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貢的追求-熱讀
孔子的諸多弟子當中,顏回得孔子之道最深,是孔子的得意門生。但是,他經常陷入沒錢的困窘狀態,年僅29歲,頭發就全白了,且英年早逝。孔子為此嘆息道,顏回脾氣好,人謙虛,可惜壽命太短。這么好的人,壽命這么短,經濟窘迫是最主要的原因。
子貢與顏回正好相反。在孔子的弟子中,子貢最為富裕,是個真正意義上的有錢人。用現在的話說,屬于“先富起來”的那撥人。
春秋末期,禮崩樂壞。子貢從事商業活動,不再去找諸侯、大夫攀附關系,求得一個準許,或者拿到一張特許經商的條子,他自己就干起來了。
子貢是怎么發財的呢?很簡單,低價購進,高價出售。在不同貨物間轉換,買進賣出,以賺取相應的差價。他能準確地預測出商品漲價或降價的時間點,于經商上很有天賦。同時他見多識廣,能夠做到見微知著,體認市場之“先機”。
發了財的子貢干了些什么呢?他坐著豪華的四駕馬車,帶著束帛作為禮品,到各國去訪問,接受諸侯的宴請。他所訪問的國家的君主,對他非常重視,對他行賓主之禮,并且與他相談甚歡。
他們到底談了些什么呢?他們談論的主要是孔子——孔子的為人,孔子的學說,孔子的主張,孔子的思想。孔子的名聲之所以能夠傳遍天下,子貢的廣泛宣傳功不可沒。在宣傳孔子的思想與學說方面,他有著其他孔子的弟子所沒有的優勢,就是他有錢。作為有錢的一代儒商,他知道該把錢用在哪里。子貢把自己辛苦賺來的錢用于對老師孔子的宣傳上,毫不吝惜。正因如此,孔子實際上并不特別反感他經商,同時還對他另眼相看,說他是自己的弟子當中最聰明的。
一代儒商子貢,在生意場上是一把好手,同時飽讀詩書,志向遠大。子貢的追求,使他成為一個相對完美的人——物質豐裕,精神豐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