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幸”的成語(18個)
本文整理了幸反為禍、使心用幸、竊幸乘寵等含“幸”的成語18個,其中“幸”開頭的成語2個,“幸”結尾的成語12個,“幸”在中間的成語4個,包括成語的解釋、出處和示例等。
“幸”開頭的成語【第1句】:幸反為禍[xìng fǎn wéi huò]
【解釋】幸:幸運,幸福;禍:災禍,災難。在一定條件下,幸福可以轉為災難
【出處】戰國·衛·呂不韋《呂氏春秋·遇合》:“任久不勝,則幸反禍。”
【第2句】:幸災樂禍[xìng zāi lè huò]
【解釋】幸:高興。指人缺乏善意,在別人遇到災禍時感到高興。
【出處】《左傳·僖公十四年》:“背施無親,幸災不仁。”又《莊公二十年》:“今王子頹歌舞不倦,樂禍也。”
【示例】對于同學的缺點和錯誤,我們不應采取幸災樂禍的態度。
“幸”結尾的成語【第1句】:使心用幸[shǐ xīn yòng xìng]
【解釋】用心機。同“使心作幸”。
【出處】元·武漢臣《老生兒》第一折:“早起晚眠,吃辛受苦,也不知瞞心昧己,使心用幸,做下了許多冤業。”
【第2句】:使心作幸[shǐ xīn zuò xìng]
【解釋】用心機。亦作“使心用幸”。
【出處】元·關漢卿《玉鏡臺》第二折:“都為他皓齒明眸,不由我使心作幸。”
【示例】多謝你使心作幸白頭翁,若不是這些懵懂,怎能勾一家兒團聚喜融融。 ——元·王曄《桃花女》第四折
【第3句】:行險僥幸[xíng xiǎn jiǎo xìng]
【解釋】行險:冒險;僥幸:偶然地獲得成功或意外地免遭不幸。冒險行事以求得意外的成功。
【出處】《禮記·中庸》:“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險以僥幸。”
【示例】又有邊鄙之臣,行險僥幸,輕動干戈,深入敵境,使兵夫數十萬暴骸于曠野。 ——清·畢沅《續資治通鑒》卷七十八
【第4句】:慘遭不幸[cǎn zāo bù xìng]
【解釋】遭到嚴重災禍,多指死亡。
【示例】他在這次事故中慘遭不幸。
【第5句】:言多傷幸[yán duō shāng xìng]
【解釋】話多易出問題,以致言行不一,使品行受損害。同“言多傷行”。
【出處】元·石德玉《紫云庭》第一折:“他那里問言多傷幸,絮得些家宅神長是不安寧。”
【第6句】:有幸有不幸[yǒu xìng yǒu bù xìng]
【解釋】有幸運的時候,有不幸的時候。指人的遭遇不同
【出處】清·梁紹壬《兩般秋雨庵隨筆》第六卷:“仆韓愈《淮西碑》而用段文昌,韓遂以仆碑得名。人之有幸有不幸,亦文之有幸有不幸也。”
【第7句】:三生有幸[sān shēng yǒu xìng]
【解釋】三生:佛家指前生、今生、來生;幸:幸運。三世都很幸運。比喻非常幸運。
【出處】元·吳昌齡《東坡夢》第一折:“久聞老師父大名,今日得睹尊顏,三生有幸。”
【示例】賤妾蒲柳之姿,幸蒙太太見愛,今日登寶地,真是三生有幸。 ——清·曾樸《孽海花》第十二回
【第8句】:不幸中之大幸[bù xìng zhōng zhī dà xìng]
【解釋】包含在災禍或不幸之中可使人寬慰、慶幸的成分。
【出處】宋·楊萬里《江西續派二僧居士詩集序》:“生而不用,沒而有傳,不幸之幸也。”
【第9句】:行險徼幸[xíng xiǎn jiǎo xìng]
【解釋】指冒險行事以求利。
【出處】語出《禮記·中庸》:“小人行險以徼幸。”
【第10句】:不幸之幸[bù xìng zhī xìng]
【解釋】包含在災禍或不幸之中可使人寬慰、慶幸的成分。
【出處】宋·楊萬里《江西續派二僧居士詩集序》:“生而不用,沒而有傳,不幸之幸也。”
【第11句】:有幸不幸[yǒu xìng bù xìng]
【解釋】有幸運的,有不幸運的。指人和事物的遭遇各有不同。
【出處】宋·歐陽修《六一詩話》:“當時山林田畝,潛德隱行君子,不聞于世者多矣,而賤工末藝得所附托,乃垂于不朽,蓋其各有幸不幸也。”
【示例】而俚言俗說,猥有存者,亦其有幸不幸者歟? ——《明史·藝文志》
【第12句】:行崄僥幸[xíng xiǎn jiǎo xìng]
【解釋】指冒險行事以求利。同“行險徼幸”。
“幸”在中間的成語【第1句】:竊幸乘寵[qiè xìng chéng chǒng]
【解釋】指竊取和利用皇帝的寵信。
【出處】《三國志·魏書·董卓傳》:“中常侍張讓等竊幸乘寵,濁亂海內。”
【第2句】:國無幸民[guó wú xìng mín]
【解釋】幸民:僥幸偷生的人。國家治理有方,人民勤于職守,安居樂業。
【出處】《左傳·宣公十六年》:“善人在上,則國無幸民。”
【第3句】:不幸而言中[bù xìng ér yán zhòng]
【解釋】不希望發生的事情卻被說準真的發生了。
【出處】《孔子家語·辨物》:“賜不幸而言中,是賜多言。”
【第4句】:樂禍幸災[lè huò xìng zāi]
【解釋】猶言幸災樂禍。謂以別人的災禍為樂。
【出處】《宋書·沈攸之傳》:“而攸之始奉國諱,喜見于容,普天同哀,己以為慶。此其樂禍幸災,大逆之罪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