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修的故事
【生卒】:1007—1072
【介紹】:
字永叔,號醉翁,晚年號六一居士。吉州永豐(今屬江西)人。歐陽修自稱廬陵人,因為吉州原屬廬陵郡。四歲喪父,在寡母的撫育下讀書。仁宗天圣八年(1030)進士,試南宮第一。次年任西京(今洛陽)留守推官,入為館閣???。景祐三年,范仲淹上書批評時政,被貶饒州。歐陽修為他辯護,被貶為夷陵(今湖北宜昌)縣令??刀ㄔ?1040),歐陽修被召回京,復任館閣???,后知諫院。范仲淹改革失敗,革新派相繼罷黜,他慨然上書為之辯護,被貶知滁州、揚州、潁州、應天府。至和元年(1054)8月,奉詔入京,與宋祁同修《新唐書》。嘉祐五年(1060),拜樞密副使,次年任參知政事。以后,又相繼任刑部尚書、兵部尚書等職。晚年思想趨于保守,反對王安石變法。神宗熙寧四年,以太子少師致仕。次年卒。謚“文忠”。
歐陽修是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領袖。他的文學成就以散文最高,影響也最大,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一生寫了500余篇散文,各體兼備,有政論文、史論文、記事文、抒情文和筆記文等。其理論主張與詩文實踐,既繼承了韓愈傳統,又能自有見地,別具特色。他重視道的作用,也強調與現實生活的聯系;他摒棄韓文中“奇”的一面,發展其“易”的一面,從而形成平易曉暢、從容委婉的獨特風格。章法結構既能曲折變化而又十分嚴密。歐陽修還開了宋代筆記文創作的先聲。他的筆記文,不拘一洛,寫得生動活潑,富有情趣,并常能描摹細節,刻畫人物。
歐陽修的詩歌創作成就不及散文,但也很有特色。其《食糟民》、《答楊子靜祈雨長句》等,暴露當時的社會黑暗,藝術風格與文章基本一致。某些寫景述懷之作,亦清新可喜。但也有不少篇章,由于以散文入詩,忽視意境和形象的提煉,因而流于枯燥,缺乏韻味。
歐陽修也擅長寫詞。他的詞,主要內容仍是戀情相思、酣飲醉歌、惜春、賞花之類,善于以清新疏淡的筆觸寫景。雖未擺脫五代詞風的影響,卻不似花間派之浮艷華靡。《踏莎行》(候館梅殘)、《生查子·元夕》、《采桑子》(輕舟短棹西湖好》等,多用口語,清新婉麗,充滿生活氣息,對宋詞的演化有一定影響。
歐陽修的賦今存23篇。他寫的律賦,如《畏天者保其國賦》等沒有表現出什么創造性,甚至因此而被人說“歐陽永叔不能賦”(《后山詩話》)。又有古賦如《楊樹子賦》,寫被棄遐方,不受賞愛的苦惱,手法也不特殊。最能表現他辭賦方面創造性的是其散文化的幾篇文賦:《鳴蟬賦》、《秋聲賦》等,而《秋聲賦》尤其突出。他以抒情散文的筆調,描寫秋日的景物,而字里行間又處處滲透著作者的悲切之情,很類似一篇抒情散文。從體制上說,此賦兼有散文和辭賦兩種體裁的特點。作品也采用主客對答的形式,但“主”是作者自己,“客”是身邊的童子,給人一種現實的親切感。在語言上,作品于清新流暢之中,恰到好處地運用了賦的鋪排手法,對秋聲作極力的渲染,從而突出了秋色的慘淡、寂寥、肅殺。行文間,亦時用辭賦慣見的偶句,但這些偶句,是在散句的聯綴下運行,構成一種嚴整而又流動的語言風格。既吸收了辭賦的表現形式,又貫徹了散文的精神,同時又有詩一般的意境,是對賦體的一種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