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學問須沉潛-成長
學者錢理群在回顧自己的學術道路時,曾特別談到導師王瑤對他的三次教誨。
第一次是,有一天王瑤將弟子錢理群叫來對他講:“你不要急于發表文章。”錢理群說當時王瑤的原話是:“我知道,你已經39歲了,年紀很大了,你急于想在學術界出來,我很能理解你的心情。但是,我勸你要沉住氣,我們北大有個傳統,叫作‘后發制人’。有的學者很年輕,很快就寫出文章來,一舉成名,但缺乏后勁,起點也就是終點,這是不足效法的。北大的傳統是強調厚積薄發,你別著急,沉沉穩穩地做學問,好好地下工夫,慢慢地出來,但一旦出來就一發不可收,有源源不斷的后勁,這才是真本事。”
第二次是,有次閑聊時王瑤突然問錢理群:“我跟你算一筆賬,你說人的一天有幾個小時?”錢理群當時就懵了,心想:老師怎么問我這樣一道題?忐忑之下回答說:“24個小時。”王瑤接著說:“記住啊,你一天只有24個小時。你怎么支配這24個小時,是個大問題。你這方面花時間多了,一定意味著另一方面花時間就少了,有所得就必定有所失,不可能樣樣全。”錢理群講,王瑤之所以忽然提這個問題意在告誡他,你要想在學術上有所成就,就必須得有獻身精神,要有所付出,甚至有所犧牲。
第三次是,錢理群讀完研究生畢業留校以后,王瑤又找他談了一次話。王瑤對錢理群說:“你現在留校了,處于一個非常有利的地位,因為你在北大。這樣,你的機會就非常多;但另一方面誘惑也非常多。這個時候,你的頭腦要清醒,要能抵擋住誘惑。很多人會約你寫稿,要你做這樣那樣有種種好處的事,你自己得想清楚,哪些文章你可以寫,哪些文章你不可以寫,哪些事可以做,哪些事不可以做。你要心里有數,你主要追求什么東西,之后牢牢把握住,利用你的有利條件盡量做好,發揮充分,其他事情要抵擋住,不做或少做。要學會拒絕,不然的話,在各種誘惑面前,你會暈頭轉向,看起來什么都做了,什么都得了,名聲也很大,但最后算總賬,你把最主要的、你真正追求的東西丟了,你會發現你實際上是一事無成,那時候就晚了,那才是真正的悲劇。”
“不要急于發表文章”、“有所失才能有所得”、“要學會拒絕誘惑”,王瑤的這三個教誨歸根到底其實是一個意思,概括地說就是“沉潛”二字。要沉得住,潛下來,沉潛于歷史的深處、學術的深處、生活的深處、生命的深處,這才是做學問與做人的大境界。錢理群講,王瑤對待學生平時基本上是放任不管,關鍵時候點一下。但王瑤的這三次教誨卻讓錢理群終生受益。
今天,常聽一些學者講治學要淡泊名利、忍受孤寂、安貧樂道,但現實生活中實際上很少有人能真正做到。當下的學術、科研機制過于強調量化、催生,這樣做的結果就是直接導致了急功近利、人心浮躁,于學術反倒十分不利。就學術的本質來講,學問實際上是需要一個“寬松”“散漫”“閑適”的環境和心態。做學問,要著重精神的追求,就必須把物質相對看得淡一些,即所謂“淡泊名利”,要盡可能超脫一點。這看起來是常識,但真要做到在物質誘惑面前毫不動心,卻是很不容易的,特別是在我們這個越來越商業化、物質化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