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集的故事
【生卒】:1272—1348
【介紹】:
字伯生,號道園,人稱邵庵先生。祖籍蜀郡仁壽(今屬四川),后隨父遷居臨川崇仁(今江西崇仁縣)。生于元世祖至元九年(1272)卒于惠宗至正八年(1348)。
他三歲知讀書,從吳澄游。成宗大德初被大臣推薦,授大都路儒學教授。后歷國于助教、博士,太常博士,秘書少監,翰林直學士兼國子祭酒等官。他是著名理學家吳澄的學生,深于經術。
他從政期間,主張選用精通儒學之人為學官,以造就封建統治人才。在政治傾向上,具有強烈的民族意識,極力反對元朝統治者推行的民族仇殺政策。因此,曾遭受蒙古貴族的嫉視,故多次請求外任。他曾多次向朝廷建議,但多未施行,且遭疑毀。因曾草詔說順帝非明宗子,所以順帝即位后,就以病辭歸,結束仕途。
他平生為文萬篇。文宗時,曾與趙世延等編撰《經世大典》,凡八百帙。著有《道園學古錄》五十卷及《道園類稿》等。他是延祐、至順年間著名的賦家和與楊載、范槨、揭傒斯并稱的四大詩家之一。
他的賦作主要有:《畫枯木賦》、《古劍賦》、《別知賦》、《木齋賦》、《東皋賦》等。其中,《畫枯木賦》較為精粹,雖寥寥短章,卻再現了畫中枯木之神,曲折地反映了作者雖缺乏生氣,但仍保留一定的傲岸之氣的性格特質。其他幾篇賦,簡練而有情致,較之戴表元、任士林等南士之作,亦勝一籌。但其賦旨與時弊少有譏評,因而氣勢也多為平和柔弱。
他的詩作多是贈答應酬,內容比較空乏,一般都寫得清和淡遠,一派承平景象。但也有一些詩反映了強烈的民族意識,流露了對民生疾苦的同情??偟目矗脑婏L格嚴峻,聲律圓熟。
他的詞作多是敘述個人閑愁情思,缺乏關心時事的內容;景物描寫雖然多是平常之筆,但“杏花春雨在江南”一句,卻令人神往、傳頌。
他的散文多為官場應酬文字,倡導理學,頌揚權貴。但也有一些表現其政治理想和社會人情倫理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