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懿養三千死士,為什么一直沒人發現?
司馬懿養三千死士,為什么一直沒人發現?
史書記載,司馬懿曾經背地里偷偷地養了三千死士,這段情節在一些電視劇中也有展現,但是不幸的是被人發現了,無奈之下只好殺人滅口,卻引起了別人的懷疑。但是在歷史上,司馬懿養死士的這件事情,其實一直都是沒有被人發現的,這也是他最終用死士,在曹爽離開洛陽去祭拜的時候,用死士控制京城,奪取政權的重要原因。但是為什么司馬懿養死士會不被人發現呢?
魏明帝曹睿去世后,八歲的曹芳即位。魏國宗室曹爽及司馬懿均為托孤大臣,也就是說,曹芳表面上是魏國的新皇帝,但軍政大權均掌握在曹爽及司馬懿手里,曹芳那屁大一點的孩子,只是他們二人手里的提線木偶。
剛剛開始履職的時候,曹爽比較敬重司馬懿,朝廷有什么重大的事情,曹爽一般會主動找司馬懿商量,在取得司馬懿的同意后,才定下決策,然后報到曹芳手里,下令執行。
在實際的工作接觸中,曹爽發現司馬懿見解深遠,慮事周全,辦事滴水不漏,自己與司馬懿相比,也就是小學生三年級的水平,遠非其對手。曹爽擔心時間一長,朝廷大局會被司馬懿一人所掌控,自己會被排擠出權力的核心圈。到那時,講話沒人聽,放屁放不響,日子會非常難過。
曹爽利用自己是曹氏宗室的特殊地位,經過一番暗箱操作,明升暗降,將司馬懿推到太傅的高位。
太傅只是一個名譽性職務,手中沒有什么權力,朝廷有什么決策,也用不著找司馬懿商量。曹爽的這一著棋,完全解除了司馬懿托孤大臣的身份,曹爽一手掌控了朝局。
司馬懿飽經政治風浪,對曹爽的這一個小小的陰謀,洞若觀火。他不想再為曹魏政權賣命,就以身體有重大疾病為由,向曹爽提出了退休的請求,曹爽答應了。
公元259年正月,曹芳準備離開洛陽,前去高平陵祭拜父親魏明帝。曹爽丶曹羲丶曹訓一同前往。在臨行前,曹爽對司馬懿不太放心,擔心司馬懿在自己離開洛陽的這段日子,往自己的屁股后面捅刀子。
曹爽打發一個心腹,以到外地就職為由,前去向司馬懿辭行。司馬懿老謀深算,假裝身患重病丶不久于人世的樣子,連連咳嗽不已,瞞過了曹爽。曹爽毫無顧慮地前去祭陵了。
曹爽一走,司馬懿立刻將自己的武裝力量,也即是死士三千,集合起來,發動政變,逼迫郭太后開口,將曹爽的軍權收了回來。司馬懿暗地里組織屬于自己的三千名武裝分子,為什么未被朝廷發現呢?
一丶司馬家族家大業大,根深葉茂,其政治影響力不可小視。司馬懿的高祖父司馬鈞是漢安帝時的征西將軍,曾祖父司馬量是豫章太守,祖父司馬儁是穎川太守,父親司馬防是京兆尹。
到了司馬懿這一代,司馬懿共有七個兄弟,他是老二。司馬防的這八個兒子,個個都是人杰,每人都有一身本事,人稱“司馬八達”。司馬懿的兒子司馬師丶司馬昭,更是了不起,其中的一個后來成為了晉朝的皇帝。
司馬家族的人位高權重,手中的錢財頗多,個個都在京城建了府邸,每個府邸都有數量不等的保安及家政服務員。
而且,那個時候的公務員在朝廷上班,薪水不高,主要發的是糧食、綢緞等實物。對于那些有功于國家的朝廷大臣,除了實物薪水,還會發給一塊面積不等的農田,由大臣自己派人去管理與種植,需要大量的勞動力。
司馬家族的封地不少,而且每塊封地的面積都相當大。那個時候連年打仗,地廣人稀,不少土地都處于荒蕪狀態,朝廷最不缺的就是土地資源。
曹丕稱帝后,司馬懿的日子不太好過,他時而被罷職,時而被起用。他起用的真正原因,是因為魏國的袞袞諸公中,沒有一個人是孔明的對手,只有司馬懿才能擺平蜀國。
曹魏朝廷重用司馬懿,完全是被逼無奈的。
司馬懿一方面為曹魏政權出力,另一方面為自己及司馬家族的人謀求出路,以擺脫曹魏政權的殘酷屠戮。他將自己選中的人員,以保安丶家政員及封地耕種與管理人員的身份,東一個西一個地往司馬家族的各個要員的府邸及封地中送,神不知鬼不覺地就蓄養了三千死士。
尤其是封地,遠離城市,不僅需要勞動力去耕種,而且也需要一定數量的家丁(保安)去維持秩序。將自己的私人武裝(死士〉,以農夫及家丁的身份埋伏在這里,真的是人不知鬼不覺,就算是天王老子,也發現不了。
這些人員平素無事時,就在司馬家族的府邸及封地中,從事一些輕閑的管理工作,每天吃香的,喝辣的,又有高薪水拿,父母子女都跟著過好日子,比在社會上謀生幸福一萬倍。
因此,這些死士心甘情愿地為司馬家族效忠,沒有一個有二心。
一旦有需要,只要在事前派人去聯絡一下,通知一聲,這些人就會在極短的時間內,迅速地從司馬家族的各處府邸及離京城洛陽不遠的封地里,趕到指定的地點集合,領取任務,不打折扣地予以執行及完成。
即便有個別人懷疑司馬懿有二心,在暗地里養死士,但這些人沾過司馬家族的光,是司馬家族陣營中的人,也就睜一只眼閉一只眼,不會到曹爽及皇帝面前打小報告,題本上奏。
二、司馬懿勞苦功高,為曹魏政權立下了不朽功勞,手下的部將眾多,鐵粉無數。如司馬懿早年帶兵平定遼東公孫淵之亂,智擒猛達,擊潰蜀國丞相孔明的多次犯邊,這些都是一般人做不來的大功勞。
尤其是關羽長放水淹死了于禁所部的軍隊,并趁勢奪取了樊城,消息傳到了曹操的耳中,曹操嚇得手打哆嗦,當即就想將魏國的都城遷往它處,以避關羽的鋒芒。
司馬懿找到曹操,反對遷都,輕輕地說了一句:“關羽之所以能擊敗于禁,完全靠水淹的結果,關羽本人并未殺掉一個曹卒。”一句話,就打消了曹操心中的顧慮,不再遷都了。
假如司馬懿不提醒曹操,曹操一時六神無主,遷了都,三國的格局恐怕是另一種局面了。由此也可以看出司馬懿的政治智慧與軍事謀略了。
在長期的斗爭中,司馬懿與不少的部屬及士兵,結下了深厚的友誼,自愿緊跟司馬懿的鐵粉自然不少,看好司馬懿前途的人也不在少數。司馬懿從這些人當中,挑選一些政治上放心丶業務上過硬偽死忠分子,然后以各種名義,送往司馬家族的各個府邸丶封地中蓄養起來,別人很難看出其中的貓膩。
這是司馬懿陰養的三千死士的主要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