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郃死于諸葛亮之手,真兇卻另有他人?
張郃死于諸葛亮之手,真兇卻另有他人?
張郃是曹魏五子良將之一,曾立下無數戰功,在曹睿時期擔任征西車騎將軍一職。張郃原本是袁紹部下,官渡之戰以后,選擇轉投曹操。此后張郃就在曹魏找到了自己的春天,一邊打勝仗一邊高升,成為曹魏不可或缺的人才。不過在231年,張郃領兵追擊蜀軍,結果中了諸葛亮設下的埋伏,導致中箭身亡。看似張郃是因為不小心所以戰死沙場,不過其中隱含的真相恐怕沒這么簡單。此前,張郃已經和諸葛亮交手多次,張郃大致已經了解諸葛亮的排兵布陣,還有喜歡使用的計謀。兵者講究窮寇莫追,張郃作為一名經驗豐富的將領怎么可能不懂這樣的道理,讓他去追蜀軍就已經是把他推向死亡邊緣了。
張郃看似死在諸葛亮的手里,其實真兇另有其人。張郃帶兵以善列營陣,長于利用地形著稱。街亭一戰就能看出,馬稷完全不是張郃的對手,張郃一眼就能看出街亭地形應該如何列兵,而馬稷卻主動放棄優勢,這也導致諸葛亮首出祁山就吃了一場敗仗。當時諸葛亮身邊能和張郃為敵的人也沒幾個,但張郃的對手卻不止諸葛亮,還有自己的上級司馬懿。追擊的指令可是司馬懿親自下達的。
原本抵抗諸葛亮北伐的統領是曹真,不過曹真病重,曹睿便派司馬懿頂替了曹真的位置。其實曹睿此番做法也是不懷好意,司馬懿在帶兵打仗方面的能力和曹真根本就不是一個級別的,曹睿明顯是別有用心。而司馬懿天生警覺,只要感知自己受到威脅便會拼命自保,這次也不例外。自從司馬懿主動出兵吃過一次虧后就再也沒有任何攻勢了,而是以防守為主,等諸葛亮主動進攻。
這時司馬懿就要遭受來自軍中和曹睿兩方面的壓力。曹睿一直催促司馬懿趕緊出兵,張郃是曹真部下肯定也跟著給司馬懿施壓。不過司馬懿拿曹睿沒辦法,但對付一個張郃還是綽綽有余的。231年,諸葛亮第四次北伐,但蜀軍糧草中斷,諸葛亮又接到了劉禪撤軍的口諭,所以只能選擇撤退。結果司馬懿立即下令讓張郃追擊,張郃說:“圍師必闕,歸師勿遏”。不過司馬懿依然強行命令張郃出兵,最后張郃中箭身亡。
可見張郃本人是不想追擊的,但司馬懿是總指揮,他又不能違抗軍令,只好硬著頭皮出兵。所以說張郃的死實際上是司馬懿造成的,這其中的緣由也是因為司馬懿要穩定軍心,不能被張郃稀釋了自己的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