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圣羅馬帝國覆滅后,普魯士是如何將諸多小國重新整合在一起的?
神圣羅馬帝國覆滅后,普魯士是如何將諸多小國重新整合在一起的?
神圣羅馬帝國雙頭鷹磚雕
公元1806年,神圣羅馬帝國皇帝弗朗茨二世在拿破侖的干預下不得不放棄皇帝的尊號。與此同時,神圣羅馬帝國也宣告了滅亡,帝國也分裂成了諸多小國。即便這些小國在帝國滅亡前就已經基本脫離了帝國皇帝的控制,但至少在表面上還是一個整體,在面對外敵入侵時還能相互支援相互庇護。但當帝國不復存在后,這些小國便成為了周邊大國任意宰割的犧牲品,德國人的命運走到了一個關鍵的十字路口。
神圣羅馬帝國末代皇帝弗朗茨二世
在這些分裂出來的諸多王國中,不乏有一些勢力強勁且領土面積遠遠領先于其他諸國的王國,普魯士就是其中之一。在帝國解體后,便再也沒有任何力量能夠遏制普魯士擴張的腳步。所以說,神圣羅馬帝國覆滅之日,也是普魯士王國崛起之時,也是德意志重新走向統一的開始。
經過長時間的努力,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終于擊敗了幾個阻止自己統一的絆腳石,并于公元1871年在法國的凡爾賽宮加冕稱帝。至此,德意志重新完成了統一,德意志帝國的歷史也由此開始。
毀滅神圣羅馬帝國的拿破侖
普魯士聯合奧地利發動普丹戰爭,獲取大片領土
帝國覆滅后,德意志地區頓時陷入了一片混亂之中。但德意志人很快就意識到統一的重要性,但也都不愿意放棄因獨立而給自身帶來的眼前利益。因此,許多德意志王國都產生了重新建立起邦聯制度國家的念頭,德意志邦聯因此誕生。
德意志邦聯軍隊
公元1815年,德意志地區的許多小國以奧地利帝國為尊,并圍繞其組建起來了德意志邦聯。該邦聯設有一個掌握最高權力的邦聯議會,奧地利皇帝為議會的主席。需要提到的是,奧地利皇帝并沒有領導諸國的權力,只是名義上的諸國共主。在德意志邦聯中,所有的王國都擁有獨立的自治權。由于普魯士王國國力也十分強勁,所以在邦聯中也有著重要的地位。
公元1863年,丹麥國王弗雷德里克七世去世。因其沒有子嗣,所以他所控制的石勒蘇益格和荷爾斯泰因兩地則陷入了爭議。石勒蘇益格和荷爾斯泰因皆為兩個小型王國,一直處于丹麥國王的統治之下。
丹麥國王弗雷德里克七世
但在德意志人看來,荷爾斯泰因內部的主體民族為德意志人,所以該地也應該在丹麥國王死后由德意志人予以統治。而石勒蘇益格的百姓大多能夠掌握德語和丹麥語,這也給了德意志人創造了索要石勒蘇益格的理由。再加上兩個小王國曾經約定永遠不分離,這更堅定了德意志人收回兩地統治權的決心。對此,《Encyclopaedia Britannica》(大英百科全書)一書中曾經提到:
"Schleswig lies directly north of Holstein on the Jutland Peninsula. Both Schleswig and Holstein have at times been subject to the claims and counterclaims of Denmark, Sweden, the Holy Roman Empire, Prussia, and Austria. The region has had Danish minorities in predominantly German areas and German minorities surrounded by Danes, and consequently its history has been one of border and sovereignty disputes···"
(石勒蘇益格位于日德蘭半島荷斯坦以北。石勒蘇益格和荷爾斯泰因常常受到丹麥、瑞典、神圣羅馬帝國、普魯士和奧地利的爭奪和控制。該地區在以德國為主的地區有丹麥少數民族,而德國少數民族則被丹麥人包圍,因此其歷史一直是邊界和主權爭端之一)
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地理位置圖
當然,丹麥人也不會輕易放棄對兩地的統治權,新繼位的丹麥國王曾于年底宣布要將石勒蘇益格劃入丹麥的領土范圍之內。于是德意志人決定放棄外交周旋,以對荷爾斯泰因實行軍事占領的方式搶占先機。與此同時,丹麥的軍隊也進駐了石勒蘇益格和荷爾斯泰因的邊界地區,雙方正式進入了對峙局面,戰爭一觸即發。
與此同時,英國人又一次介入了這場領土糾紛的活動中。毋庸置疑的是,英國人和這次事件沒有任何關系,只是為了避免德意志坐大,進而影響到英國在歐洲的地位。因此,英國選擇支持丹麥,并與德意志邦聯站在了對立面。前文已經提到,德意志邦聯的主體為奧地利帝國和普魯士王國,所以普奧兩國便自然結成了同盟,共同對抗英丹兩國。
《維也納和約》紀念雕像
在普奧兩國擁有的絕對的勢力壓制面前,即便丹麥有英國的協助也無法獲得最終的勝利。因此,丹麥國王于公元1864年與普奧兩國議和,丹麥根據《維也納和約》,將上述兩地交給了德意志邦聯,普奧兩國又隨后簽訂了《加斯坦條約》。
《加斯坦條約》規定,此后的石勒蘇益格將歸屬于普魯士王國,而荷爾斯泰因的統治權則被移交給了奧地利皇帝。不過,普魯士是可以在荷爾斯泰因境內展開一系列活動的,如大型工程的建設。
普丹戰爭過后,普魯士內部頒發的功勛獎章
《加斯坦條約》的簽訂,不僅對當時的歐洲局勢產生了極大影響,也影響到了后來普魯士和奧地利帝國的歷史走向。當德意志邦聯完成對上述兩處地區的占領后,英國就已經預感到德意志人即將重新崛起。即便英國人嘗試著遏制這一趨勢,但怎奈自己的勢力實在太過弱小,且自己的盟友丹麥也無力同時面對普奧兩大巨頭。
與此同時,該和約的內容本身就存在著極大的問題。如果單純是普奧兩國各領一地并予以統治,那么或許還不會有后來的爭端。正是因為普魯士在奧地利帝國所控制的荷爾斯泰因內部有許多特權,這便為后來的普奧決裂埋下了伏筆。當然,即便沒有《加斯坦條約》,普魯士也絕對不會放過對這片土地的爭奪。所以說,后來發生的普奧戰爭是無法避免的。
奧地利帝國國徽
戰后倒戈,矛頭轉向奧地利
所謂一山難容二虎,普魯士想要獲得德意志邦聯的領導地位,就必須將邦聯當前的領導者奧地利帝國推下深淵。因此在普丹戰爭結束后,普魯士便開始著手準備對奧地利帝國的戰爭,即普奧戰爭。
這次普魯士吸取了上次普丹戰爭的教訓,通過外交手段促使法國、意大利和俄國等國保持中立,避免他們像英國那般再度介入其中。隨后,普魯士率先發難,于公元1866年6月以武力的方式占領了荷爾斯泰因,普奧戰爭正式爆發。
普奧戰爭
普魯士與奧地利帝國的決裂,也隨之影響到了德意志邦聯。在戰爭開始后,德意志邦聯迅速分化成了兩大陣營,并分別支持普奧兩國。對此,Previous Austrian school of economics(前奧地利經濟學院)在其公布的一篇報告《Austro-Prussian War》(普奧戰爭)一文中曾經提到:
"Most of the German states sided with Austria against Prussia, perceived as the aggressor···Some of the northern German states joined Prussia, in particular Oldenburg, Mecklenburg-Schwerin, Mecklenburg-Strelitz, and Brunswick. Also, Italy joined with Prussia, because Austria still occupied the territory of Venetia, which Italian redentists wanted in order to complete Italian unification."
(譯文:大多數德國國家站在奧地利一邊反對被視為侵略者的普魯士···德國北部一些州則加入了普魯士,特別是奧爾登堡、梅克倫堡-施韋林、梅克倫堡-斯特里茨和布倫瑞克。此外,意大利加入普魯士,因為奧地利占領了威尼斯,意大利希望借此機會奪回威尼斯并完成統一。)
拿破侖帝國極盛時期的普魯士王國地理位置圖
從上述材料可以看出,支持奧地利帝國的王國明顯更多一些,其兵力數量也略勝普魯士一籌。但是普魯士的軍事實力早已經今非昔比,完全不是奧地利等國能夠予以抗衡的。再加上有意大利人的幫助,無疑加大了普魯士的勝算。
戰爭開始后,普魯士利用了鐵路的優勢,使普軍在短時間內迅速占領了基礎戰略要地,這讓奧軍一下就陷入了被動境地之中。與此同時,普魯士在這場戰爭中又上了所有的先進軍事科技,兩方的實力差距再一次被拉開。
普魯士人曾在普奧戰爭中動用了最為先進的軍事科技
7月,奧地利帝國請求議和,持續了不足兩個月的普奧戰爭便以普魯士完勝而告終。8月,雙方簽訂了《布拉格合約》。該合約規定,奧地利不僅要放棄德意志邦聯的領導地位,還要退出邦聯并予以解散。同時,由普魯士重新建立起德意志的新聯盟,即北德意志聯邦。不僅如此,奧地利還被迫交出了黑森、拿騷和漢諾威等地區的統治權,普魯士的領土面積進一步擴大了。
普奧戰爭結束后,普魯士內部頒發的功勛獎章
在筆者看來,奧地利帝國之所以會在短時間內戰敗,其原因并不僅僅是單純的軍隊素質差距而已。在站端初開之際,奧地利就采取了消極抵抗的策略,認為可以將普軍引入至奧地利腹地再一并殲滅,但是這樣無疑讓奧地利從戰爭的一開始就丟掉了所有的戰場主動權。再加上普魯士并沒有按照奧地利預想的那樣進軍,而是選擇多路出擊逐步推進,這讓奧軍不得不在幾個戰場之間來回穿梭。到了最后,疲于奔命的奧軍已經失去了與普軍一戰的能力,戰敗也只是時間問題而已了。
奧地利統治者形象
不過,奧地利統治者的自大和對形式的錯誤預判也是戰敗的一個重要因素。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就連遠在英吉利海峽對岸的英國人都已經意識到普魯士正在崛起,且大有取代奧地利帝國的趨勢。但奧地利統治者卻對此不以為然,依然將普魯士當作過去那個羸弱的小國來看待。殊不知在神圣羅馬帝國解體之后,普魯士早就進入了高速發展階段。正是這種自大,讓奧地利失去了和普魯士爭奪霸權的最后機會。
普魯士騎兵
再戰法蘭西,普王在凡爾賽宮加冕為皇
普奧戰爭結束后,普魯士便依靠《布拉格合約》建立起了新的政治聯盟,即北德意志聯邦。北德意志聯邦共有二十四個德意志獨立個體組織組成,其中包括二十一個邦國和三個擁有自治權的城市。
北德意志聯邦成員分布圖
北德意志聯邦擁有自己的議會和軍隊,但主導聯邦事務的卻是普魯士國王。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北德意志聯邦和德意志邦聯沒有什么區別,但是兩個組織的主導者卻是不同的。這就意味著普魯士終于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來對各成員國進行改造,進而完成中央集權并走向統一。所以說,北德意志聯邦的成立奠定了德意志走向統一的基礎。
但需要提到的是,此時仍然有四個德意志邦國未加入其中。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這四個邦國與法國之間的關系非常密切,并深受法國人的思維影響,拒絕加入北德意志聯邦之中。可想而知,普魯士的下一個目標就是征服這四個并不服從自己的邦國。
主張建立起北德意志聯邦的普魯士宰相俾斯麥
單純征服這四個邦國,對于普魯士來說并非難事。可一旦普魯士對這四國發難,就必然要與法國人發生矛盾沖突。因此,普魯士直接將槍頭對準了法國人,普法戰爭因此而爆發。
公元1870年,也意識到普魯士的崛起會對自己造成嚴重危機的法國人接受了普魯士人的挑戰,雙方正式進入戰爭狀態。法國雖然是歐洲傳統強國,但此時的法國早已不再是當年的法國。戰爭開始后,法軍一直處于被動挨打的局面,甚至連抵抗普軍前進都無法做到。再加上普軍的綜合兵力是法軍的兩倍,這讓法軍從一開始就失去了勝利的希望。對此,《Encyclopaedia Britannica》(大英百科全書)一書中曾經提到了普魯士軍隊能夠獲得戰場主動權的另一個原因:
"An equally important asset was the Prussian army's general staff, which planned the rapid, orderly movement of large numbers of troops to the battle zones. This superior organization and mobility enabled the chief of the general staff, Gen. Helmuth von Moltke, to exploit German superiority in numbers in most of the war's battles."
(譯文:普魯士的總參謀部讓大批部隊迅速、有序地向戰區移動。這種優越的組織和機動性使總參謀長赫爾穆思·馮·莫爾特克將軍能夠在戰爭的大部分戰役中充分利用德國在數量上的優勢。)
普法戰爭沃思戰役中的法國軍隊
9月,雙方在法國色當地區展開了決戰。此戰以普魯士勝利而告終,法國因此被迫與其簽訂了求和條約。條約規定,法國放棄對上文所提及的四個邦國的干涉,并使其合并加入至北德意志聯邦之中。次年,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來到了法國凡爾賽宮中,加冕成為了德意志帝國皇帝。
普法戰爭對于普魯士和法國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首先,法國在戰后立刻變得混亂了起來。法國人認為,是拿破侖三世的無能才讓法國蒙受了如此大的恥辱。隨后法國國內爆發了激烈的起義運動,進而推翻了法蘭西第二帝國,并建立起了法蘭西第三共和國。
與此同時,北德意志聯邦也因南部的四個邦國的加入而變得完整。自此,曾經被拿破侖所拆散的神圣羅馬帝國又以一種全新的組織形式回到了歐洲政治舞臺之上。不過,北德意志聯邦在走向完整后不久就開始進一步轉型。隨著威廉一世加冕為皇,北德意志聯邦也同步宣告瓦解,取而代之的則是德意志帝國。
色當戰役后投降的法國君主拿破侖三世
結語
德意志要想完成統一,戰爭定然是不可避免的。在神圣羅馬帝國覆滅后,分裂出來的諸多王國君主都想要割據一方,并享受在自己王國內的優越物質生活。然而一旦統一,那么這些封建領主的特權必然要受到一定影響。因此,封建領主們自然不愿意甘心,與普魯士發動戰爭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所以說,戰爭并非是普魯士統一德意志的唯一道路,但卻是不得不走的必經之路。
而普魯士之所以最終能夠完成統一,不僅要得益于自身的快速發展,還得益于統治階級對于時勢的精準把控。在普丹戰爭前夕,普魯士就制定下了嚴密且周全的戰略計劃,即利用奧地利帝國先行奪取石勒蘇益格和荷爾斯泰因,以此來壯大自身實力。在完成第一步計劃后,普魯士又充分利用了普丹戰爭和普奧戰爭之間的空擋,大力發展軍事力量,使其能夠在后來的戰爭中一直保持著優勢地位,進而才能夠推翻奧地利在德意志地區的影響力。
普魯士軍人形象
總的來說,普魯士能夠完成對德意志的統一,絕非只是單純依靠運氣,這與其自身的努力發展是分不開的。在歐洲各國都忙于爭奪更多利益時,普魯士則利用這段時間優先壯大自身實力,使國力能夠與統治者的野心相匹配。當一切基礎條件都準備妥當時,完成統一并建立起德意志帝國就只是時間問題了。
參考文獻:
1.《Encyclopaedia Britannica》
2.《Austro-Prussian War》,Previous Austrian school of economics著
文章內容來自今日頭條:史官錄 獨家原創(部分圖片來自網絡,如存在疑義,請聯系刪除。)我們將持續為大家輸出精彩的原創文章,歡迎小伙伴們訂閱轉發及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