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避免成為話題終結者-成長
“我感冒了!”“多喝水。”“……”
這就是生活中常見的話題終結者現象。為何你一開口就冷場,為何聽你講完我就只能無語?答案是因為你的表達方式指向“解決問題”。這是典型的男性思維。男性思維是一種焦慮下的反應,覺得出事了,需要解決。女性思維則相反,女性思維是放松狀態下的反應,覺得沒什么大不了的事兒,可以繼續玩。
像上面的例子,對方說“我感冒了!”男性思維的人,聽完很緊張,產生一個焦慮,一個恐懼,腦子飛轉想消除這個狀況。因此傾向于尋找答案,如吃藥、到醫院看醫生、喝水等。女性思維則是不焦慮的,放松的。比如同樣是聽到“我感冒了!”在女性思維下,感覺這是一件好玩的事,不需要解決,不僅不需要解決,還可以在上面使壞、發揮、使事情惡化。比如會說“感冒了?發騷嗎?”或者“真好!趕緊傳染給我,我也不想上班了……”
男性思維的核心就是“這是個問題……”這種認知伴隨著焦慮,因此需要各種手段去消除這個焦慮。女性思維的核心是“這是個新情況……”這種認知伴隨著好奇,因此會去深入了解,或者借題發揮。因此在女性思維下,話題會持續地走向開放、開放,更加開放。
如果你喜歡看綜藝節目,會發現綜藝節目搞笑的手段是制造“笑梗”。
比如《奇葩說》,高曉松的臉大就是一個梗,臺灣人叫“笑梗”,我們叫“笑柄”。每次說到一個話題,高曉松就說“我臉這么大……”大家就毫無懸念地哈哈大笑。像最近一期討論男女分手,說分手時甩你一臉錢,你撿不撿?高曉松就說:“我不用彎腰撿啊,我臉這么大,一甩過來,臉都接住了,一張也不會掉地上。”
其實每個梗都是一個問題,都是一個困境。比如高曉松的臉大,這是丑陋,是困難,是問題。但如果高曉松整容了,臉變小了,這個問題解決了,這個梗就不存在了。
所以聊天中,如果要讓話題更開放,就不要試圖去解決聊天中暴露出來的問題,不但不要解決,反而要發掘、挖掘問題,并且擴大這些問題。
比如最近一期《緣來非誠勿擾》有個男嘉賓,他不允許女朋友跟其他男人有親密行為。孟非問親密到什么程度算親密行為,男嘉賓說肢體接觸、眼神交流。如果你把這視作一個問題,要去糾正,要去解決,就會說:“眼神交流都不允許,這有點過分了吧。”
但現場的黃磊不是這么說的,黃磊說:“走在大街上,對面過來個男的,女朋友看了他一眼,有眼神交流。你就甩一把飛刀過去……”這就是看熱鬧不嫌事大的態度。說明黃磊很放松。對于男嘉賓這個“毛病”不緊張,不把它當回事兒。
反之的態度就是很緊張,要試圖糾正錯誤。比如還是這期《緣來非誠勿擾》,一開始有個男嘉賓出場時表演了吹奏薩克斯。在彈幕里有人評論說:“這小伙的喇叭吹得不錯!”另一個人彈幕評論說:“這不是喇叭,是薩克斯!”這種糾正別人“錯誤”的做法就很嚴肅,也很沒有幽默感。如果要使話題保持開放、保持幽默,這時候就要說:“真土,這哪里是喇叭?分明是嗩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