶長》:“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圬也。”
【示例】你這個人真是朽木不雕。
【第6句】:朽竹篙舟[xiǔ zhú gāo zhōu]
【解釋】爛竹竿作篙推舟。比喻做事的工具或條件不佳,難能成就。
【出處】宋·周密《癸辛雜識前集·筆墨》:“元暉謂筆不可意者如朽竹篙舟、曲箸哺物,此最善喻。”
【第7句】:朽木生花[xiǔ mù shēng huā]
【解釋】指由枯轉榮,比喻事物得以新生。
【出處】清·李漁《比目魚·假神》:“朽木生花,白骨生肌,都虧你再把鴻鈞鑄。”
【第8句】:朽戈鈍甲[xiǔ gē dùn jiǎ]
【解釋】比喻裝備極劣的軍隊。
【出處】明·張煌言《答唐枚臣書》:“朽戈鈍甲,與胡人相持者十有七年。”
【第9句】:朽索馭馬[xiǔ suǒ yù mǎ]
【解釋】用腐爛的繩索駕馭奔馳的馬。形容傾覆的危險十分嚴重。多含戒懼之意。亦作“腐索御馬。”
【出處】《尚書·五子之歌》:“予臨兆民,懔乎若朽索之馭六馬。”
【第10句】:朽木之才[xiǔ mù zhī cái]
【解釋】像爛木頭的才能。比喻不堪造就或無用之人。
【出處】元·無名氏《認金梳》第三折:“量你何足道哉,斗筲之器,糞土之墻,精狗兒之人。”
【第11句】:朽木不可雕[xiǔ mù bù kě diāo]
【解釋】腐爛的木頭無法雕刻。比喻人不可造就或事物和局勢敗壞而不可救藥。亦作“朽木難彫”。亦作“朽木不雕”。
【出處】春秋·魯·孔丘《論語·公冶長》:“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圬也。”
【示例】他便感到宋寶琦也并非朽木不可雕的爛樹。 ——劉心武《班主任》
【第12句】:朽木糞土[xiǔ mù fèn tǔ]
【解釋】朽木:爛木頭;糞土:臟土臭泥。比喻不堪造就、對社會沒有用處的人。
【出處】春秋·魯·孔丘《論語·公冶長》:“宰予晝寢,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杇也,于予與何誅。’”
【示例】如朽木糞土矣,雖欲善治之,亡可奈何。 ——東漢·班固《漢書·董仲舒傳》
【第13句】:朽條腐索[xiǔ tiáo fǔ suǒ]
【解釋】指朽腐的繩索。
【出處】漢·焦贛《易林·節之豫》:“朽條腐索,不堪施用,安靜候時,以待親知。”
【第14句】:朽棘不彫[xiǔ jí bù diāo]
【解釋】比喻人不可造就或事物和局勢敗壞而不可救藥。同“朽木不可雕”。
【第15句】:朽株枯木[xiǔ zhū kū mù]
【解釋】比喻衰朽的力量或衰老無用的人。同“枯木朽株”。
【出處】宋·陸游《忽得京書有感》:“白發蒼顏七十翁,朽株枯木略相同。”
【示例】清·馮桂芬《公啟曾協揆》:“大軍一至,則朽株枯木亦助聲威;大軍不至,則鐵郭金城將淪灰燼。”
【第16句】:朽木難雕[xiǔ mù nán diāo]
【解釋】比喻人不可造就或事物和局勢敗壞而不可救藥。同“朽木不可雕”。
【出處】《南史·顏延之傳》:“尚之望見便陽眠,延之發簾熟視曰:'朽木難雕’。”
【示例】你這個人真是朽木難雕。
【第17句】:朽木糞墻[xiǔ mù fèn qiáng]
【解釋】朽壞的木頭,污穢的土墻。比喻沒有培養前途的人。
【出處】春秋·魯·孔丘《論語·公冶長》:“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圬也。”
【示例】宰予晝寢,夫子有朽木糞墻之喻。 ——金·王若虛《<論語>辨惑》
【第18句】:朽棘不雕[xiǔ jí bù diāo]
【解釋】比喻人不可造就或事物和局勢敗壞而不可救藥。同“朽木不可雕”。
【出處】《魏書·趙修傳》:“小人難育、朽棘不雕,長惡不悛,豈容撫養。”
【第19句】:朽木死灰[xiǔ mù sǐ huī]
【解釋】腐朽的樹木和火滅后的冷灰。比喻心情極端消沉,對任何事情無動于衷。
【出處】《莊子·齊物論》:“形容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
【示例】小官已為朽木死灰,若非你拯救吹噓,安能到此。 ——元·石君寶《曲池柳》第四折
“朽”結尾的成語
【第1句】:同垂不朽[tóng chuí bù xiǔ]
【解釋】一同流傳,永不磨滅。
【出處】《人民文學》1978年第7期:“烈士的紀念碑,同書寫碑文的卓越的無產階級文化戰士,是同垂不朽的。”
【第2句】:千古不朽[qiān gǔ bù xiǔ]
【解釋】指永遠流傳,不會磨滅。
【出處】清·李漁《閑情偶寄·詞曲》:“誰肯以千古不朽之名人,抑之使出時流下。”
【示例】此地有一白虎山,極好風水,若葬于此,千古不朽。 ——清·如蓮居士《薛剛反唐》第一回
【第3句】:死欲速朽[sǐ yù sù xiǔ]
【解釋】指人死了以后尸體腐朽得越快越好。人死入土為安。
【出處】《禮記·檀弓上》:“有子問于曾子曰:'問喪于夫子乎?’曰:'聞之矣,喪欲速貧,死欲速朽。’”
【示例】并掘發殷貴妃墓,毀去碑石,怪不得先圣有言,喪欲速貧,死欲速朽。 ——蔡東藩《南北史演義》第二十回
【第4句】:歿而不朽[mò ér bù xiǔ]
【解釋】歿:死。人雖然死了,名聲或事業長存。
【出處】唐·白居易《與劉總詔》:“卿之先父,為朕元臣,大節殊功,歿而不朽。”
【示例】竟以盜憎,遂死王事,歿而不朽,風聲凜然。 ——《舊唐書·忠義下》
【第5句】:拉枯折朽[lā kū zhé xiǔ]
【解釋】摧折枯朽的草木。形容輕而易舉。也比喻摧毀腐朽勢力的強大氣勢。同“摧枯拉朽”。
【出處】宋·文瑩《玉壺清話》卷七:“虜騎去我軍將近,遂釋鞅會食,食罷,將戰,倫舉兵一鏖,如拉枯折朽。”
【第6句】:與草木俱朽[yǔ cǎo mù jù xiǔ]
【解釋】身體和草木一同腐朽。指默默無聞地死去
【出處】漢·王充《論衡·自紀篇》:“身與草木俱朽,聲與日月并彰。”
【第7句】:戶樞不朽[hù shū bù xiǔ]
【解釋】戶樞:門的轉軸;朽:腐爛,敗壞。經常轉動的門軸就不會朽壞。比喻經常運動的東西不易受侵蝕。
【出處】《三國志·吳普傳》:“動搖則谷氣得消,血脈流通,病不得生,譬有戶樞不朽是也。”
【第8句】:歿而無朽[mò ér wú xiǔ]
【解釋】歿:死。人雖然死了,名聲或事業長存。
【出處】唐·楊炯《遂州長江縣先圣孔子廟堂碑》:“憑風云于異代,照日月于殊涂,死者有知,歿而無朽。”
【第9句】:與草木同朽[yǔ cǎo mù tóng xiǔ]
【解釋】和草木一起腐爛。形容人生前無所作為,死后也默默無聞。
【出處】《新唐書·高儉竇威傳贊》:“古來賢豪,不遭與運,埋光鏟采,與草木俱腐者,可勝咤哉!”
【示例】愚兄固當與草木同朽,只可惜賢弟不能效古人所謂“良禽擇木而棲,賢臣擇主而仕”,以展賢弟之才。 ——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八十五回
【第10句】:沒而不朽[méi ér bù xiǔ]
【解釋】沒:同“歿”,死。指人的身體雖死,但其精神、業績、文章永存人間。
【出處】《宋書·樂志三》:“雖沒而不朽,書貴垂休名。”
【示例】莊周著論,生也若浮;史佚立言,沒而不朽。 ——唐·楊炯《瀘州都督王湛神道碑》
【第11句】:永傳不朽[yǒng chuán bù xiǔ]
【解釋】傳:留傳;朽:腐爛,磨滅。指光輝的事跡和偉大的精神永遠流傳,不會磨滅。
【出處】漢·蘇武《報李陵書》:“向使君服節死難,書功竹帛,傳名千代,茅土之封,永在不朽。”《宋書·宗室傳》:“勒功天府,配祭廟庭,俾示徽章,垂美長世,茂績遠猷,永傳不朽。”
【示例】簡而易從,可以制器垂象,永傳不朽。 ——《新唐書·天文志》
【第12句】:永垂不朽[yǒng chuí bù xiǔ]
【解釋】垂:留傳后世;朽:腐爛,磨滅。指光輝的事跡和偉大的精神永遠流傳,不會磨滅。
【出處】《魏書·高祖紀下》:“雖不足綱范萬度,永垂不朽,且可釋滯目前,釐整時務。”
【示例】小將軍丹心忠義,為國捐軀,青史簡篇,永垂不朽,亦不辜負將軍教養之功。 ——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七十四回
【第13句】:三不朽[sān bù xiǔ]
【解釋】不朽:永不磨滅立。立德、立功、立言,這三件是永不磨滅的功德偉業。
【出處】《左傳·襄公二十年》:“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
【示例】少年意氣慕千秋,擬作人間第一流。豈意壯懷三不朽,終成老物四宜休。 ——清·趙翼《甌北詩鈔·七十自述》
【第14句】:粟紅貫朽[sù hóng guàn xiǔ]
【解釋】粟:小米;紅:指腐爛變質;貫:穿線的繩子;朽:腐爛。谷子變色了,錢串子損壞了。形容太平時期富饒的情況。
【出處】東漢·班固《漢書·賈捐之傳》:“太倉之粟,紅腐而不可食;都內之錢,貫朽而不可校。”
【示例】膏梁素封,粟紅貫朽,問以十字,不識八九。 ——清·褚人獲《堅瓠十集·反乞巧文》
【第15句】:神奇腐朽[shén qí fǔ xiǔ]
【解釋】指好和壞、無用和有用兩種事物。
【出處】金·元好問《食榆莢》:“鼠肝蟲臂萬化途,神奇腐朽相推遷。”
【示例】天壤內、神奇腐朽,有所窮已。 ——元·劉敏中《滿江紅》詞
【第16句】:遠垂不朽[yuǎn chuí bù xiǔ]
【解釋】永垂不朽。
【出處】明·李贄《與汪鼎甫書》:“所謂水中鹽味,可取不可得,是為千古絕唱,當與古文遠垂不朽者也。”
【第17句】:立言不朽[lì yán bù xiǔ]
【解釋】立言:指創立學說;不朽:永存。創立的學說,永遠能流傳下去。
【出處】《左傳·襄公二十四年》:“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
【第18句】:摧枯拉朽[cuī kū lā xiǔ]
【解釋】枯、朽:枯草朽木。摧折枯朽的草木。形容輕而易舉。也比喻摧毀腐朽勢力的強大氣勢。
【出處】《后漢書·耿弇傳》:“歸發突騎,以轔烏合之眾,如摧枯折腐耳。”《晉書·甘卓傳》:“將軍之舉武昌,若摧枯拉朽。”
【示例】揀著個精壯的村夫,趕上一拳打去,只望先打倒一個硬的,其余的便如摧枯拉朽了。 ——明·馮夢龍《醒世恒言》卷三十四
【第19句】:紅腐貫朽[hóng fǔ guàn xiǔ]
【解釋】紅腐:米粟經久腐壞,色變紅赤;貫朽:貫錢繩索朽爛。形容錢糧之多。
【出處】《漢書·賈捐之傳》:“太倉之粟紅腐而不可食,都內之錢貫朽而不可挍。”
【示例】如倉庫無紅腐貫朽之積,軍士無超距投石之勇,只是旋收旋支,或鼓或罷,終是不成頭緒。 ——宋·朱熹《與劉子澄》
【第20句】:傳之不朽[chuán zhī bù xiǔ]
【解釋】朽:磨滅。使之永遠流傳,不至泯沒。
【出處】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小道人一著饒天下》:“尋個出頭的國手較一較高低……博他一個遠鄉異域的高名,傳之不朽。”
【示例】大人能夠如此,包管大人的名聲格外好,也同古人一樣,傳之不朽。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十七回
【第21句】:摧枯振朽[cuī kū zhèn xiǔ]
【解釋】猶摧枯拉朽。形容輕而易舉。
【出處】《周書·文閔明武宣諸子傳論》:“悠悠邃古,未聞斯酷。豈非摧枯振朽,易為力乎。”
【第22句】:死且不朽[sǐ qiè bù xiǔ]
【解釋】指死而不忘恩德。
【出處】《左傳·成公三年》:“以君之靈,累臣得歸骨于晉,寡君之以為戮,死且不朽。”
【示例】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22回:“乞念先君一脈,愿留性命,長為匹夫,死且不朽!”
【第23句】:垂世不朽[chuí shì bù xiǔ]
【解釋】垂世:留傳后世;不朽:永不磨滅。名傳后世,永不磨滅。
【出處】魯迅《反對“含淚”的批評家》:“然而歌德所以垂世不朽者,乃五十歲以后懺悔的歌德。”
【第24句】:萬世不朽[wàn shì bù xiǔ]
【解釋】朽:磨滅。永遠不可磨滅。用于對生者的贊頌。
【出處】晉·司馬彪《九州春秋·呂布》:“二將軍拔大駕來東,有元功于國,當書勛竹帛,萬世不朽。”
【示例】明公手握重權,令郎陰蓄士馬,何不舉義兵伐夏救民,建萬世不朽之業? ——清·褚人獲《隋唐演義》第四十六回
【第25句】:歿世不朽[mò shì bù xiǔ]
【解釋】指身雖死而名聲、事業長存。
【出處】唐·刏白居易《與劉總詔》:“卿之先父,為朕元臣,大節殊功,歿而不朽。”
【第26句】:鏤冰雕朽[lòu bīng diāo xiǔ]
【解釋】鏤、雕:雕刻。雕刻冰塊和朽木。比喻勞而無功。
【出處】晉·葛洪《抱樸子·論仙》:“夫苦心約己,以行無益之事,鏤冰雕朽,終無必成之功。”
【示例】鏤冰雕朽,迄用無成。 ——《北史·儒林傳上》
【第27句】:永存不朽[yǒng cún bù xiǔ]
【解釋】朽:腐爛,磨滅。指光輝的事跡和偉大的精神永遠流傳,不會磨滅。
【出處】漢·蘇武《報李陵書》:“向使君服節死難,書功竹帛,傳名千代,茅土之封,永在不朽。”
【示例】況乎三神壯觀,萬代鴻名,禮極殷崇,事資藻縟。玉牒玉檢,式韞靈奇。傳之無窮,永存不朽。 ——《舊唐書·禮儀志》
【第28句】:粟陳貫朽[sù chén guàn xiǔ]
【解釋】形容太平時期富饒的情況。同“粟紅貫朽”。
【出處】明·范受益《尋親記·告借》:“你如今萬廩千倉,粟陳貫朽,每日勞勞碌碌,使盡機謀,如今半百之秋,又無男女,還不修善,更待何時?”
【第29句】:草木俱朽[cǎo mù jù xiǔ]
【解釋】象草木一樣死去,世人并不知道。借喻人一生毫無建樹。
【出處】《后漢書·朱穆傳》:“彼與草木俱朽,此與金石相傾。”
【第30句】:萬劫不朽[wàn jié bù xiǔ]
【解釋】萬劫:佛教稱世界從生成到毀滅的一個過程為一劫,萬劫就是萬世的意思;朽:衰老,衰落。永遠也不會衰落。
【出處】南朝·梁·蕭綱《唱導文》:“故一善染心,萬劫不朽,百燈曠照,千里通明。”
【示例】一句染神,萬劫不朽。 ——宋·釋普濟《五燈會元》卷十
【第31句】:萬古不朽[wàn gǔ bù xiǔ]
【解釋】朽:腐爛。千秋萬代永垂不朽。
【示例】大丈夫當建萬古不朽之功業。
【第32句】:死而不朽[sǐ ér bù xiǔ]
【解釋】指身雖死而聲名、事業長存。
【出處】春秋·魯·左丘明《左傳·襄公二十四年》:“古人有言曰:'死而不朽,何謂也。’”
【示例】生而不淑,孰為其壽;死而不朽,孰為其天。 ——唐·韓愈《唐太子校書李元賓墓志銘》
“朽”在中間的成語
【第1句】:蟠木朽株[pán mù xiǔ zhū]
【解釋】株:樹根。盤曲之木,朽爛的根。比喻無用之材。
【出處】唐·駱賓王《上李少·常伯啟》:“賓王蟠木朽株,散欐賤質,墻面難用,灰心易寒。”
【第2句】:搦朽摩鈍[nuò xiǔ mó dùn]
【解釋】鈍:不鋒利。形容事物的銳氣都被磨滅了。
【出處】漢·班固《答賓戲》:“當此之時,搦朽摩鈍,鉛刀皆能一斷。”
【第3句】:才朽形穢[cái xiǔ xíng huì]
【解釋】才朽:才能低下;行穢:行為不高潔。原用以表示自謙。后也用以形容不堪造就的人。
【出處】漢·楊惲《報孫會宗書》:“惲才朽形穢,文質無所底。”
【第4句】:山有朽壤而自崩[shān yǒu xiǔ rǎng ér zì bēng]
【解釋】朽:腐爛。山有腐朽的土壤,不用外力挖掘,自然就會崩塌。比喻禍患是自己不防止小過失而千萬的。
【出處】《國語·晉語五》:“山有朽壤而自崩。將若何,夫國主山川,故川涸山崩,君為之降服出次。”
【第5句】:貫朽粟紅[guàn xiǔ sù hóng]
【解釋】穿錢的繩子朽斷,倉庫的糧食發霉變紅。形容非常富有。
【出處】《史記·平準書》:“漢興七十余年之間……京師之錢,累巨萬,貫朽而不可校。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于外,至腐敗不可食。”
【示例】貫朽粟紅,是皮囊內裝不盡的臭汗糞土。 ——明·蘭陵笑笑生《金瓶梅詞話》第一回
【第6句】:棟朽榱崩[dòng xiǔ cuī bēng]
【解釋】猶棟折榱崩。比喻傾覆。
【出處】宋·陳郁《話腴》:“史舜元《哀王旦》一首云'……昔聞陜右段忠烈,今見常山顏杲卿,棟朽榱崩人短氣,平生況切同年羲。’”
【示例】宣圣廟……歷歲換代,棟朽榱崩。 ——清·葉廷琯《吹網錄·三河縣遼碑》
【第7句】:根朽枝枯[gēn xiǔ zhī kū]
【解釋】樹根腐爛枝葉就會枯萎。比喻事物的存在喪失了根本,就會衰亡。
【出處】宋·張君房《云笈七簽》卷五十六:“圣人喻引樹為證也。此氣是人之根本,根本若絕,則藏腑筋脈如枝葉,根朽枝枯,亦以明矣。”
【第8句】:貫朽粟陳[guàn xiǔ sù chén]
【解釋】錢串子斷了,谷子爛了。比喻極富有。
【出處】錢串子斷了,谷子爛了。比喻極富有。
【第9句】:不朽之勛[bù xiǔ zhī xūn]
【解釋】不朽:永不磨滅;勛:功勛。永不磨滅的功勛。
【出處】唐·鄭亞《李文饒集序》:“彰諸侯不朽之勛,廣元后無為之化。”
【第10句】:枯朽之余[kū xiǔ zhī yú]
【解釋】指衰病殘年。
【出處】宋·蘇軾《代滕甫辯謗乞郡書》:“異日復得以枯朽之余,仰瞻天日之表。”
【第11句】:木朽不雕[mù xiǔ bù diāo]
【解釋】朽:爛;雕:雕刻。朽壞的木頭無法雕刻。比喻人不上進,不可造就。
【出處】《九州春秋》:“夫木朽不雕,世衰難佐,將軍雖欲委忠難佐之朝,雕畫朽敗之木,猶逆坂而走丸,必不可也。”
【第12句】:盤木朽株[pán mù xiǔ zhū]
【解釋】不成材的曲木朽木。比喻劣材。
【出處】《后漢書·循史傳·孟嘗》:“盤木朽株,為萬乘用者,左右為之容耳。王者取士,宜拔眾之所貴。”
【第13句】:搦朽磨鈍[nuò xiǔ mó dùn]
【解釋】指才能低下的人也在激勵求進。
【出處】《文選·班固〈答賓戲〉》:“當此之時,搦朽磨鈍,鉛刀皆能一斷。”李善注引韋昭曰:“搦,摩也。”劉良注:“朽鈍謂不才之人也,搦、磨皆自激勵也。言當此之時,不才者皆亦激厲以求僥幸,如鉛錫之刀能一斷割。”
【第14句】:不朽之芳[bù xiǔ zhī fāng]
【解釋】朽:腐朽;芳:花草。永遠不腐朽的花草。比喻美好的名聲萬古流芳。
【出處】漢·桓譚《新論·薦賢》:“身受進賢之賞,名有不朽之芳。”
【第15句】:九朽一罷[jiǔ xiǔ yī bà]
【解釋】原指畫人物的一種技法。后也指在文學、藝術創作中嚴肅認真的態度。
【出處】宋·鄧椿《畫繼·三·巖穴上士》:“畫家于人物,必九朽一罷。謂先以土筆撲取形似,數次修改,故曰九朽;繼以淡墨一描而成,故曰一罷,罷者,畢事也。”
【第16句】:槃木朽株[pán mù xiǔ zhū]
【解釋】不成材的曲木朽木。比喻劣材。槃,同“盤”。
【出處】《后漢書·循史傳·孟嘗》:“槃木朽株,為萬乘用者,左右為之容耳。王者取士,宜拔眾之所貴。”
【第17句】:枯株朽木[kū zhū xiǔ mù]
【解釋】株:露出地面的樹根。朽:腐朽,腐爛。枯死的樹樁,腐朽的樹木。比喻衰朽的,沒有多大用處的人或物。
【出處】宋·陳亮《又癸卯秋書》:“如亮已為枯株朽木,與一世并無所關涉,惟于秘書,不敢不致其區區耳。”
【示例】我雖比他尊貴,但綾錦紗羅,也不過裹了我這枯株朽木。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七回
【第18句】:貫朽粟腐[guàn xiǔ sù fǔ]
【解釋】穿錢的繩子朽斷,倉庫的糧食腐爛。形容富有之極。
【出處】西漢·司馬遷《史記·平準書》:“京師之錢累巨萬,貫朽而不可校;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于外,至腐敗不可食。”
【示例】故其承文帝富庶之后,貫朽粟腐。 ——宋·陸九淵《問漢文武之治》
【第19句】:出頭椽兒先朽爛[chū tóu chuán ér xiān xiǔ làn]
【解釋】椽:屋頂上的木條;朽:腐爛。露在屋檐外的椽子先腐爛。比喻搶先出頭的人先遭受挫折。
【出處】《雍熙樂府·點絳唇》:“張弓專等南來雁,馬行崖畔收疆晚,出頭椽兒先朽爛。”
【第20句】:木朽蛀生[mù xiǔ zhù shēng]
【解釋】朽:腐爛。木朽腐爛就會生蟲子。比喻失去檢點就會犯錯誤。
【出處】明·唐順之《信陵君救趙論》:“信陵君不忌魏王,而徑請之如姬,其素窺魏王之疎也;如姬不忌魏王而敢于竊符,其素恃魏王之寵也,木朽而蛀生之矣。”
【示例】浙人無故逐呂,乃致段派乘間而入,木朽蛀生,非自取而何? ——蔡東藩、許廑父《民國通俗演義》第八十回
【第21句】:老朽無能[lǎo xiǔ wú néng]
【解釋】老朽:衰老陳腐。形容人衰老不能做什么事情。
【出處】鄭愚《潭州大溈山同慶寺大圓禪師碑銘序》:“以耽沈之利欲,役老朽之筋骸。”
【示例】我們這一輩子的人都是老朽無能了,“英雄出少年”,倒是……可以做一番事業。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五十回
【第22句】:奔車朽索[bēn chē xiǔ suǒ]
【解釋】奔:奔馳;朽:腐朽。用已腐朽的繩子去拉奔馳的車輛。比喻事情很危險,應十分警惕。
【出處】《尚書·五子之歌》:“憻乎若朽索之馭六馬。”唐·魏征《諫太宗十思疏》:“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車朽索,其可忽乎?”
【第23句】:不朽之功[bù xiǔ zhī gōng]
【解釋】不配:永不磨滅;功:功業。永遠不能磨滅的功業。比喻功勛卓著。
【第24句】:化腐朽為神奇[huà fǔ xiǔ wéi shén qí]
【解釋】神奇:神妙奇特的東西。變壞為好,變死板為靈巧,變無用為有用。
【出處】《莊子·知北游》:“腐朽復化為神奇。”
【第25句】:不朽之盛事[bù xiǔ zhī shèng shì]
【解釋】不朽:永不磨滅。永不磨滅的事業。
【出處】三國·魏·曹丕《典論·論文》:“蓋文章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
【第26句】:拉朽摧枯[lā xiǔ cuī kū]
【解釋】摧折枯朽的草木。形容輕而易舉。也比喻摧毀腐朽勢力的強大氣勢。同“摧枯拉朽”。
【出處】《舊五代史·唐書·莊宗紀一》:“若簡練兵甲,倍道兼行,出其不意,以吾憤激之眾,擊彼驕惰之師,拉朽摧枯,未云其易,解圍定霸,在此一役。”
【示例】峨峨正陽,雄絕當途,懸布一躍,拉朽摧枯。 ——清·馮桂芬《按察使金公墓志銘》
【第27句】:枯木朽株[kū mù xiǔ zhū]
【解釋】朽:腐爛;株:露出地面的樹樁。枯木頭,爛樹根。比喻衰朽的力量或衰老無用的人。
【出處】漢·鄒陽《獄中上梁王書》:“故有人先談,則枯木朽樹功而不忘。”
【示例】白云山頭云欲立,白云山下呼聲急,枯木朽株齊努力。 ——毛澤東《漁家傲·反第二次大“圍剿”》詞
【第28句】:枯枿朽株[kū niǎo xiǔ zhū]
【解釋】枯朽的枝干。形容事物死氣沉沉。
【出處】明·胡應麟《詩藪·近體》:“自宋以來,學杜者但刻意深沉,如枯枿朽株,無復生意。”
【第29句】:木朽形穢[mù xiǔ xíng huì]
【解釋】朽:腐朽,衰老。比喻內無才學,外觀惡俗。
【第30句】:枯莖朽骨[kū jìng xiǔ gǔ]
【解釋】莖:草莖;骨:骨頭。枯槁的草莖,腐爛的骨頭。比喻腐朽的事物。
【出處】《關尹子》:“蓍之與龜,本枯莖朽骨耳!靈從何來,圣從何起?今則能彰往察來也,上下無常也,枯莖朽骨,何其神哉。”
【示例】薛公、充國非有風角寫占之勝、枯莖朽骨之技,亦惟心定而慮審耳。 ——宋·辛棄疾《美芹十論·察情》
【第31句】:窮泉朽壤[qióng quán xiǔ rǎng]
【解釋】窮泉:泉下,地層深處;朽壤:腐爛的土壤。指人死后埋葬的地方。
【出處】晉·潘岳《哀永逝文》:“委蘭房兮繁華,襲窮泉兮朽壤。”
【第32句】:材朽行穢[cái xiǔ xíng huì]
【解釋】指無才無德。有時用為謙詞。
【出處】漢·楊惲《報孫會宗書》:“惲材朽行穢,文質無所底。”
【第33句】:摧朽拉枯[cuī xiǔ lā kū]
【解釋】摧折枯朽的草木。形容輕而易舉。也比喻摧毀腐朽勢力的強大氣勢。
【出處】清·昭槤《嘯亭雜錄·江陰口談之誣》:“國初豫通王下江南時,所至摧朽拉枯,無不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