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造艦踢“皮球”-熱讀
崇禎十五年(1642年)十月,清兵再次入關,明朝形勢緊急。
兵科都給事中魯應遴向皇帝建議:“造船三千,發兵六萬”,從山東半島渡過渤海灣,攻擊清兵大本營,清兵必退兵自救。皇帝很高興,接納了他的建議。
倉促之間造船三千,這任務是個燙手山芋,誰也不愿接。皇帝的批示到了工部,工部立即答復:軍工制造任務按慣例應由工部和兵部共同承擔,造船三千的任務希望讓兵部、工部各擔一半。皇帝表示同意。
燙手山芋分給兵部一半,但總的工程預算還得工部做。工部于是打起了算盤:每船造價兩千兩銀子,造船三千共需六百萬。工部的預算書寫道:工部承擔一半的經費也就是三百萬,因賬面沒錢,需向開封府索還歷年所欠經費七百多萬。皇帝再次表示同意。
同意是同意了,但工部很清楚:六月黃河決口,開封府至今還淹在水底呢,自己這一半山芋其實是扔給了水下開封府,真正的希望還是兵部的另一個三百萬。
想不到兵部也不傻,同樣有報告呈上:造船需要兵部拿出一半經費,雖然兵部賬上沒錢,但鳳陽等府還欠兵部馬錢八十多萬,建議追還欠款作為啟動經費。皇帝批示:同意。
工部的最初想法,是指望兵部先拿出三百萬開工,沒想到燙手山芋又給了毫無指望的鳳陽府。時間已是十二月,清兵已入山東,但錢沒著落、船無進展。
工部怕擔責任,于是有了新建議:現在“市”道艱難,原料難購、工人難雇,是有錢也難辦事,碰巧工部有個造船工程師朱正色將去淮安船廠,不如讓他把任務帶到淮安,那邊船廠、原料和工人都是現成的,完成任務指日可待。皇帝說:不錯,同意。
工部把這山芋扔給了朱正色,是指望追究責任時能有人貢獻腦袋。但朱正色也不是省油燈,他也懂寫報告:造船三千渡海攻敵,任務重大且光榮,但我們平時造的都是內河糧船,不是海上戰艦。海船與內河船的建造完全不同,考慮形勢緊急,建議從福建兩廣收集原料,由兩地巡撫就地監造,完成后從海上直奔遼東敵營。皇帝批示:同意。
于是,山芋被扔給福建兩廣。按慣例,朱正色的報告批發下來,起碼月半以上。次年二月,福建兩廣的巡撫見到,再學習領會加研究,又是幾個月。直到這年九月,皇帝才終于見到福建兩廣的匯報。
匯報對魯應遴的造船方案贊不絕口,但說目前經費緊張且清兵已經出關,國內既然已恢復安定,造船之事就拉倒吧!皇帝一如既往地指示:同意。
批示復批示,批示何其多!其中諸人曲折的心理活動比皇太極率兵入關搶掠的過程還復雜。但踢皮球的藝術就是這么簡明大方,只有當皮球碰到銳器而破裂,踢無可踢,才停止這傳承千年的游戲。
崇禎的大明王朝,就像那只簽滿“同意”字樣的皮球,終于在一年以后,徹底泄了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