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盾”的成語(6個)
本文整理了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矛盾重重等含“盾”的成語6個,其中“盾”結尾的成語3個,“盾”在中間的成語3個,包括成語的解釋、出處和示例等。
“盾”結尾的成語【第1句】:以子之矛,攻子之盾[yǐ zǐ zhī máo,gōng zǐ zhī dùn]
【解釋】子:對別人的稱呼;矛:進攻敵人的刺擊武器;盾:保護自己擋住敵人刀箭的牌。比喻拿對方的觀點、方法或言論來反駁對方。
【出處】《韓非子·難一》:“楚人有鬻楯與矛者,譽之曰:'吾楯之堅,莫能陷也。’又譽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無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楯何如?’其人弗能應也。”
【示例】菲薄古書者,惟讀過古書者最有力,這是的確的。因為他洞知弊病,能“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魯迅《華蓋集續編·古書與白話》
【第2句】:自相矛盾[zì xiāng máo dùn]
【解釋】矛:進攻敵人的刺擊武器;盾:保護自己的盾牌。比喻自己說話做事前后抵觸。
【出處】《韓非子·難一》:“楚人有鬻盾與矛者,譽之曰:'吾盾之堅,莫之能陷也。’又譽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無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勿能應也。”
【示例】這些理論自相矛盾。
【第3句】:鬻矛譽盾[yù máo yù dùn]
【解釋】鬻:賣;譽:贊美。自相矛盾,不能兩立
【出處】戰國·韓·韓非《韓非子·難一》:“楚人有鬻盾與矛者,譽之曰:'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又譽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無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應
【示例】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定勢》:“是楚人鬻矛譽盾,兩難得而俱售也。”
“盾”在中間的成語【第1句】:矛盾重重[máo dùn chóng chóng]
【解釋】重重:層層。彼此間的沖突、意見很多。
【出處】陶菊隱《北洋軍閥統治時期史話》第68章:“帝國主義各國在國際關系上雖然各懷鬼胎,矛盾重重,但是……”
【示例】其成員之間的關系很不簡單,矛盾重重。 ——王朝聞《論鳳姐》第十二章
【第2句】:矛盾相向[máo dùn xiāng xiàng]
【解釋】向:對著。形容針鋒相對。
【出處】宋·錢易《南部新書》:“初若矛楯相向,后類江海同歸。”
【第3句】:磨盾之暇[mó dùn zhī xiá]
【解釋】暇:閑暇,余暇。指在戰爭的余暇。
【出處】清·江藩《國朝漢學師承記·王蘭泉》:“先生從征九年,雖羽書旁午,然磨盾之暇,馬上吟詠,窮廬誦讀,無一日廢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