顓國的近義詞
[mark_b]
顓國的相關詞: 顓固、顓孫、顓政、顓臾、顓國、顓頊、國門、國祚、國教、國標
[/mark_b]
顓國的意思:【拼音】:zhuānguó【注音】:ㄓㄨㄢㄍㄨㄛˊ把持國政。顓,通“專”。《漢書·項籍傳》:“事亡可為者。相國趙高顓國主斷。今戰而勝,高嫉吾功;不勝,不免於死。愿將軍熟計之。”顏師古注:“顓與專同也。”
顓國的拼音:[ zhuān guó ]
近義詞的意思:
【第1句】:顓臾:顓臾(zhuānyú):古國名,相傳以風為姓的東夷部落首領太皞,在遠古時代就建立了顓臾方國。西周初期,成王封之為“顓臾王”,周天子給顓臾國的主要任務就是祭祀蒙山。由于顓臾國小勢弱,到了春秋初期就變成了魯國附庸。但顓臾終因勢單力薄,后被楚國所滅。
【第2句】:國術:國術,中國武術,個人延衍強盛,國家繁榮安定之術。國術就是武術,國術是民國對武術的稱謂,不同于尋常概念的國術。
【第3句】:國藥:中藥。
【第4句】:國祚:"國祚"指王朝維持的時間。(1).國運。《陳書·吳興王胤傳》:“皇孫初誕,國祚方熙。”宋陳亮《箴銘贊》:“國祚若旒,誰任其責。”(2).皇位。《漢書·劉向傳》:“陛下為人子孫,守持宗廟,而令國祚移於外親,降為皁隸。”《后漢書·李固傳》:“頻年之間,國祚三絕。”《新唐書·蔣乂傳》:“中宗即位,春秋已壯,而母后篡奪以移神器,賴張柬之等國祚再復。”清洪昇《長生殿·覓魂》:“保洪圖社稷,鞏國祚延綿。”國祚指王朝理論上應該維持的時間,與王朝實際維持時間有區別。國祚有一套嚴格的計算公式,創自北宋邵雍。王朝的國祚數有的時候與實際值一致,有時候大于實際值,但是不會小于實際值。
【第5句】:國教:國教(StateReligion):全稱國家宗教。指的是由國家確立的在本國具有高于其它宗教地位的宗教。國教往往負擔著通過宗教宣揚國家思想的任務。國家宗教是實行國教制度的國家中占統治地位的官方意識形態,得到國家的支持和保護,并為維護國家政權的穩定和社會生活的秩序服務。在古代和中世紀,許多奴隸制和封建制的國家都有強制性的官方宗教。在現代仍然有實行國教制的國家。在這些國家,國教的地位一般不能由某個黨派予以變更或否定,其教義、教規和禮拜儀式也不得隨意更改。宗教在實行國教制的國家與實行政教合一或沒有國教的國家均有所不同。在政教合一國家中,宗教的地位至高無上,國家元首和宗教領袖同為一人。例如今日之梵蒂岡(羅馬教廷)和沙特阿拉伯、伊朗等。在沒有國教的國家中,往往存在多種宗教,法律規定各種宗教的地位是平等的,宗教信仰自由。例如今日之中國、美國等。而在實行國教制的國家,國家政權具有獨立性,不受國教的支配或約束,但是又需要依靠國教來確立自己的合法性和權威。同時,國教不具有凌駕于國家政權之上的權力,但是又通過滿足國家政權的需要來獲得優于國內其他宗教的生存、發展條件和特殊的地位。例如今日佛教之在泰國、錫金,圣公會之在英國,天主教之在意大利、西班牙,猶太教之在以色列,等等。
【第6句】:國標:一般指國家標準。由國家標準化主管機構批準,并在公告后需要通過正規渠道購買的文件,除國家法律法規規定強制執行的標準以外,一般有一定的推薦意義。
【第7句】:顓國:【拼音】:zhuānguó【注音】:ㄓㄨㄢㄍㄨㄛˊ把持國政。顓,通“專”。《漢書·項籍傳》:“事亡可為者。相國趙高顓國主斷。今戰而勝,高嫉吾功;不勝,不免於死。愿將軍熟計之。”顏師古注:“顓與專同也。”
【第8句】:顓固:顓固是漢語詞匯,拼音是zhuāngù,是指固執。
【第9句】:顓政:謂獨攬政權,專權用事。顓,通“專”。《漢書·五行志中之上》:“婦人顓政,國不靜;牝雞雄鳴,主不榮。”顏師古注:“顓與專同。”宋秦觀《主術》:“唐明皇用李林甫為相十有九年,顓政用事。”元劉壎《隱居通議·駢儷一》:“會韓侂胄顓政,方修南園,欲得務觀為之記。”
【第10句】:國朝:【第1句】:國政,朝政。亦指國家,朝廷。《后漢書·楊賜傳》:“今妾媵嬖人閹尹之徒,共專國朝,欺罔日月。”三國 魏 曹植《求自試表》:“今臣無德可述,無功可紀,若此終年,無益國朝。”
【第11句】:國旗:代表一個國家的旗幟。體現國家的主權和尊嚴。中國的國旗是五星紅旗,紅色象征革命,五星象征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全國各族人民的大團結。
【第12句】:國有:國家所有:~化。~企業。土地~。鐵路~。
【第13句】:國良:指國中有才德的人。
【第14句】:國門:(1)舊指國都的城門,也指守護城門的小神,也指邊境;今指邊防哨所和海關。例:拒敵于國門之外。(2)滿洲里與俄羅斯交界的國門景區,現在為第四代國門。
【第15句】:國網:二名,漢語詞語,拼音èrmíng,意思是指兩個字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