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戰船分哪幾種?魏吳造船能力全球第一
三國時期戰船分哪幾種?魏吳造船能力全球第一
未來,海軍對于每一個國家來說都是最重要的部隊,航空母艦更是體現一個國家軍事力量的標準。在千年以前的三國時期,當時中國的造船能力就達到了世界的頂峰,曹魏和東吳的戰船非常先進,而且排水量很大。赤壁之戰時,曹魏就修建了幾百艘戰船,一共搭載了80萬水軍。雖然東吳的工業能力比曹魏要差一點,但同樣能造出非常厲害的戰船,而且還多次擊敗過曹軍。如果跟同時期的其他國家相比的話,魏吳造船能力無疑是最強的。
說到造船業可能大家都會想到今日的中國建造航母,清朝建造北洋艦隊,明朝鄭和下西洋,唐宋元三朝“海上絲綢之路”的繁盛,顯然這些盛況的發生都是以造船業發達為前提的。那相比之下,三國時期的造船業是否發達呢?這或許可以從一些蛛絲馬跡一窺其貌。從地理形勢來看,造船業的發達與否主要依據水域,而南人喜水的特性也注定視野多集中在南方,造船業發不發達顯然只能以長江流域的東吳和荊州地區進行判斷了,而最引人注目的當然是赤壁之戰。過去人們往往集中于赤壁之戰的“以少勝多”和“軍事、歷史意義”,卻從不以此關注三國時期的造船業,實乃遺憾。
赤壁之戰是中國歷史上在長江流域發生的第一次大規模水戰。當曹操平定北方,率領80萬大軍(一說實際為20萬)揮師南下,意圖一統天下之際。無論曹操,還是劉備、孫權都積極發展水軍。曹操接受荊州水
軍大部,整合水軍約7、8萬人,進據長江北岸烏林一帶;劉備令關羽操練水軍萬余人,據于夏口;(據《三國志·關羽傳》所載“先主(劉備)自樊將南渡江,別遣羽乘船數百艘會江陵。曹公追至當陽長阪,先主斜趣漢津,適與羽船相值,共至夏口。”)孫權著周瑜率東吳水軍三萬余人屯守于長江南側赤壁一帶。孫劉抗曹的大勢自此形成。
這里有幾個現象可以看彼時的造船業。其一,曹操為使不善水戰的北人習慣坐船,將每個艦船的首尾相互鏈接起來,以使“如履平地”,減少行船過程中的顛簸。而能夠承載號稱80萬(即使是20萬)大軍的戰船,在渡江時的戰線將會拉多長,需要建造多大的船體和排水量?而首尾鏈接過程中的“戰船整合體”究竟如何進行戰術操作,才能不使這個“戰船集合體”在行進(轉彎)過程中造成部分被拖動轉彎的船只不會沉水?這些在在需要今人都難以理解的造船業進行解釋。
其二,《三國志·周瑜傳》中所說的“火燒赤壁”過程:“乃取蒙沖斗艦數十艘,實以薪草,膏油灌其中。裹以帷幕,上建牙旗,先書報曹公,欺以欲降。又豫備走舸,各系大船后,因引次俱前。……蓋放諸船,同時發火。時風盛猛,悉延燒岸上營落。”這里的“斗艦”、“走舸”、“大船”明顯是各具特色的船只,“斗艦”是裝備精良的戰船,是黃蓋詐降的“投名狀”,“走舸”是快船,用來突擊和沖鋒,“大船”明顯主要是運兵船的功能。這些分類清晰,功能完備的船型更是造船業發達的集中體現。
經過上面的分析,基本可以窺見彼時造船業的發達了。東吳后來形成的完備的水軍體系,東吳數次的海外經歷,包括多次前往東南亞,派遣衛溫和諸葛直前往臺灣等等,均可發現彼時造船業的興盛,也為唐宋元時期“海外絲綢之路”的興盛作了鋪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