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騷太甚必多抑塞-成長
曾國藩曾在家書中寫過這么一段話:“吾嘗見朋友不中牢騷太甚者,其后必多抑塞,如吳(木云)臺凌荻舟之流,指不勝屈。蓋無故而怨天,則天必不許,無故而尤天,則天必不許,無故而尤人,則人必不服,感應之理,自然隨之。”他勸導弟弟們不要怨天尤人,亂發牢騷,“宏其度,則行有不得,反求諸己”。
怨天尤人要不得。歷史上有不少英雄豪杰與文人才子,一生坎坷,既有時勢的原因,更多的恐怕是內心那種怨天尤人的心態在作怪!
唐開元十六年(公元728年),四十歲的才子孟浩然跑到長安城參加科舉考試,結果卻是失望而歸,名落孫山的孟浩然心情極度郁悶。好友王維于是邀請他到自己供職的翰林院見面,想安慰一下好友,誰知唐玄宗駕到。孟浩然一時緊張躲到了床下,王維不敢欺君,道出實情。唐玄宗也沒有生氣,還命孟浩然出來作詩,想考考孟浩然的才學。孟浩然便吟詠了《歲暮歸南山》:“北闕休上書,南山歸敝廬。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白發催年老,青陽逼歲除。永懷愁不寐,松月夜窗虛。”他這詩表面上是一連串自責自怪,骨子里卻是不盡的怨天尤人,說的是自己一無可取之言,怨的是才不為世用之情。結果當唐玄宗聽到“不才明主棄”之語大怒,道:“卿不求仕,而朕未嘗棄卿,奈何誣我?”自此,孟浩然再也沒有得到唐皇的召喚,只好在山林之間發泄他的滿腹牢騷。
清末民初的大才子易順鼎,以詩著稱,但大半生奔忙于軍旅和官場,希望有所建樹,結果事與愿違,處處碰壁的他心態失衡,滿腹牢騷。他有句名言:“人生必備三副熱淚,一哭天下大事不可為,二哭文章不遇知己,三哭從來淪落不遇佳人。”愛發牢騷的易順鼎變得放蕩不羈,有一次,他給袁世凱身邊的紅人唐在禮的夫人寫了一首詩,詩中有“黑妞才名何必諱,是梁紅玉是張秾”之句。梁紅玉是什么人?大名鼎鼎的抗金名將韓世忠的老婆!此女乃巾幗英雄,抗金時候冒著箭雨親自擂鼓,助夫上場殺敵,成就一段歷史佳話。梁紅玉乃妓女出身,盡管唐夫人張秾也是出身妓女的貴婦人,但她最忌諱的就是別人揭老底。易順鼎此詩一出,唐在禮豈能不憤怒,對易順鼎也就沒有任何好感。當有人提名易順鼎進入參政院時,唐在禮毫不客氣地說,易某“狂妄,不宜預政”,就這樣,一首詩毀了易順鼎的仕途。
蘇東坡曾說:“古人所謂豪杰之士者,必有過人之節。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見辱,拔劍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挾持者甚大,而其志甚遠也。”一個人如果喜歡怨天尤人,總是抱怨世道不公,總是感嘆世風日下,總是傷感生不逢時,那么這個人的心態就會失衡。俗話說:“性格決定命運”,愛抱怨的性格怎么會有好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