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自設的胡同-成長
《大清稗史》中記載這樣一則軼事:體仁閣大學士劉墉因在朝堂之上直言進諫,惹得龍顏大怒。乾隆皇帝當堂做了兩個“紙鬮”——名曰“生死鬮”。兩個紙鬮上分別寫著“生”和“死”兩個字,劉墉抽到“生鬮”便可以活命,抽到“死鬮”便會被處斬。其實這兩張“紙鬮”寫的都是“死”字,這是乾隆皇帝有意難為劉墉。如果換了別人,無論抽到哪張“紙鬮”,都難逃一死;而聰明的劉墉早就猜到了這一點,他靈機一動,上前抽出一張“紙鬮”,看也沒看,便一口吞下肚去。剩下那張“紙鬮”被當堂打開:上面寫的是“死”字。這就證明劉墉方才吞到肚里的那張“紙鬮”是“生鬮”。于是,乾隆皇帝只好當堂赦免了劉墉。
劉墉“吞鬮”告訴世人一個道理:有些時候,捆住我們手腳、阻止我們前進和成功的,并不是我們勇氣不夠,力量不夠,條件不足,而是那些我們經過多年積累來的經驗。那些經驗所引發的習慣性思維像一條粗大的繩索,把我們全新的思維、發散的思維捆得緊緊的、死死的,使之一成不變地進入了一個死胡同,形成一種思維定勢,導致我們“作繭自縛”、“裹足不前”、“坐以待斃”。只有走出自設的思維胡同,擊碎思維定勢,激活全新思維,我們才能像劉墉那樣“靈機一動”、“計上心來”,到達成功的彼岸。
在這個世界上,束縛人的,往往是自己的思維。
在這個世界上,挽救人的,往往也是自己的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