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牙”的成語大全(130個)
小編為您整理了牙簽錦軸、以眼還眼,以牙還牙、虎牙桀立等含“牙”的成語130個,其中“牙”開頭的8個,“牙”結尾的42個,“牙”在中間的80個,及其解釋、出處和示例等。
“牙”開頭的成語
【第1句】:牙簽錦軸[yá qiān jǐn zhóu]
【解釋】卷型古書的標簽和卷軸。借指書籍。形容書籍之精美。同“牙簽玉軸”。
【出處】明·無名氏《贈書記·秘書贈合》:“牙簽錦軸吾良友,明窗凈幾共夷猶。”
【示例】清·荻岸山人《平山冷燕》第三回:“周圍都是書廚書架、牙簽錦軸,琳琳瑯瑯。”
【第2句】:牙牙學語[yá yá xué yǔ]
【解釋】牙牙:象聲詞,摹擬嬰兒學說話的聲音。形容嬰兒咿咿呀呀地學大人說話的神情。
【出處】唐·司空圖《障車文》:“二女則牙牙學語,五男則雁雁成行。”
【示例】丁亥臘月二十七夜,內子舉一男,現才牙牙學語。 ——清·梁紹壬《兩般秋雨庵隨筆》卷三
【第3句】:牙簽犀軸[yá qiān xī zhóu]
【解釋】卷型古書的標簽和卷軸。借指書籍。形容書籍之精美。同“牙簽玉軸”。
【出處】明·高明《琵琶記·孝婦題真》:“湘帙縹囊,數起看何止一萬卷;牙簽犀軸,乘將來彀有三十車。”
【第4句】:牙簽玉軸[yá qiān yù zhóu]
【解釋】卷型古書的標簽和卷軸。借指書籍。牙,象牙;玉,美玉。形容書籍之精美。
【出處】《隱居通議·古賦一》引宋·傅幼安《味書閣賦》:“黃簾綠幕之閉,牙簽玉軸之藏,出則連車,入則充梁。”清·余杯《板橋雜記·麗品》:“綺窗繡簾,牙簽玉軸,堆列幾案。”
【示例】青衣引徐槐登閣,只見兩旁排列書架,架上疊疊書卷,盡是牙簽玉軸。 ——清·俞萬春《蕩寇志》第一百三十二回
【第5句】:牙白口清[yá bái kǒu qīng]
【解釋】比喻說話清楚。
【出處】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九回:“怎當得十三妹定要問他個牙白口清,急得無法,說道:'姐姐,這事要爹媽作主,怎生的只管問起妹子來?’”
【第6句】:牙生輟弦[yá shēng chuò xián]
【解釋】牙:伯牙;輟:中止。伯牙活著的時候不復操琴。表示對亡故的知音朋友的沉痛悼念之情。
【出處】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傷逝》:“昔匠石廢斤于郢人,牙生輟弦于鐘子,推己外求,良不虛也。”
【示例】而與而兄實有牙生輟弦之痛,豈但鸰原之悲也。 ——清·王士慎《帶經堂詩話·家學類》
【第7句】:牙簽萬軸[yá qiān wàn zhóu]
【解釋】形容藏書非常多。
【出處】南唐·李煜《題<金樓子>后》詩:“牙簽萬軸裹紅綃,王粲書同付火燒。”
【示例】稱人書多,牙簽萬軸。 ——宋·胡繼宗《書言故事·書史》
【第8句】:牙清口白[yá qīng kǒu bái]
【解釋】牙齒潔白,口齒清楚。比喻說話清楚明白。
【出處】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九回:“怎當得十三妹定要問他個牙白口清,急得無法。”
“牙”結尾的成語
【第1句】:以眼還眼,以牙還牙[yǐ yǎn huán yǎn,yǐ yá huá yá]
【解釋】用瞪眼回擊瞪眼,用牙齒咬人對付牙齒咬人。指對方使用什么手段,就用什么手段進行回擊。
【出處】《舊約全書·申命記》:“以眼還眼,以牙還牙,以手還手,以腳還腳。”
【示例】“以眼還眼,以牙還牙”,這樣“還”下去是沒有了局的。 ——葉圣陶《英文教授》
【第2句】:利齒能牙[lì chǐ néng yá]
【解釋】口齒伶俐,能說會道。
【出處】元·張壽卿《紅梨花》第一折:“這妮子使著呵,早妝聾做啞。潑賤才,堪人罵,再休來利齒能牙。”
【第3句】:以牙還牙[yǐ yá huán yá]
【解釋】用牙咬來對付牙咬。比喻針鋒相對地進行回擊。
【出處】《舊約全書·申命記》:“以眼還眼,以牙還牙,以手還手,以腳還腳。”
【示例】'犯而不校’是恕道,'以眼還眼,以牙還牙’是直道。 ——魯迅《墳·論“費厄潑賴”應該緩行》
【第4句】:狗口里生不出象牙[gǒu kǒu lǐ shēng bù chū xiàng yá]
【解釋】比喻壞人說不出好話。同“狗口里吐不出象牙”。
【出處】茅盾《霜葉紅似二月花續稿》第十五章:“還有些話,牽涉到老弟,咳,反正狗口不出象牙,不說也罷。”
【第5句】:切齒嚼牙[qiè chǐ jiáo yá]
【解釋】切齒:咬緊牙齒,表示痛恨。形容極端仇視或痛恨。也形容把某種情緒或感覺竭力抑制住。
【出處】元·秦簡夫《東堂老》第四折:“你可為甚么切齒嚼牙恨?這是你自做的來有家難奔。”
【第6句】:禍發齒牙[huò fā chǐ yá]
【解釋】災禍從口里產生出來。指說話不謹慎容易惹禍。
【出處】唐·元稹《戒勵風俗德音》:“時君聽之,安可不惑。參斷一謬,俗化易訛。禍發齒牙,言生枝葉,率是道也。”
【第7句】:利齒伶牙[lì chǐ líng yā]
【解釋】伶:通“靈”,靈活,乖巧。能說會道。
【出處】元·張國賓《合汗衫》第二折:“你休聽那廝說短論長,那般的利齒伶牙。”
【示例】不要長槍大劍,真個殺人手段高強;生得利齒伶牙,端的吃人腦髓不恕。 ——明·陸采《明珠記·奸謀》
【第8句】:金口玉牙[jīn kǒu yù yá]
【解釋】金、玉:比喻珍貴。指皇帝是金口玉牙,說什么是什么,不能更改。現比喻說一不二。
【出處】晉·夏侯湛《抵疑》:“今乃金口玉音,漠然沉默。”
【示例】不信你長個金口玉牙!我故意從屋里取來秤一稱。 ——柳青《創業史》第二部第一章
【第9句】:詰曲聱牙[jié qǔ áo yá]
【解釋】形容文句艱澀,不通順暢達。
【出處】明·宋濂《文原》:“予竊怪世之為文者,不為不多,騁新奇者,鉤摘隱伏,變更庸常,甚至不可句讀,且曰:不詰曲聱牙非古文也。”
【示例】審其往來蹤跡,以察知周召二公陳誥納誨心事,于詰曲聱牙中而如聞其告語。 ——清·魏源《章教諭〈強恕齋書〉序》
【第10句】:切齒咬牙[qiè chǐ yǎo yá]
【解釋】切齒:咬緊牙關,表示痛恨。形容極端仇視或痛恨。
【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56回:“徐晃睜眉怒目,許褚切齒咬牙,各有相斗之意。”
【第11句】:強嘴硬牙[jiàng zuǐ yìng yá]
【解釋】指能說會道。
【出處】周立波《暴風驟雨》第二部:“花永喜娘們,膽大心尖,強嘴硬牙,老花說不過她,干仗總是吃敗仗。”
【第12句】:舞爪張牙[wǔ zhǎo zhāng yá]
【解釋】原形容猛獸的兇相,后常用來比喻猖狂兇惡的樣子。
【出處】《敦煌變文集·孔子項托相問書》附錄二《新編小兒難孔子》:“魚生三日游于江湖,龍生三日張牙舞爪。”
【示例】百般怪獸,盡皆舞爪張牙;千種奇禽,類各舒毛鼓翼。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卷三十七
【第13句】:課嘴撩牙[kè zuǐ liáo yá]
【解釋】搬唇弄舌。課,用同“嗑”。
【出處】明·陶宗儀《南村輟耕錄·連枝秀》:“錦心繡腹,宣揚《老子》經文,發科打諢,不離機鋒;課嘴撩牙,長存道眼。”
【第14句】:盤石犬牙[pán shí quǎn yá]
【解釋】盤石:巨石。指分封宗室以鞏固其統治。
【出處】《晉書·武十三王等傳論》:“文昭武穆,方駕于魯、衛、應、韓;盤石犬牙,連衡于吳、楚、齊、代。”
【第15句】:詰屈聱牙[jié qū áo yá]
【解釋】詰屈:同“佶屈”,曲折,引申為不順暢;聱牙:讀起來拗口、別扭。形容文字晦澀艱深,難懂難讀。
【出處】唐·韓愈《進學解》:“周誥殷盤,佶屈聱牙。”
【示例】但傳到后世,這種官話或普通話卻變成詰屈聱牙的古語了。 ——朱自清《尚書第三》
【第16句】:節齒咬牙[qiè chǐ yǎo yá]
【解釋】切齒:咬緊牙齒,表示痛恨。形容極端仇視或痛恨。也形容把某種情緒或感覺竭力抑制住。
【出處】元·孫仲章《勘頭巾》第二折:“為甚事咬牙切齒,諕的犯罪人面色如金紙。”
【示例】各人將短器械執在手中,節齒咬牙,怒沖牛斗,隨后而行。 ——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三十四回
【第17句】:水米不粘牙[shuǐ mǐ bù zhān yá]
【解釋】沒喝水也沒吃飯。形容病重不能進食。
【出處】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三本第三折:“不則俺那姐姐害,那生呵!二三日來水米不粘牙。因姐姐閉月羞花,真假、這其間性兒難按納,一地里胡拿。”
【示例】大清早上,水米不粘牙,從你家走到這里,就是辦皇差也不能這般寡刺! ——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十五回
【第18句】:鐵面槍牙[tiě miàn qiāng yá]
【解釋】比喻堅忍不拔,刻苦自勵。
【出處】明·李贄《詠古》之一:“臥薪嘗膽為吞吳,鐵面槍牙是丈夫。”
【第19句】:詰詘聱牙[jié qū áo yá]
【解釋】形容文句艱澀,不通順暢達。同“詰曲聱牙”。
【出處】魯迅《集外集拾遺補編·破惡聲論》:“且又日鼓舞之以報章,間協助之以書籍,中之文詞,雖詰詘聱牙,難于盡曉,顧究亦輸入文明之利器也。”
【第20句】:勾爪居牙[gōu zhǎo jū yá]
【解釋】勾:同“鉤”,懸掛器物的用具;居:同“鋸”,切割材料的刀具。鉤子般的爪牙,鋸子般的牙齒。形容爪牙的銳利。
【出處】西漢·劉安《淮南子·本經訓》:“鳳凰不下勾爪、居牙、戴角、出距之獸于是鷙矣。”
【第21句】:心腹爪牙[xīn fù zhǎo yá]
【解釋】心腹:比喻親信;爪牙:比喻輔佐的人。指親信羽翼。
【出處】《魏書》:“尚自少侍從,盡誠竭節,雖云異姓,其猶骨肉,是以入為腹心,出當爪牙。”
【示例】曹氏心腹爪牙,死據宮門。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69回
【第22句】:吮血劘牙[shǔn xuè mó yá]
【解釋】吮:吸吮;劘:削,切。形容兇狠殘暴地肆虐。
【出處】唐·李白《蜀道難》詩:“磨牙吮血,殺人如麻。”
【示例】吮血劘牙,習為故智。 ——清·侯方域《代司徒公屯田奏議》
【第23句】:鐵嘴鋼牙[tiě zuǐ gāng yá]
【解釋】比喻能言善辯。
【出處】《花城》1981年第5期:“你看他真是鐵嘴鋼牙。”
【示例】一開始這林德厚不服氣兒,鐵嘴鋼牙,就是不承認。 ——單田芳《童林傳》第二一九回
【第24句】:俐齒伶牙[lì chǐ líng yá]
【解釋】指能說會道。
【出處】元張國賓《合汗衫》第二折:“你休聽那廝說短論長,那般的俐齒伶牙。”
【示例】一個鋪眉苫眼,滔滔口若懸河;一個俐齒伶牙,喋喋舌如干將。 ——《醒世姻緣傳》
【第25句】:撥嘴撩牙[bō zuǐ liáo yá]
【解釋】指挑撥是非。
【出處】明·湯顯祖《牡丹亭·圍釋》:“中間放著個蓼兒洼,明助著番家打漢家。通事中間,撥嘴撩牙。”
【第26句】:虎口拔牙[hǔ kǒu bá yá]
【解釋】從老虎嘴里拔牙。比喻做十分危險的事情。
【出處】金·馬鈺《玩丹砂·贈閻先生》:“猛虎口中敲玉齒,驪龍頷下奪神珠。”
【示例】蒼龍頭上拶折角,猛虎口中拔得牙。 ——元·弘濟《一山國師語錄》卷一
【第27句】:狗嘴里吐不出象牙[gǒu zuǐ lǐ tǔ bù chū xiàng yá]
【解釋】比喻壞人嘴里說不出好話來。
【出處】元·高文秀《遇上皇》第一折:“和這等東西,有什么好話,講出什么公理來,狗口里吐不出象牙。”
【示例】我替你說出來:狗嘴里吐不出象牙。 ——巴金《秋》五
【第28句】:紅口白牙[hóng kǒu bái yá]
【解釋】指一口咬定或指某句話確實說過。
【出處】路遙《平凡的世界》第三卷第十章:“你不要紅口白牙枉說我的娃娃!金富不是那樣的人!他是我的小子,是好是壞礙不著兩旁世人。”
【示例】他紅口白牙地咬定了此事。
【第29句】:鉤爪鋸牙[gōu zhǎo jù yá]
【解釋】指鳥獸尖曲、鋒利的爪、牙。比喻人的兇惡殘暴。也比喻武裝軍隊。
【出處】漢·東方朔《神異經·西北荒經》:“窮奇似牛而貍尾,鉤爪鋸牙,逢忠信之人,齧而食之。”《淮南子·本經訓》:“鳳皇不下,句爪、居牙、戴角、出距之獸于是鷙矣。”
【示例】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鉤爪鋸牙食人肉。 ——唐·白居易《杜陵叟》詩
【第30句】:佶屈聱牙[jí qū áo yá]
【解釋】佶屈:曲折;聱牙:不順口。指文章讀起來不順口。
【出處】唐·韓愈《進學解》:“周浩殷盤,佶屈聱牙。”
【示例】有些文字,尤其是所謂直譯的文字,寫得佶屈聱牙。 ——鄒韜奮《經歷·課外閱讀》
【第31句】:心膂爪牙[xīn lǚ zhǎo yá]
【解釋】膂:脊骨;爪牙:比喻護衛武臣。指近恃武臣。
【出處】《三國志·吳志·周瑜傳》:“入作心膂,出為爪牙。”
【示例】元初用左右宿衛為心膂爪牙。 ——《元史·選舉志二》
【第32句】:青臉獠牙[qīng liǎn liáo yá]
【解釋】獠牙:露出嘴唇的長牙。形容面貌極其兇惡猙獰。
【出處】明·吳承恩《西游記》第六回:“那真君抖搜精威,搖身一變,變得身高萬丈……青臉獠牙,朱紅頭發,惡狠狠,望大圣著頭就砍。”
【第33句】:狗口里吐不出象牙[gǒu kǒu lǐ tǔ bù chū xiàng yá]
【解釋】比喻壞人說不出好話。
【出處】《元曲選·遇上皇》第一折:“父親和這等東西,有什么好話,講出什么公理來,狗口里吐不出象牙。”
【第34句】:澤吻磨牙[zé wěn mó yá]
【解釋】猶言齜牙咧嘴。兇殘的樣子。
【出處】《新唐書·酷吏傳序》:“于是索元禮、來俊臣之徒,揣后密旨,紛紛并興,澤吻磨牙,噬紳纓若狗豚然。”
【第35句】:戴發含牙[dài fā hán yá]
【解釋】長著頭發和牙齒。指人。
【出處】清·洪昇《長生殿·罵賊》:“雷海清呵!若不把一肩擔,可不枉了戴發含牙人是俺。但得綱常無缺,須眉無愧,便九死也心甘。”
【第36句】:北門南牙[běi mén nán yá]
【解釋】北門:指羽林諸將;南牙:指宰相。指文武重臣。
【出處】《資治通鑒·唐紀中宗神龍元年》:“今天誘其衷北門南牙,同心協力,以誅兇豎,復李氏社稷。”
【第37句】:閑磕牙[xián kē yá]
【解釋】磕牙:指說話。指說閑話,聊天。
【出處】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三本第二折:“沒人處則會閑磕牙,就里空奸詐。”
【示例】聽蕉聲,一陣一陣細雨下。何處與人閑磕牙?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鳳陽士人》
【第38句】:詰屈謷牙[jié qū dà yá]
【解釋】形容文句艱澀,不通順暢達。同“詰曲聱牙”。
【出處】清·陳田《〈明詩紀事戊簽〉序》:“其間獨照之匠,若荊川、遵巖、震川,變秦漢為歐曾,易詰屈謷牙為字順文從。”
【第39句】:雀角鼠牙[què jiǎo shǔ yá]
【解釋】雀、鼠:比喻強暴者。原指強逼女子成婚而引起的爭訟。后泛指獄訟,爭吵。
【出處】《詩經·召南·行露》:“誰謂雀無角,何以穿我屋?……誰謂鼠無牙,何以穿我墉?”
【示例】去害馬以安馴良,泯雀角鼠牙之釁,絕狼吞虎噬之端,不驚不擾,民得寬然,各盡地力。 ——清·魏秀仁《花月痕》第五十回
【第40句】:大纛高牙[dà dào gāo yá]
【解釋】纛:古代軍隊里的大旗。指軍中的旗幟。比喻聲勢顯赫。
【出處】宋·歐陽修《相州晝錦堂記》:“然則高牙大纛,不足為公榮。”
【示例】腐儒半尺毛錐子,大纛高牙得似君。 ——明·袁宏道《送君御憲僉治兵甘州》
【第41句】:青面獠牙[qīng miàn liáo yá]
【解釋】青面:臉上泛著青色;獠牙:露在外面的長牙。舊時神怪故事中形容兇神惡鬼的面貌。現形容人面貌極其兇惡。
【出處】明·張岱《水滸牌序》:“吳道子畫地獄變相,青面獠牙,盡化作一團清氣。”
【示例】子牙見對營門一人,三首六臂,青面獠牙。 ——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六十三回
【第42句】:鼠雀之牙[shǔ què zhī yá]
【解釋】指爭訟之事。
【出處】元·柯丹邱《荊釵記·奸詰》:“學生失于龍蛇之辨,致有鼠雀之牙,撫己多慚,見公甚愧。”
“牙”在中間的成語
【第1句】:虎牙桀立[hǔ yá jié lì]
【解釋】桀:小木樁。如虎牙之狀,像群樁而立。比喻山勢險峻。
【出處】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滱水》:“堯山一名豆山,今山于城北如東,嶄絕孤峙,虎牙桀立。”
【第2句】:咬定牙根[yǎo dìng yá gēn]
【解釋】忍受痛苦而堅持到底,或意志堅定不移。
【出處】明·施耐庵《水滸傳》第六十六回:“李逵渾身脫剝,咬定牙根,手雙斧,從城濠里飛殺過來。”
【示例】眾商都是愚夫,聽了他的話,咬定牙根不肯答應。 ——清·李寶嘉《文明小史》第三十二回
【第3句】:咬牙恨齒[yǎo yá hèn chǐ]
【解釋】形容極端仇視或痛恨。也形容把某種情緒或感覺竭力抑制住。同“咬牙切齒”。
【出處】明·吳承恩《西游記》第八十六回:“八戒聞言,咬牙恨齒,忍不住舉起鈀,把那墳冢,一頓筑倒。”
【第4句】:輔牙相倚[fǔ yá xiāng yǐ]
【解釋】頰骨與牙床相互倚傍。比喻關系密切,利害相關。
【出處】《新唐書·藩鎮傳·李正己》:“本名懷玉,至是賜今名,遂有淄、青、齊、海、登、菜、沂、密、德、棣十州,與田承嗣、薛嵩、李寶臣、梁崇義輔牙相倚。”
【第5句】:聱牙佶屈[áo yá jí qū]
【解釋】聱牙:不順口;佶屈:曲折。指文章讀起來不順口。
【出處】唐·韓愈《進學解》:“周浩殷盤,佶屈聱牙。”
【示例】我今贈君亦無物,但有聱牙佶屈村田詩。 ——元·戴元表《剡源集·壽陳貴白
【第6句】:張牙切齒[zhāng yá qiè chǐ]
【解釋】切齒:咬緊牙齒,表示痛恨。形容極端仇視或痛恨。也形容把某種情緒或感覺竭力抑制住。
【出處】《敦煌變文集·降魔變文》:“亦有雪山象王、金毛獅子,震目揚眉,張牙切齒,奮迅毛衣,搖頭擺尾。”
【第7句】:齜牙裂嘴[zī yá liè zuǐ]
【解釋】露出牙,張開嘴。形容兇狠難看的樣子。
【出處】明·施耐庵《水滸傳》第四十七回:“楊雄、石秀都跟出前廳來看時,只見杜興下了馬,入得莊門,見他模樣,氣得紫漲了面皮,齜牙露嘴,半晌說不的話。”
【示例】吃飯一拿起飯碗,就齜牙裂嘴裝鬼臉說:“怎么凈吃小米,還不敵豬食。人家那邊一天兩頓面,我還嫌不合口味。” ——楊朔《熔爐》
【第8句】:矜牙舞爪[jīn yá wǔ zhǎo]
【解釋】矜:通“兢”,動。形容猙獰兇猛。
【出處】明·劉基《題群龍圖》:“峽外六龍獰以兇,矜牙舞爪趹戰攻。”
【第9句】:伶牙利齒[líng yá lì chǐ]
【解釋】伶:聰明,乖巧;利:流利,鋒利。口齒流利。形容為人機靈,能說會道。
【出處】清·曹雪芹《紅樓夢》第120回:“襲人本來老實,不是伶牙利齒的人,薛姨媽說一句,他應一句。”
【第10句】:嘴里牙多[zuǐ lǐ yá duō]
【解釋】謔語,指會說話。
【出處】馬力《黑牡丹》:“算啦算啦!你嘴里牙多,我說不過你。”
【第11句】:訕牙閑嗑[shàn yá xián kē]
【解釋】指閑得無聊,磨牙斗嘴以為笑樂。
【出處】元·薛昂夫《端正好·高隱》套曲:“挺王留訕牙閑嗑,李大公信口開合。”
【示例】請別在人后訕牙閑嗑了
【第12句】:伶牙俐齒[líng yá lì chǐ]
【解釋】伶、俐:聰明,靈活。形容人機靈,很會說話。
【出處】元·吳昌齡《張天師》第三折:“你休那里便伶牙俐齒,調三干四,說人好歹,訐人曖昧,損人行止。”
【第13句】:犬牙交錯[quǎn yá jiāo cuò]
【解釋】錯:交叉,錯雜。比喻交界線很曲折,象狗牙那樣參差不齊。也比喻情況復雜,雙方有多種因素參差交錯。
【出處】《漢書·中山靖王傳》:“諸侯王自以骨肉至親,先帝所以廣封連城,犬牙相錯者,為盤石宗也。”
【示例】這兩個國家的邊界線犬牙交錯。
【第14句】:挑牙料唇[tiǎo yá liào chún]
【解釋】搖動嘴唇。指吵嘴,爭吵。
【出處】元·無名氏《舉案齊眉》第二折:“又不是挑牙料唇,只待要尋爭覓釁。”
【第15句】:根牙磐錯[gēn yá pán cuò]
【解釋】猶言盤根錯節。比喻事情紛難復雜。
【第16句】:咨牙俫嘴[zī yá lái zuǐ]
【解釋】張著嘴巴,露出牙齒。形容兇狠或疼痛難忍的樣子
【示例】對面來了幾個咨牙俫嘴的怪物
【第17句】:齒牙之猾[chǐ yá zhī huá]
【解釋】指讒言造成災禍。
【出處】唐·柳宗元《唐故邕管招討副使試大理司直兼貴州刺史鄧君墓志銘》:“然以憂栗間于多虞,卒成耳環目之塞,道致齒牙之猾。”
【第18句】:含牙帶角[hán yá dài jiǎo]
【解釋】有牙有角,形容獸類。同“含牙戴角”。
【出處】《淮南子·兵略訓》:“凡有血氣之蟲,含牙帶角,前爪后距。”
【第19句】:犬牙相臨[quǎn yá xiāng lín]
【解釋】形容地勢像犬牙一樣參差不齊地相連接。
【出處】西漢·司馬遷《史記·漢興以來諸侯年表》:“漢郡八九十,形錯諸侯間,犬牙相臨,秉甚厄塞地利。”
【第20句】:齜牙咧嘴[zī yá liě zuǐ]
【解釋】齜:露齒。張著嘴巴,露出牙齒。形容兇狠或疼痛難忍的樣子。
【出處】明·吳承恩《西游記》第五回:“即咨牙咧嘴道:'不好吃!不好吃!’”
【示例】濰河兩岸上的狗,吃死尸都吃紅了眼,見了生人就齜牙咧嘴。 ——峻青《秋色賦·故鄉雜憶》
【第21句】:犬牙相制[quǎn yá xiāng zhì]
【解釋】制:牽制。指地界連接,如犬牙交錯,可以互相牽制。
【出處】《史記·孝文帝紀》:“高帝封王子弟,地犬牙相制。”
【示例】唐初府兵最盛,后變為藩鎮,雖跋扈不臣,而犬牙相制,終藉其力。 ——明·馮夢龍《警世通言》卷二十一
【第22句】:象牙之塔[xiàng yá zhī tǎ]
【解釋】指主張“為藝術而藝術”的資產階級文藝家脫離社會現實的個人幻想的藝術境界。也比喻脫離現實生活的知識分子的小天地。
【出處】魯迅《集外集拾遺·關于知識階級》:“現在比較安全一點的,還有一條路,而不做時評而作藝術家,要為藝術而藝術。住在'象牙之塔’里,目前自然要比別處平安。”
【示例】他們死也不肯走出'象牙之塔’,也許走出了'象牙之塔’,又走進了'水晶之宮’。 ——瞿秋白《亂彈·世紀末的悲哀》
【第23句】:高牙大纛[gāo yá dà dào]
【解釋】纛:古代軍隊里的大旗。指軍中的旗幟。比喻聲勢顯赫。
【出處】宋·歐陽修《相州晝錦堂記》:“然則高牙大纛,不足為公榮。”
【示例】高牙大纛,來威江漢之濱;閑館珍臺,去躡星辰之上。 ——宋·張孝祥《荊南宴交代方閣學》
【第24句】:磨牙鑿齒[mó yá záo chǐ]
【解釋】咬牙切齒。形容兇狠的樣子。
【出處】清·錢謙益《刻<鄒忠介公奏議>序》:“嗚呼!天地間之元氣終不可以滅己,而讒夫小人磨牙鑿齒者,相仍而未艾。”
【示例】磨牙鑿齒地對齊占杰說:'那你跟我捎個信,告訴王科長說,我當下這就退社。’ ——康濯《東方紅》第五章
【第25句】:齒牙春色[chǐ yá chūn sè]
【解釋】形容爽朗地大笑。
【出處】宋·陶穀《清異錄·作用》:“婁師德位貴而性通豁,尤善捧腹大笑。人謂師德笑,為齒牙春色。”
【示例】我不能忘記他的齒牙春色。
【第26句】:犬牙相錯[quǎn yá xiāng cuò]
【解釋】錯:交叉,錯雜。比喻交界線很曲折,象狗牙那樣參差不齊。也比喻情況復雜,雙方有多種因素參差交錯。
【出處】《漢書·中山靖王傳》:“諸侯王自以骨肉至親,先帝所以廣封連城,犬牙相錯者,為盤石宗也。”
【示例】地體華離,犬牙相錯。 ——章炳麟《論亞洲宜自為唇齒》
【第27句】:聱牙詰屈[áo yá jié qū]
【解釋】聱牙:不順口;詰屈:曲折。形容文辭艱澀難讀。
【出處】清·周亮工《書影》第二卷:“為詩好為聱牙詰屈之語,多不自解。”
【第28句】:磨牙費嘴[mó yá fèi zuǐ]
【解釋】指反復瑣碎的談話或爭論。
【出處】清·西周生《醒世姻緣傳》第55回:“我的性兒你是知道的,我是合你磨牙費嘴的人么?”
【示例】特派員,用得著和她那樣磨牙費嘴嗎? ——《劉胡蘭傳》
【第29句】:犬牙差互[quǎn yá cī hù]
【解釋】形容地勢像犬牙一樣參差不齊。
【出處】唐·柳宗元《小石潭記》:“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第30句】:咬緊牙關[yǎo jīn yá guān]
【解釋】盡最大努力忍受痛苦或克服困難。
【出處】清·韓邦慶《海上花列傳》第十三回:“一面問個著落,一面咬緊牙關把樸齋腿膀狠命的摔一把。樸齋忍不住叫聲'阿呀’。”
【示例】他咬緊牙關,忍受剮心似的痛楚。 ——周而復《上海的早晨》第一部四
【第31句】:磨牙吮血[mó yá shǔn xuè]
【解釋】磨利牙齒,吮吸鮮血。多形容像野獸一樣嗜殺。
【出處】唐·李白《蜀道難》:“朝避猛虎,夕避長蛇,磨牙吮血,殺人如麻。”
【示例】蹲著一對巨大的獅子,張了磨牙吮血的大口。 ——曾樸《孽海花》第23回
【第32句】:咬定牙關[yǎo dìng yá guān]
【解釋】形容下定決心,堅忍不拔。
【出處】明·吳承恩《西游記》第五十五回:“這長老咬定牙關,聲也不透。”
【示例】李逵渾身脫剝,咬定牙關,手掿雙斧,從城濠里飛殺過來。 ——《水滸傳》第六六回
【第33句】:靈牙利齒[líng yá lì chǐ]
【解釋】比喻善于說話的人。
【出處】康濯《水滴石穿》第三章:“而這種種心情,竟又使得她這個靈牙利齒忽然笨得再也說不出話來。”
【示例】我不怕她靈牙利齒,事實勝于神辯。
【第34句】:斗牙拌齒[dòu yá bàn chǐ]
【解釋】猶言斗口齒。以戲言相挑逗。斗,通“逗”。
【出處】《醒世姻緣傳》第一回:“眾人雖俱是珍哥的舊日相知,只因從良以后便也不好十分斗牙拌齒,說了幾句正經話,吃了幾杯壯行酒。”
【第35句】:鋸牙鉤爪[jù yá gōu zhǎo]
【解釋】比喻人的兇惡殘暴。也比喻武裝軍隊。同“鉤爪鋸牙”。
【出處】北周·庾信《哀江南賦》:“彼鋸牙而鉤爪,又循江而習流。”
【第36句】:磕牙磕嘴[kē yá kē zuǐ]
【解釋】指談些無聊的話。
【出處】元·無名氏《舉案齊眉》第三折:“咱與你甚班輩,自來不相會,走將來磕牙料嘴。”
【第37句】:擠牙膏[jǐ yá gāo]
【解釋】比喻不肯主動地談問題,擠一點說一點。
【示例】要從他嘴里得到消息就得用擠牙膏的辦法。
【第38句】:嗑牙料嘴[kē yá liào zuǐ]
【解釋】多嘴多舌。
【出處】元·王子一《誤入桃源》第三折:“我這里道姓呼名,他那里嗑牙料嘴。”
【示例】請不要在我面前嗑牙料嘴了,我不會相信你的
【第39句】:官不威,牙爪威[guān bù wēi,yá zhǎo wēi]
【解釋】牙爪:官員的手下跟班。當官的不威風,手下人威風。指作官的本人未必威風兇煞,而他的手下卻依仗他的官勢,到處耍威風逞兇狂。
【出處】元·無名氏《百花亭》第三折:“俺也是文齊福不齊,你正是官不威牙爪威。”
【第40句】:伶牙俐嘴[líng yá lì zuǐ]
【解釋】伶:通“靈”,靈活;俐:聰明、乖巧。形容為人機靈,能說會道。
【出處】明·朱權《沖漠子》第二折:“你劃地敢伶牙俐嘴,夸強說會,使不著你唬鬼瞞神。”
【第41句】:張牙舞爪[zhāng yá wǔ zhǎo]
【解釋】張:張開;舞:揮舞。形容猛獸兇惡可怕。也比喻猖狂兇惡。
【出處】《敦煌變文集·孔子項托相問書》附錄二《新編小兒難孔子》:“魚生三日游于江湖,龍生三日張牙舞爪。”
【示例】見了州官,州判老爺膽子也壯了,張牙舞爪,有句沒句,跟著教習說了一大泡。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五十五回
【第42句】:打牙犯嘴[dǎ yá fàn zuǐ]
【解釋】比喻亂開玩笑。
【出處】明·蘭陵笑笑生《金瓶梅詞話》第二十五回:“越發在人前花哨起來,常和眾人打牙配嘴,全無忌憚。”
【第43句】:齒牙馀論[chǐ yá yú lùn]
【解釋】比喻隨口稱譽的話。
【出處】《南史·謝脁傳》:“士子聲名未立,應共獎成,無惜齒牙馀論。”
【示例】今幸至江東,欲煩先生不惜齒牙馀論,使令弟棄劉備而事東吳。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44回
【第44句】:根牙盤錯[gēn yá pán cuò]
【解釋】猶言盤根錯節。比喻事情紛難復雜。
【第45句】:無惜齒牙余論[wú xī chǐ yá yú lùn]
【解釋】請人幫忙說好話。
【出處】《南史·謝脁傳》:“士子聲名未立,應共獎成,無惜齒牙余論。”
【第46句】:爪牙之士[zhǎo yá zhī shì]
【解釋】爪牙:比喻輔佐的人。指勇敢的衛士或得力的助手。
【出處】春秋·魯·左丘明《國語·越語上》:“夫雖無四方之憂,然謀臣與爪牙之士,不可不養而擇也。”
【示例】蓋所以將腹心之命達于爪牙之士也。 ——唐·元稹《宋常春等內仆局令》
【第47句】:謷牙詰屈[áo yá jié qū]
【解釋】同“詰屈聱牙”。謷,通“聱”。詰屈:同“佶屈”,曲折,引申為不順暢;謷牙:讀起來拗口、別扭。形容文字晦澀艱深,難懂難讀。
【出處】語出唐·韓愈《進學解》:“周浩殷盤,佶屈聱牙。”
【示例】我今贈君亦無物,但有謷牙詰屈村田詩。 ——元·戴元表《剡源集·壽陳貴白》
【第48句】:伯牙絕弦[bó yá jué xián]
【解釋】牙:伯牙。鐘子期死后,伯牙從此不彈琴。比喻知音的難遇。
【出處】《漢書·揚雄傳》:“是故鐘期死,伯牙絕弦破琴而不肯與眾鼓。”
【示例】伯牙絕弦失子期,更無知音之輩;管寧割席拒華歆,調非同志之人。 ——清·程允升《幼學瓊林·朋友賓主》
【第49句】:拾人牙后[shí rén yá hòu]
【解釋】拾:撿取;牙后:指別人說過的話。比喻拾取別人的一言半語當作自己的話。
【出處】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殷中軍云:'康伯未得我牙后慧。’”
【示例】若僅以新為嫌,是必拾人牙后,人云亦云,否則抱柱守枝,不敢逾限一步,是尚得成家哉? ——清·趙翼《甌北詩鈔》卷四
【第50句】:犬牙盤石[quǎn yá pán shí]
【解釋】指分封宗室以鞏固統治。
【出處】《史記·孝文本紀》:“高帝封王子地,地犬牙相制,此所謂盤石之宗也。”
【示例】蓋所謂宗子維城,犬牙盤石之勢。 ——唐·元稹《論教本書》
【第51句】:拾人牙慧[shí rén yá huì]
【解釋】拾:撿取;牙慧:指別人說過的話。比喻拾取別人的一言半語當作自己的話。
【出處】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殷中軍云:'康伯未得我牙后慧。’”
【示例】寫文章要有自己的見解,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切不可拾人牙慧。
【第52句】:咬牙切齒[yǎo yá qiè chǐ]
【解釋】切齒:咬緊牙齒,表示痛恨。形容極端仇視或痛恨。也形容把某種情緒或感覺竭力抑制住。
【出處】元·孫仲章《勘頭巾》第二折:“為甚事咬牙切齒,諕的犯罪人面色如金紙。”
【示例】只見水軍頭領早把張清解來。眾多兄弟都被他打傷,咬牙切齒,盡要來殺張清。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七十回
【第53句】:爪牙之將[zhǎo yá zhī jiàng]
【解釋】爪牙:比喻輔佐的人。指勇敢的衛士或得力的助手
【出處】清·魏源《圣武記》第11卷:“爪牙之將,用不拘資。”
【第54句】:聱牙詰曲[áo yá jié qū]
【解釋】聱牙:不順口;詰曲:曲折。指文章讀起來不順口。
【出處】清·鄭相如《漢林四傳·開明君傳》:“有薦伏生工《尚書》,上詔中大夫晁錯至其家,從七歲好口授書文,聱牙詰曲。”
【第55句】:咬起牙關[yǎo qǐ yá guān]
【解釋】形容盡最大的努力克服困難,忍耐堅持,決不改變既定的意向。
【出處】宋·釋惟白《續傳燈錄》卷三十一:“黃河三千年一度清,蟠桃五百年一次開花。鶴勒那咬定牙關,朱頂王呵呵大笑。”
【示例】歇了一會,并沒減輕疲乏,覺得身上潮濕得厲害,索性咬起牙關,一股勁地往前跑。 ——梁斌《紅旗譜》二十六
【第56句】:打牙配嘴[dǎ yá pèi zuǐ]
【解釋】指相互戲虐,閑扯說笑。
【出處】明·蘭陵笑笑生《金瓶梅詞話》第二十三回:“(這婦人)常和從人打牙配嘴,全無忌憚。”
【第57句】:齒牙余論[chǐ yá yú lùn]
【解釋】微末的贊揚言辭。比喻不費力的獎勵的話。
【出處】《南史·謝眺傳》:“士子聲名未立,應共獎成,無惜齒牙余論。”
【示例】欲煩先生不惜齒牙余論,使令弟棄劉備而事東吳。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四十四回
【第58句】:磕牙料嘴[kē yá liào zuǐ]
【解釋】多嘴多舌。
【出處】元·無名氏《舉案齊眉》第三折:“咱與你甚班輩,自來不相會,走將來嗑牙料嘴。”
【第59句】:齒牙為禍[chǐ yá wéi huò]
【解釋】齒牙:比喻讒言。指讒言撥弄,造成災禍。
【出處】西漢·司馬遷《史記·晉世家》:“初,獻公將伐驪戎,卜曰:'齒牙為禍。’及破驪戎,獲驪姬,愛之,竟以亂晉。”
【示例】他深知齒牙為禍的道理,因此經常沉默寡言的。
【第60句】:嘴尖牙利[zuǐ jiān yá lì]
【解釋】說話尖酸刻薄。
【示例】嘴尖牙利的晴雯遭到王熙鳳等人的迫害。
【第61句】:齒牙余慧[chǐ yá yú huì]
【解釋】慧:通“惠”,好處。指幫人說好話
【出處】清·和邦額《夜譚隨錄·蘇仲芬》:“夫隱惡揚善,現在功德,何惜齒牙余慧,而必以樸訥為恥。”
【第62句】:齒牙馀慧[chǐ yá yú huì]
【解釋】指幫人說好話。
【出處】清·和邦額《夜譚隨錄·蘇仲芬》:“夫隱惡楊善,現在功德,何惜齒牙馀慧,而必以樸訥為恥。”
【第63句】:打牙撂嘴[dǎ yá liào zuǐ]
【解釋】打牙:說閑話。指說閑話,相互嘲弄戲罵。
【出處】清·曹雪芹《紅樓夢》第65回:“這里他女人陪著這些丫鬟小廝吃酒,又和那小廝們打牙撂嘴兒的玩笑。”
【第64句】:犬牙相接[quǎn yá xiāng jiē]
【解釋】形容地勢像犬牙一樣參差不齊。
【出處】《漢書·中山靖王傳》:“諸侯王自以骨肉至親,先帝所以廣封連城,犬牙相錯者,為盤石宗也。”
【示例】若因州縣改易,隸地入他境及犬牙相接者,聽依舊受。 ——《通典·食貨典》
【第65句】:伶牙利爪[líng yá lì zhǎo]
【解釋】爪:動物的腳,這里代指手腳。形容能說會道,聰明能干。
【出處】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二十四回:“只是寶玉身邊一干人,都是伶牙利爪的,那里插的下手去。”
【第66句】:能牙利齒[néng yá lì chǐ]
【解釋】指能說會道,善于辭令。
【第67句】:含牙戴角[hán yá dài jiǎo]
【解釋】有牙有角,形容獸類。同“含牙帶角”。
【出處】《淮南子·修務訓》:“含牙戴角,前爪后距。”
【第68句】:咬緊牙根[yǎo jǐn yá gēn]
【解釋】形容盡最大的努力克服困難,忍耐堅持,決不改變既定的意向。
【出處】宋·釋惟白《續傳燈錄》卷三十一:“黃河三千年一度清,蟠桃五百年一次開花。鶴勒那咬定牙關,朱頂王呵呵大笑。”
【示例】只要咱們咬緊牙根,抗過這一時,就一定能大獲全勝,將逆賊一舉全殲,不留后患。 ——二月河《康熙大帝》五十三
【第69句】:鼠牙雀角[shǔ yá què jiǎo]
【解釋】鼠、雀:比喻強暴者。原意是因為強暴者的欺凌而引起爭訟。后比喻打官司的事。
【出處】《詩經·召南·行露》:“誰謂雀無角,何以穿我屋?……誰謂鼠無牙,何以穿我墉?”
【示例】咽淚吞聲,甘為奸人所賣,誠欲以禮相始終也。鼠牙雀角,適足增羞。 ——清·徐瑤《太恨生傳》
【第70句】:努牙突嘴[nǔ yá tū zuǐ]
【解釋】努:凸出。形容憤怒的樣子。
【出處】元·關漢卿《救風塵》第一折:“早努牙突嘴,拳椎腳踢,打的你哭啼啼。”
【第71句】:犬牙鷹爪[quǎn yá xīng zhǎo]
【解釋】比喻奴才。
【出處】宋·陸游《艾如張》詩:“犬牙鷹爪死不辭,觸機折頸吁可悲!”
【示例】我這生財妙手,從來會抓。豈仗你犬牙鷹爪,才能做家。 ——清·李漁《比目魚·征利》
【第72句】:金牙鐵齒[jīn yá tiě chǐ]
【解釋】牙口結實,如同金鐵。比喻年高體健。
【出處】漢·焦延壽《易林》:“金牙鐵齒,西王母子。”
【第73句】:齒牙余惠[chǐ yá yú huì]
【解釋】惠:給人好處。指幫人說好話
【出處】清·蒲松齡《聊齋志異·公孫九娘》:“屢通媒妁,輒以無尊長之命為辭。幸無惜齒牙余惠。”
【第74句】:齒牙馀惠[chǐ yá yú huì]
【解釋】指幫人說好話。
【出處】清·蒲松齡《聊齋志異·公孫九娘》:“生乃坐,請所命。曰:'令女甥寡居無耦,仆欲得主中饋。屢通媒妁,輒以無尊長之命為辭。幸無惜齒牙馀惠。’”
【第75句】:齒牙為猾[chǐ yá wéi huá]
【解釋】指讒言造成災禍。
【出處】《國語·晉語一》:“獻公卜伐驪戎,史蘇占之,曰:'勝而不吉。’公曰:'何謂也?’對曰:'遇兆,挾以銜骨,齒牙為猾。”
【第76句】:官不威,爪牙威[guān bù wēi,zhǎo yá wēi]
【解釋】爪牙:比喻輔佐的人。指官員未必威風兇悍,手下人則仗勢逞威耍狂。
【出處】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第22卷:“少不得官不威,爪牙威,做都管,做大叔,走頭貼,打驛吏,欺估客,詐鄉民,總是這一干人丁。”
【第77句】:聱牙詘曲[áo yá qū qū]
【解釋】形容文辭艱澀難讀。
【出處】清·錢謙益《題歸太仆文集》:“推公之意,其必以聱牙詘曲不識字句者為古耶?”
【第78句】:聱牙戟口[áo yá jǐ kǒu]
【解釋】形容文詞艱澀,拗口難讀。
【出處】《明史·文苑傳三·李攀龍》:“所擬樂府,或更古數字為己作,文則聱牙戟口,讀者至不能終篇。”
【示例】而不知只從形式上著眼,就必然走上聱牙戟口的道路。 ——郭紹虞《中國文學批評史》
【第79句】:打牙打令[dǎ yá dǎ lìng]
【解釋】打牙:說閑話;打令:指唱小曲。指說唱調笑。
【出處】元·董解元《西廂記》第四折:“怎禁當衙門外打牙打令諢,匹似閑掂哨。”
【第80句】:打落牙齒和血吞[dǎ luò yá chǐ huò xiě tūn]
【解釋】和:混合,拌。牙齒被人打掉,和著血一塊吞下肚去。比喻吃了虧不讓別人知道。也比喻失敗了還要堅持做好漢。
【出處】郭沫若《洪波曲》第九章:“為了團結,為了大敵當前,顧全抗戰,只好打落牙齒和血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