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辨勞薪-文苑
劉義慶《世說新語·術解》云:“荀勖嘗在晉武帝坐上食筍進飯,謂在坐人曰:‘此是勞薪炊也。’坐者未之信,密遣問之,實用故車腳。”?勞薪,指以舊車輪當柴火燒,因車子運行以車腳車輪最辛苦,故稱。
吃著飯,入口即知為勞薪炊,燒的是故車腳,果真是見識卓越的。只是,易叫人懷疑是造了假,夸張過頭,實則不然。
林紹志先生所著《臨朐方言》,在解釋車腳時,說:“車腳子[che(方言讀平舌音)juezi]——車轱轆子。”一個車腳,把車輪子擬人化,也形象化了,車輪走過的路和時光成為過眼云煙,浸潤著勞動人民對它的深厚感情。
張維明在《“車腳子”和“勞薪炊”》一文中,詳細講述了“推腳”和“拉腳”。他指出,過去沒有公路,靠獨輪車搞運輸,叫作“推腳”,推車人稱“推腳的”。而在“推腳”途中,碰上大嶺陡坡,單靠“推腳的”一人,拼了命也拱不上去。于是,就誕生了專門牽了牲口,拉坡賺錢的生意,也就是“拉腳”。
關于“推腳”,我不清楚,倒是“拉腳”,印象還深些。以前,老家人說“拉腳”,跟坡不坡的沒關系,甚至和獨輪車沒關系,而專指用車拉東西去賣的行為。比如有趕著騾子車賣干草的,一車碼上一兩千斤,需要本金一百多塊,一賣,掙的基本上都是翻一倍。可不要小看這凈掙的一百多塊錢,能買好些東西的。在二十年前,建筑工的日工資才三十左右,而現在要二百左右。
干草,是谷子收割后的枯黃秧苗。秋季谷子成熟,人們將谷穗掐下來,谷草直接收割,隨之晾干,儲藏到廂房,以備來年牛羊食用之需。中學時代,沒少跟著父親收購干草,再拉到臨近縣城的集市上賣。那座以鋼鐵聞名于世的小城,發展牛羊養殖業夠早,也很有規模。高高的草垛,割肉的草葉,是我難忘的噩夢。
拉腳,最考驗的是腳夫的耐性和體力,還有牲口的腳力。待看到荀勖的“勞薪”之說,未免叫人感嘆那車輪子的不易。特別是古時候,車輪子尚為木質,堅實的大棗木也好,湊合用的榆木也罷,飽受勞頓之苦后,被燒是難跑的了。好在有荀勖這樣的識貨人,車腳還有知音,算是沒被白燒了。
這樣看來,清人黃景仁《雜感》詩“文倘有光真怪石,足如可析是勞薪”不可謂不識貨,倒是蘇東坡《貧家凈掃地》詩“慎勿用勞薪,感我如薰蕕”有些過慮了。勞薪絕不會有香草和臭草之別,勞薪炊或更有煙火味。這就好像農村的柴火鍋,做出來的飯菜,是城市燃氣灶所比不了的。遺憾的是,大多數人嘗不出來,與其說沒這能力,不如說是沒機會。
到底,食辨勞薪是一種智慧,也更是一種福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