耗時632年建成的科隆大教堂-視野
公元13世紀,在德國當時最大的城市科隆,人們迫切希望建造一座通天塔,到離上帝最近的地方,祈求神的賜福。經(jīng)過兩年的善款募集,建筑設計師凱爾哈里特接手開始構思方案。
參照當時世界著名的教堂,凱爾哈里特歷時3年多的時間,從主體風格、建筑材料到裝飾物品,畫完了6萬多張羊皮紙,著力構建出一座“世界第一”的大教堂。
1248年8月15日,3萬名市民期待已久的時刻終于來臨了,科隆地區(qū)主教康拉德·馮·霍施塔登在圣母升天節(jié)這天,為教堂動工舉行了奠基儀式。
從這一天開始,科隆大教堂的修建,便踏上了一條無限漫長的道路。按照設計的方案,在不具備現(xiàn)代幾何學和力學知識的前提下,對于每一個細節(jié)部分,設計師們都要反復研究,邊試驗邊建造。甚至在沒有統(tǒng)一尺寸標準的情況下,那些不知名的偉大建筑師索性親自去搭建模型和制造實物,以確保能按照設計完成。
前期工程耗資巨大,以當時的技術條件來看簡直難以想象。雙頂教堂高達44米,且直上直下,既要保證底座地基的穩(wěn)固,又要體現(xiàn)哥特式建筑所獨具的垂直線性的效果。當時的人們竟然是先修建高聳入云的柱子,再在其上安裝木制起重機,最終實現(xiàn)“高空作業(yè)”。今天的人們已無緣看到那空中樓閣般的腳手架,但僅從它長達14米的中跨,就可想這個類似細長棱錐形的建筑物是如何拔地而起的。
主體建筑未及一半,資金斷流,無奈之下,工程停期。在所有人的努力下,3年過去了,大教堂又重新開始動工,而且是一邊修建,一邊募集資金。
不僅僅是技術和資金的問題,當時沒有水泥、石塊與柱子間的連接,采用的是雞蛋與面粉調和的方式。這個地區(qū)的雞蛋都被用來當作黏合劑,幾年之后,雞蛋不夠供應,人們買來其他地區(qū)的雞蛋,卻被建筑師拒絕了——他們覺得,不同地區(qū)的雞蛋,成分的比例不同,會影響整體的質量。于是人們經(jīng)投票后決定,嚴格按照最初的計劃,不打一絲折扣。最終,工程又停了下來,因為工人都去養(yǎng)雞了。
接下來的幾年,又因為地區(qū)官員之間爭權奪利,多次停下工期,到1322年的唱詩堂封頂,已經(jīng)用去了74年。當年發(fā)起活動的人,多數(shù)作古;傳承的人們,不知道還要多少時間可以完成整個教堂的建設,但他們卻秉承先輩的要求——按照最初的設計一直建設下去。他們認為,教堂建設過程再長都無所謂,因為它是奉獻給上帝的,上帝沒有時間限制。
進入14世紀,又因為石塊開采一空,不得不更換其他石塊,可光是尋找相同質地石塊的過程,就花費了幾年時間。他們在全國仔細對石種進行詳細的對比,包括硬度、色澤,甚至吸水的程度,最終才挑選出適合的材料。
通向希望的路,總是曲折而漫長。隨后,王朝的更換、戰(zhàn)爭的爆發(fā),讓工程多次中止。其間,也有人表示,在原先宏浩的基礎上,做適當?shù)恼{整,減少工程量,以便早日完工。可是,最終也被否決,人們說,在上帝面前,不能打折。
多年以后的一場戰(zhàn)爭,讓描金的木制天花板意外起火,烈焰在短短的幾個小時內幾乎完全吞噬了教堂,除了正門的一部分、大廳的凱旋拱門和十字耳堂及廓庭花園之外,其他部分都已付之一炬。人們痛哭,但沒有絕望,擦干淚水,他們又開始重新建設。有的人,從兒時到臨終,都在教堂的建設之中,雖然有生之年看不到教堂的完工,但他們告訴兒孫,堅持下去,一定可以成功。
也許是上帝在考驗科隆人的虔誠,此后的多年,又因各種原因無數(shù)次停下工程。直到19世紀60年代,普魯士帝國強盛,財力雄厚,科隆大教堂未盡的工程才又被提上議事日程。早在此前,包括大文豪歌德在內的許多名人,就曾提出重建大教堂的想法。到了1864年,科隆市發(fā)行彩票籌集資金,教堂一層又一層地加高,一間又一間地加寬,嚴格按照600多年前的設計,建成了今日由兩座“高塔”為主門,內部呈“十字心”為主體的建筑群。
1880年10月15日,這座當時榮膺世界最高建筑物的科隆大教堂舉行了盛大的竣工典禮。大教堂占地8000平方米,建筑面積約6000平方米,東西長144。55米,南北寬86。25米。兩座尖塔高達161米,大教堂的四周還有1萬多個小尖塔。整個工程共用去40萬噸石材,是中世紀歐洲哥特式建筑藝術的代表作,也可以說是世界上最完美的哥特式教堂建筑,它與巴黎圣母院大教堂和羅馬圣彼得大教堂并稱為歐洲三大宗教建筑。
走進科隆大教堂,森然羅列的高大石柱、鮮艷繽紛的彩色玻璃、精致的拱廊式屋頂,以及凌空升騰的雙塔,皆氣勢傲然,讓人由衷產生神圣的力量。也許,這也是因為堅持了632年的信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