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遇只偏愛有準備的頭腦-成長
現代社會是一個充滿競爭的社會,既向人們提出了挑戰,同時,也為人們提供了實現目標的良好機遇,生活在現代社會中的人是幸福的,切不可放過一切美好的機遇。
機遇主要指良好的、有利的機會。人們常說“千載難逢”、“天賜良機”就是指機遇。像在野外拾到了金剛石,采藥發現了大人參,知識分子趕上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政策等,都是機遇。機遇的產生和利用,都需要有其主客觀條件。相對來說,主觀條件更為重要。
例如在黑、吉、遼東北三省,飯桌上最時髦的飲料,既不是可樂、果粒橙,也不是椰汁、紅果茶,而是標明廣東制造的礦泉水。但是據地質礦產部的專家透露,全國最優質的礦泉水資源在東北而不是廣東。論開發礦泉水的客觀條件,自然是東三省得天獨厚;而論主觀條件頭腦的精明,則廣東人自然略勝一籌。所以,頗有頭腦的廣東人把握住了機會。
愛因斯坦曾說過:“機遇只偏愛有準備的頭腦。”這是主觀條件。這里的“準備”主要有兩方面的內容:一是知識的積累。沒有廣博而精深的知識,要發現和捕捉機遇是不可能的;二是思維方式的準備。只具備知識,而沒有現代思維方式,就看不到機遇,只會任憑它默默地從你身邊溜走。相傳魯班被茅草劃破手指,從中得到啟示,發明了鋸;牛頓見蘋果落地,觸發了靈感,發現了萬有引力;倫琴在實驗中,從手骨圖像中,發現了X射線;耐克鞋受人喜愛,一部分歸功于采用了“華夫糕式”鞋底,使鞋子變得輕巧美觀。這項設計上的革新是鮑夫曼完成的,他說:“那天我看見妻子的蛋奶烘餅烤模,想到鞋底也可以做成華夫糕模樣。”這些人平時都既有知識的積累,又具備靈活的思維方式,否則,也會像李比希錯過發現新元素溴一樣,抱憾終生。
從客觀條件講,機遇的產生和利用需要有良好的社會環境,如自由的科研氛圍,平等的擇業、工作機會,良好的家庭環境和教育程度等。例如,改革開放后,中國涌現出了大批銳意進取、勇于開拓的改革家。又如,只有計算機高度發展和普及的現代社會,才使得大批優秀軟件開發商,大有用武之地。
可見,機遇的產生是主客觀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它既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