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松棉花硬實籽-情感
父親與母親奔金婚的關(guān)口時,父親先行離去。這磕磕碰碰的半生,對于父親,可能是一種無奈,是那種屈服于泥土后的無奈。
那個年代,父親是村里鮮見的高中畢業(yè)生,家境窮困,又趕上“文革”,只好回村里“面朝黃土背朝天”,和母親的婚姻,不外乎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我對父母之間的結(jié)合特別好奇,總是纏著母親講,她淡淡地笑著告訴我:“你爸爸一直是愛清爽的,每次去你外公家,都穿件雪白的襯衫,一雙淺藍色的帆布鞋,在那時是最時髦的。你外公還是挺喜歡他的。”
母親話里隱含的意思我是明白的,只是那個時候的愛情過于羞澀,甚至慌張,更是隱藏著的,父親的學(xué)問讓她不自覺地就把一顆心放到很低的位置,這讓父親無疑就站立得很傲然。
莊稼地里傳播消息的速度是很驚人的。當年,兩個女知青頻頻光臨父親的屋子,也曾鬧得謠言四起。父親回到家里,也不與母親多加解釋,聽之任之。母親暗暗嘆息之余,憑一個女人的直覺,想到了這些流言的嚴重性,這是可以令父親身敗名裂的。父親那作為男人的尊嚴,就是她生活的門面,況且,她是毫無保留地相信父親的。盡管有些委屈,母親還是勇敢地出面了,以她的淡然,熄滅了那些火辣辣的眼神,以一個妻子的立場和胸懷,擺平了這起“桃色”流言事件。風(fēng)平浪靜之后,父親看待自己婚姻的眼光有了煙火氣息,稟性中些許書生的癲狂被生活的良知撥回了正軌。那時,他很感激母親,他開始無言地去靠近母親,放學(xué)歸來,也肯去地里接過母親的扁擔(dān),晃晃蕩蕩地挑在肩上。母親呢,亦步亦趨地跟在后面,夕陽下,黝黑的臉上幸福無比。
母親沒有文化,沒有知識,但是,她滿足自己擁有土地。盡管有些時候,不可避免也用爭吵和眼淚來對抗父親的冷漠與暴躁,但她身上善良而又內(nèi)斂的農(nóng)村婦女的性格,讓她不僅能扛起莊稼,也能扛起愛與恨的糾纏。
我到今天依然不能完全理解他們,那種就著日子啃干飯喝稀粥,有時比相敬如賓和相濡以沫更令人動容。父親在病重的最后時刻,依然囑咐我要孝順母親。母親聞言,偷偷地躲到樓道的拐角處,默默地流淚水。
年輕時,他們互相瞅著對方那打著補丁的性格,愛在言語的激流里搭橋爭渡;年老了,都知夫妻才是冷暖相知的伴兒。30多年的婚姻,掂在手里,終是沉的,也是暖的。
父親的霸道,母親的隱忍,生活中爭吵與摔打,而今想來,這些才是生活的原貌,這才是一種愛,俗世紅塵中的愛。他們的婚姻,看起來更像是莊稼地里,開在烈日下那一望無際的雪花樣的棉朵,看似蓬松的白,卻有著硬實的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