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與獸性-熱讀
晚唐羅隱寫過一首詩:十二三年就試期,五湖煙月奈相違。何如學取孫供奉,一笑君王便著緋。這首詩說的是當時亡國之君昭宗的一則逸事,昭宗即位時雖年輕,卻是既聰明又有才華的君王,曾努力復興王朝。無奈時運不濟,回天無力,成了朱溫的傀儡。也許是為了排遣苦悶,昭宗養成了耍猴的愛好。有只猴被訓練得機敏過人,能戴帽穿靴同百官一起隨班起居。昭宗十分喜愛,走到哪里都會帶上。后來,他一時興起,便賜猴子以緋袍,號孫供奉。按當時官服制度,這樣的品級至少是五品。因此,很多五品以下的官員很不服氣。落第才子羅隱亦頗不平,為此作了那首詩。昭宗卻調侃道:朕以為孫供奉必為忠臣,卿等卻未必。
后來,朱溫弒殺昭宗,篡唐建梁,自立為帝。前朝的舊臣,轉而跪拜朱溫腳下。登基之日,朱溫令人將孫供奉帶上殿來,仍讓其穿緋紅官袍,不料這只猴子竟當場扯掉官服冠帽,并奮不顧身地撲向朱溫。惱羞成怒的朱溫,當即下令將其處死。據說,現場的一些大臣突然想起了昭宗說過的那句話,不禁面有愧色。相比之下,孫供奉雖是只猴子,卻比那些舊臣更重感情,更有氣節。
其實這件事并不稀奇,這只是猴子情感依賴的本能表現,是其報答主人的一種自然反應。而萬物靈長的人類則不然,人能抑制本能,運用復雜、智慧的大腦做判斷,即刻做出背叛之事。情感、忠誠頓時一文不值。
當年,昭宗無非是把人性、獸性都看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