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花鈿是什么?為什么古代女子都喜歡貼花鈿?
古人的花鈿是什么?為什么古代女子都喜歡貼花鈿?
現在的我們,其實已經失去了很多我們的祖先曾經使用過的東西,或者曾經擁有的習俗,但是卻有人不以此為遺憾,想辦法去發揚,卻還堅持認為很多東西原本就是國外流傳過來,不是屬于我們的東西,如此無知著實令人氣憤。比如會認為唐朝時期流行的妝容其實是日本的藝伎妝,完全是沒有分清楚主客關系。而古代女子的妝容里面有一種“花鈿”,是她們非常喜歡的,這種東西到底是什么,為什么會如此流行呢?
在一些古裝劇里面,一些女子會在額頭的地方上有一些花紋,大部分都是紅色的,其實這就與古代的花鈿比較相似了,只不過影視劇中的花鈿與古人有所不同,他們是不分朝代不分形狀的使用,為的是視覺效果,這一點屬于現代人的創新。要說古代女子的花鈿,還得看唐朝時期,它是唐朝時女子臉上的一種花飾,原本有紅黃綠三種顏色,但是其中紅色占據的還是最多。
我們要知道,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審美,就像我們同樣覺得上個世紀不同年代的裝扮落后一樣,那是那個年代的美,同樣的,古人的美我們看的不習慣,但是那也是古人不同時期的審美,我們不應當以現在的角度去批評或者嘲笑,這才是很愚蠢的行為。就好比花鈿的起源,原本竟然是與臉上的紅斑有關系,不要覺得難看,否則花鈿又怎會流傳千年依然為一些人所喜愛呢?
相傳三國時期,孫權的兒子孫和還是太子的時候,一次喝酒之后舞水晶如意,不小心打傷了自己的寵妃鄧夫人的臉,太醫治好鄧夫人之后,她的臉上卻留下了斑斑紅點。然而孫和卻不以此為丑,反而更覺得鄧夫人嬌媚。漸漸地,這種新潮的美流傳到了民間,但是又不是所有女子臉上都會有紅斑,那就用丹脂點頰,又流傳到了后世,發展出了各種形狀和顏色的花鈿。
古人做花鈿的形式非常多,并不僅僅局限于紙或者常規材料,甚至出現過蜻蜓翅膀、魚鱗等材質制作的花鈿,形狀也非常多,常規的有梅花形,但是還有一些小動物的形狀的花鈿,可以看得出來,古人在追求美的道路上,絕對不比現代人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