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史上最后的匈奴王朝,竟定都毛烏素沙漠腹地,當時怎么想的?
中國史上最后的匈奴王朝,竟定都毛烏素沙漠腹地,當時怎么想的?
今天的統萬城遺址門口(作者攝)
在今天陜北與內蒙古交界的地方,曾經建立了一個漢化的游牧王朝:大夏國。而大夏國的都城,就是中國歷史上赫赫有名的統萬城。在十六國時期,匈奴還逐水草而居嗎?他們怎么會在干旱的毛烏素沙漠腹地建起如此壯觀的城池?
一、被漢化的匈奴
2015年,我曾經有機會在統萬城旅行,當時我到達統萬城,沒有人告訴我這里就是大名鼎鼎的統萬城遺址。夕陽的余暉灑在這片地方,在沙丘與紅柳的映襯下,統萬城遺址就默默地矗立在那里,沒有任何的動靜,像是一座巍峨的白色宮殿。寂寞的統萬城,就好似被人遺忘的東方“龐貝古城”,在風卷黃沙中,顯得格外的孤寂與凄涼。
夕陽下的統萬城遺址(作者攝)
今天的統萬城位于毛烏素沙漠腹地,今天的毛烏素沙漠,已經治理得非常好了,但是回望幾十年前,甚至是百年前,這里還是植被稀少、流沙縱橫的景象。
在統萬城的北邊,是無定河的上游,當地人稱之為“紅柳河”,這也是今天統萬城周邊居民主要的水源補給,所以被當地牧民與農民稱為“千里黃沙下的生命線”。
陜西靖邊縣無定河
歷史上著名的統萬城是十六國時期大夏國的都城。大夏國的創立者是匈奴人赫連勃勃。匈奴人怎么會突然出現在這里,并且建立起了一個定居式的王朝,這一切還要從匈奴南投說起。
漢武帝時期,派霍去病與衛青遠征匈奴,匈奴在漢武帝大軍的征討下一路潰敗,最終漢武帝將游牧地河套平原與河西走廊納入漢帝國的版圖。
影視劇中的霍去病
漢朝一系列的反擊引起了匈奴人的反思,他們內部發生了激烈的爭執。最終南匈奴投靠了漢帝國,而北匈奴則選擇一步步向西遷移。
漢帝國為了安撫投靠的南匈奴,就在今天陜西的榆林和甘肅的張掖等地設置了屬國都尉。后來隨著時間的推移,匈奴逐漸與漢民族雜居,并接受了漢民族的生產生活方式。
影視劇中的王昭君和匈奴人
幾百年間,越來越多的匈奴人在與漢人的交往中不斷漢化,到了西晉八王之亂后,爆發了著名的五胡亂華,這五胡中最重要的民族就是匈奴,之后匈奴人進一步南下,漢化程度也在不斷加深。
到了十六國時期,匈奴人赫連勃勃正是一個完全接受漢化匈奴的代表。淝水之戰后,前秦出現了四分五裂的態勢,自此北方進入十六國時期(實際不止十六國,當時先后出現了20幾個國家),于是赫連勃勃擺脫了前秦的控制,建立了不可一世的大夏國,并定都統萬城。
今天的統萬城城墻(作者攝)
統萬城的“統萬”是什么意思呢?寓意就是可以統治千秋萬代。后來大夏國在赫連勃勃的領導下,一度將疆域拓展至南達秦嶺,西至寧夏與隴右一帶,北至河套,東至今天的陜北,赫連勃勃甚至還一度拿下了長安。在赫連勃勃的治理下,大夏國逐漸走向鼎盛。
可惜好景不長,大夏國的領導人赫連勃勃去世了,之后的即位者赫連昌與赫連定作為“后浪”,都沒有能超越“前浪”赫連勃勃的成就,大夏國很快就走向衰退。最終,大夏國被北方更加強大的北魏王朝所滅,而統萬城也慢慢地失去了曾經的輝煌。
大夏國主要的疆域范圍
二、統萬城是什么樣子的?
今天的統萬城周邊顯得十分的寂寞與蕭條,但是相較于中國其他的古城,統萬城還有一些獨特之處。中國古城多用青磚堆砌或黃土構成,色彩也多呈現出灰色與黃褐色。而統萬城多是用粉沙、石灰與黏土構成,所以史料記載“其城土色白而堅固”,遠遠望去,統萬城就像是一座白色的城堡,所以當地人也稱統萬城為“白城子”。
統萬城的城墻多為白色(作者攝)
傳說當時建造都城的赫連勃勃曾命令手下的部將,每造一段城墻,都用鐵錘進行捶打,來檢驗城池是否堅固。
統萬城是黃色沙漠與綠色灌溉物相互交融下的一座白城,美麗的城墻、角樓和墩臺,會讓人聯想到古羅馬與希臘的那些白色的大理石廢墟。但是,我覺得統萬城更像一座掩埋在沙漠與黃土間的樓蘭古城。
樓蘭古城因為塔里木河的改道,而慢慢地走向衰落,掩埋在沙漠的廢墟當中。統萬城的衰落雖然不是因為河流的改道而被廢棄,但和當地的生態變遷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引人遐思的樓蘭古城
其實在大夏國被滅沒多少年,統萬城所在的區域在唐宋時依然還是重要的戰略要地,隋、唐先后在這里設置了夏州,但是到了宋時,這里的生態環境不斷惡化,已經出現了飛沙走石的現象,之后統萬城連同它所在的夏州,就漸漸地被世人遺忘了。
北京大學著名的歷史地理學家侯仁之先生曾經在毛烏素沙漠考察時就指出,統萬城的廢棄源于環境的變遷,這種環境的變遷有兩層因素,一是當時的氣候有寒暖間的反復交替,還有由濕轉干,另外一個方面就是人為破壞。在人為與自然的雙重作用下,統萬城逐漸被大家遺忘,直到清代以后,才重回人們的視野。
今天的毛烏素沙漠(作者攝)
文史君說
今天的統萬城是陜西重要的旅游景點,但是如果要去統萬城,還要頗廢一番周折才能到達。統萬城不僅見證了漢化匈奴大夏國的建立,也見證了今天毛烏素沙漠生態環境的歷史變遷。
參考文獻
《中華遺產》編輯部:《中華遺產》,2013年11期。
林梅村:《絲綢之路十五講》,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年。
侯仁之:《歷史地理研究》(侯仁之自選集),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年。
(作者:浩然文史·禹貢行者)
本文為文史科普自媒體浩然文史原創作品,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本文所用圖片,除特別注明外均來自網絡搜索,如有侵權煩請聯系作者刪除,謝謝!
我們會每天為大家奉上精彩的歷史文章,懇請各位讀者朋友關注我們的賬號!您的點贊、轉發、評論,這是對我們最好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