鴿子的家-情感
鴿子的家永遠是簡陋的,用木條或鐵皮湊合而成,只有頂是囫圇的,冬不御寒夏不避暑,但是,鴿子卻終身記得自己的哪怕連雨水也遮擋不了的——家。
友人家的鴿籠兩遭野貓騷擾后,鴿子寧肯露宿屋脊,卻始終不肯離開。
其實,對鴿子來說,家的定義只有一個:生命誕生的地方,只要它在那里出生,那個地方便是這只鴿子的永恒圣地,此后無論它到什么地方,只要有可能它都要設法回到這圣地去。
我曾養過一只良種信鴿,主人送它來時叮囑:捆住翅膀,永遠不要放開。我為它在房檐下精心營造起一個家,在后來的幾年里,它娶妻生子,繁衍出一群后代,儼然是一家之主。我不忍看見它眼巴巴望著自己的后代飛翔的眼神,并且愿意相信人類關于“家”的法則對于鴿子也適用,就把它的翅膀松開了。它徹底自由后,在自己兒孫滿堂的家又盤桓了兩天,正當我為此大松一口氣的第三天,它飛走了,再沒有回來。
它寧愿拋棄自己的妻子兒孫也要回到它那個幾乎肯定是舉目無親的出生地。鳥類乃至所有動物的遷徙都有改善生存條件的意味——對于家都有所選擇,所謂“良禽擇木而棲”,“百舌未作枝上語,鳳凰哪肯共同棲”,“種下梧桐樹,引得鳳凰來”等等,說的都是同一個道理。
但是鴿子對自己家的渴望則是一種超越生命的意味:不是為了生存環境,不是為了食物,也不是為了親情!為了回家,鴿子可以忍饑挨凍,可以拋妻別子,甚至不惜生命危險——人的一切邏輯都已不再適用,我只能說鴿子的回歸是神圣的,而神圣是不言自明的、不用解釋也無法解釋的……
與此相近的是老人的“葉落歸根”的情感:幾乎可以排除其他任何理由,就是想回家。那絕不是一把老骨頭埋在什么地方的挑剔,而是人在歷經坎坷、閱盡滄桑之后,突然明白了生活的底蘊而對于人生歸宿的最后抉擇,人往往要花上差不多畢生時間的比較才會明白,在這個世界上,還是自己的家最好。
或許鴿子天生就懂得這個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