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神之子的“富二代”生活-成長
彼得·巴菲特是美國“股神”沃倫·巴菲特的兒子。他小的時候,父親雖然還沒有像現在這樣聲名顯赫,但也已經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成功商人了。
那時候,巴菲特總是非常努力地工作,每周都要工作6。5天。這種精神讓年幼的彼得感受到了父親生活和工作的艱辛,于是他刻苦讀書,不愿意再給父親增加任何一點不必要的壓力。小學四年級的時候,學校舉辦一次飛機模型比賽,但需要家庭自費購買模型。為了參賽,彼得來到父親的公司,做了15天的“清潔工”,并用這些收入為自己購買了一架飛機模型。這使巴菲特明顯地感受到了兒子的自強。
隨著時間的推移,父親的事業越來越大,有權有勢的高層朋友也越來越多。到了彼得中學快畢業的時候,巴菲特一位身任《華盛頓郵報》主編的朋友提出要幫彼得進入哈佛大學。然而,當巴菲特把這件事情當成一個好消息告訴彼得的時候,彼得卻拒絕了:“我不想投機取巧,也不想靠您的關系得到一些特別的幫助!更何況您一旦行使自己的威望為我提供方便,那么您實際上就是在削減自己的威望!”
就在那段時間,愛好音樂的彼得有一次欣賞完一位吉他手的演奏后,回去也寫了一首曲子并錄制到磁帶中。第二天他和朋友開車去海邊,車里播放著這首曲子,彼得聽得完全陶醉了,他意識到自己的未來之路就是音樂。后來,彼得終于靠自己的能力考入了斯坦福大學,并在這所學府學習他感興趣的音樂等課程。
從很大程度上來說,這就意味著彼得今后將不會與巴菲特走同一條路。但巴菲特并沒有反對,他也希望自己的兒子能去追求自己熱愛的事業,他甚至這樣對彼得說:“假使你宣布你的生活樂趣是撿垃圾,我也會為你整天待在垃圾車上而感到欣慰!”
大學畢業后,彼得的祖父給了他價值9萬美元的股票遺產,當時彼得的音樂事業正急需用錢,按理說他完全可以向父親借錢甚至是要錢,但是彼得卻提出要把祖父留給他的股票賣給父親的公司。巴菲特用商人特有的眼光分析后告訴他說:“這些股票會一直升值下去,不用幾年可能就會變成數百甚至是數千萬美元,你保存著吧,我另外出錢幫助你!”
彼得沒有接受父親的提議,他還是把股票以市值賣給了父親,接著他拿著這筆錢來到了舊金山,建立了自己的音樂工作室。接下來的時間里,為了生活以及追求夢想所需要的經費,彼得先后做過廣告公司的業務員、快餐店的外送工等工作,但從來沒有問父親要過一分錢!
這種生活一直持續到1981年,一個動畫制作人聘請彼得為一條廣告作配樂,這個機會使他的音樂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幾年后,彼得與“奈良田”唱片公司簽約,為了順利推出音樂專輯,彼得甚至賣掉了新買不久的公寓。最終,他的第一張曲集《等待》在業內頗受好評,也引起了許多電影制片人的注意。兩年后,電視連續短劇《500國家》請他作配樂,他的音樂在當年獲得了艾美大獎!從此,彼得憑著自己的努力和音樂才華,一步一步地實現了自己的理想之路,并最終成了一位知名度頗高的音樂家。
2006年,巴菲特宣布把85%的個人股份捐贈給比爾·蓋茨的慈善基金會。作為股神的兒子,彼得不僅沒有提出獲贈的要求,反而也成立了自己的基金會,投身于慈善事業。
回顧自己的“富二代”生活,彼得·巴菲特常常這樣感慨地說:“一個人如果成天無所事事,那么父母給再多錢也不夠揮霍;而如果學會了獨立和堅強,則完全不需要父母給錢!”兩句話,歸納起來其實就一個意思:不需要父母的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