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主流社會快樂嗎-社會
在我們的這個社會里,“按部就班”被認為是最好的生活方式。問題是——
有位驢友,他每年的生活基本上是這樣的:上半年打工,下半年“流浪”,或者是一年工作,一年“流浪”。這樣的生活方式完全迥異于主流社會,結果就被主流社會拋棄了。
越來越多知道他底細的老板不愿聘用他,父母埋怨他,兄弟姐妹規勸他,朋友試圖說服他,都34歲了,還從來沒有一個女子喜歡他。
但是,也從來沒有人知道,他活得很好,自由自在,充分享受生活的每一天。他的快樂是脫離主流社會的快樂,是率性而為,不虧待自己的快樂。大家看他,覺得可悲;而他看大家,覺得可憐。
他的生活方式,并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做到的。因為你總是在想,如果從這個主流社會掙脫出來,后果太可怕了。該上學的時候你不上學,該工作的時候你不工作,該娶媳婦的時候你不娶媳婦,該買房子的時候不買房子……那就被邊緣化了,一個人一旦被邊緣化,就會浮躁、痛苦、抑郁,于是千方百計、精疲力竭、削尖腦袋想擠進“主流社會”。
在我們的這個社會里,“按部就班”被認為是最好的生活方式。你只要做到“按部就班”,那你就是主流的,13億人中估計12億人是這樣。如果你沒有一份固定的工作,如果你拿著工資不存銀行,不為將來養老、買房、治病考慮,而是去旅游玩樂,那你就是“社會閑散人員”和“享樂主義”。
這已是一種所向披靡的價值標準,你不承認也好,不認同也罷,胳膊肯定扭不過大腿,這個“主流社會”時刻在逼著你“正常”起來,按照“人生的操作規程”一步一步地來,什么先做,什么后做,不能隨意調換。
有位校友辦了一個家庭作坊,日夜勞作,賺了一點錢。今年初夏去了一趟美國,來了一個東西海岸游。從美國回來他大發感慨:美國人實在太悠閑了。他看到,在正常工作日,無論是在紐約,還是在洛杉磯,街上總見悠閑散步的中年人,店里是正在購物的少婦,體育場是大呼小叫奔跑的少年……他非常不明白,難道美國人不用工作的?而在中國,不論是在北京,還是上海,正常工作日,街上車水馬龍,路人行色匆匆,學校里書聲瑯瑯,街上怎么可能有悠閑的人?唯有老人和進城找工作的民工是“悠閑”的,但他們的神色是茫然的。
他想啊想,終于想明白了。人家是人少國大,收入豐厚,衣食無憂,成年人沒有生活的壓力,孩子沒有升學壓力,自然可以在不是雙休日的早晨在大街上悠閑散步,在田徑場上奔跑了。
而我們不同,一出生就面臨著不小的生活壓力,有限的崗位,不競爭不PK掉別人就不會得到更好的生活。其實一個人一出生,就已被生活的現實給綁架了,你是無法逃避的,你的所有親人都期望你成為一位“劍客”,浴血奮戰,殺出一條血路來。
如果你脫離這樣的生活綁架,而選擇了逃避,那你就成了逃兵,是可恥的。
可是,假如美好的生活是一個高地,為什么要求人人都從正面攻上去,為什么不可以從后面、側面攻上去?甚至是一邊慢慢攀登,一邊欣賞身邊的風景,不也同樣能到達高地嗎?
這其實是一種人生智慧。人生畢竟不是兵團作戰,沒要求你一切行動聽指揮,你可以八仙過海,各顯神通。你所做的,如果感到痛苦,那你就錯了;你所做的,你感到是快樂的,那你就是對的。
2023年的倫敦奧運會上,有位名叫蘭斯·布魯克斯的美國鐵餅運動員。他今年28歲,他并不是一位專業的運動員,而且是一位沒有正式工作的臨時工,參賽前他還在為別人修路。在美國的日子,他有時是保鏢,有時是吧臺服務生,有時又是加油站工作人員……他在大學里學的是環境科學,后來又希望當個籃球運動員,但每一次他都淺嘗輒止。
這樣一個喜歡“折騰”的人,代表他的國家來參加奧運會了。蘭斯·布魯克斯沒有想過要成為專業的鐵餅運動員,他只不過覺得自己鐵餅擲得遠,可以享受奧運比賽的快樂,而又有人同意讓他來,所以就到倫敦來了。
是的,我們許多人都忘了自己為什么出發了,已不知道生命其實是應該有快樂的,而不是被人“綁架”著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