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死后暴露諸葛亮軟肋 發動北伐是為了自己還是為了蜀漢?
劉備死后暴露諸葛亮軟肋 發動北伐是為了自己還是為了蜀漢?
諸葛亮應該算是三國時代最出名的人物,有時候甚至不需要加上“之一”。畢竟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就是絕對的男主,蜀漢能成為三足鼎立的其中一員,諸葛亮似乎成了頭等功臣,如果沒有諸葛亮或許劉備早就放棄自己的事業和理想了。不過正史中的諸葛亮并沒有那么多神奇的故事,雖然他還是一位厲害的政治家,但他同樣具有軟肋,特別是在劉備去世以后,我們也能更加清晰的看出諸葛亮能力究竟如何。諸葛亮為了報答劉備的知遇之恩,還有劉備想要匡扶漢室的理想,所以決定起兵北伐。只是北伐的戰績并不理想,幾乎就沒拿下幾場勝仗,夷陵之戰后蜀國國力已經遭受重創,但諸葛亮依然決定北伐,這種忠心的做法對于整個蜀漢來說,真的是好事么?
其實帶兵征戰的確不是諸葛亮的強項,他擅長的還是處理內政。起碼有諸葛亮坐鎮,朝廷還不至于出現分裂的情況,等諸葛亮不在,劉禪又寵信宦官黃皓,導致朝內分成多個陣營,這對于蜀漢來說才叫致命打擊。雖然諸葛亮告誡劉禪要“親賢臣,遠小人”,但劉禪明顯沒這個悟性,諸葛亮也沒能及時洞察出黃皓的野心,畢竟北伐的事已經夠頭疼了。
諸葛亮只是凡人一位,并沒有未卜先知的能力。其實在演義中諸葛亮因為魏延有反骨,認定他此后必會造反,就讓楊儀看情況除掉魏延。其實魏延根本不是什么叛臣,諸葛亮這樣的做法也沒顯得多么高明,反而有些愚昧。劉備不在后,整個光復蜀漢的壓力都壓在了諸葛亮身上,所以他也沒辦法。北伐一方面是給劉備一個交代,一方面也是對自己的一種解脫。
諸葛亮原本沒必要如此大動干戈,只要好好輔佐劉禪即可。不過劉備和劉禪能力相差甚遠,諸葛亮也是心知肚明,就算他把所有精力都放在劉禪身上,可能最后也得不到什么回報。蜀漢元氣大傷,或許需要花費數十年時間才能再度崛起,但曹魏和東吳也不是傻子,如果有滅蜀的把握曹魏絕不會錯過。所以北伐在一定程度上能讓諸葛亮拿回一些主動權,如果等敵人進攻就只有被動防守的份了。
所以諸葛亮在劉備去世后的一切作為,不能簡單的認為全是為了自己,其實他有想到蜀漢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