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敢”話反己-熱讀
《菜根譚》中說:“反己者,觸事皆成藥石。”講的是一個經常自我反省的人,不論接觸任何事物,都會變成自惕的良藥。要做好自我反省,就必須具有“四敢”意識。
敢“輕判”。“輕判”,就是判輕身份,不狂然。有一只駱駝很辛苦地從沙漠一端走到另一端,沒想到一只蒼蠅趴在它身上,一點力氣也不花。蒼蠅還奚落它說:“駱駝,謝謝你把我馱過來,辛苦你了。”駱駝看了一眼蒼蠅,說“你在我身上的時候,我壓根就不知道,你根本就沒有什么分量,別把自己看得太重。”西方有一句警語:“上帝讓他亡,必先讓他狂。”所以,要低調做人,謙虛本分,不把自己看得太重,才不會失重;不把自己看得太高,才不會失落;不把自己看得太偏,才不會失衡。
敢“唱反”。“唱反”,就是提出見解,不盲從。德國動物學家霍斯特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鰷魚因個體弱小而常常群居,并以強健者為自然首領。然而,如果將一只較為強健的鰷魚腦后控制行為的部分割除后,此魚便失去自制力,行動也發生紊亂,但是其他鰷魚卻仍像從前一樣盲目追隨它。受到周圍信息的暗示,人們常常會迷失自我,并把他人的言行作為自己行為的參照,這時需要唱“反調”。不盲從,需要保持自己獨立的觀察和思考,需要因時、因地、因人進行分析和辨別,否則會帶來失足和錯誤,會在“隨大流”的陰影下徹底喪失自我、失去自主。
敢“破慣”。“破慣”,就是破除習慣,不想當然。一個馴虎人讓老虎從小吃素,直到長大。老虎不知肉味,自然就不會傷人。可馴虎人的致命錯誤在于他摔了跤之后,讓老虎舔凈他流在地上的血,老虎一舔而不可收,終于有一次將馴虎人吃了。虎曾經被習慣綁住,而馴虎人則死于習慣。奔馳在筆直的大馬路上,很難發現自己在走斜路。所以,做任何事,我們不要想當然,要破除習慣思維,從習慣中解脫出來,重新認識自己所面臨的環境和困境。
敢“拍板”。“拍板”,就是承擔責任,自坦然。春秋時期,晉國有一名叫李離的獄官,由于聽從了下屬的一面之詞,致使一個人被錯判而冤死。真相大白后,他準備以死贖罪,晉文公說:“這件案子主要錯在下面的辦事人員,不是你的罪過。”李離卻說:“我犯了錯誤,如果將責任推到下面的辦事人員身上,我怎么做得出來。”他拒絕聽從晉文公的勸說,伏劍而死。正人先正己,做事先做人,做人敢擔責。只有能擔當起責任的人,他的人生才會更有意義,他的生命才會光彩奪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