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遙遠的亞丁灣-視野
舌尖上的亞丁灣,是海的味道,風的味道,陽光的味道,時間的味道,也是遠航的味道,戰斗的味道。
在海上,吃好也是戰斗力。
出發前,“千島湖”艦的冰庫里,儲備了供800人食用10個月的豬肉。其他食品在海外補給點可以臨時補給,但豬肉在亞丁灣地區是補給不到的。還有我們中國人喜歡的一些特色食品調味品,在亞丁灣也是補給不到的,如腐乳、料酒、五香粉、豆瓣醬、火鍋底料、醬菜、剁辣椒、醉泥螺、鴨脖子……
為調和眾口,編隊后勤部門已經把這些不一而足、五味雜陳的食品準備得相當充足。
海水點豆腐?
“千島湖”艦救護所里有一張《護航膳食營養結構圖》,隨艦的海軍某醫院黃斌主任說:“這可以說是一份科技圖譜,是由國內多家醫院營養膳食專家制定的護航專用食譜,什么時候吃什么、護航各階段補什么等,完全是按現代醫學與日常營養學制定的。”護航以來,官兵的確沒有因飲食結構而發生疾病。
在亞丁灣的所有護航編隊中,只有中國護航編隊的食品做起來最為繁瑣,這是中國傳統飲食決定的。其他國家的軍艦飲食基本都是西餐做法,把儲存的半成品烤一烤、熱一熱,再加上一些飲料,各人領一份,基本就解決了。但中國人的飲食習慣是以炒菜為主,每天餐桌上的菜90%是炒菜,制作的程序和岸上無異。
說起飲食的差異,還有一件趣事。編隊在也門補給時,其中要補入800公斤雞蛋,但在驗貨時卻讓后勤人員傻眼了,原來那里的雞蛋都是打開后去掉蛋殼、呈液體狀裝成整桶的罐頭雞蛋。按我軍要求,官兵每天早上要吃上一只煮雞蛋,伙房班的戰士本事再大,用這樣的原材料也做不出煮雞蛋來。后來只有費盡周折同他們商量換貨。
每天早上4點40,伙房班的值班戰士就要起來做早餐。發面、煮稀飯,5點20開始蒸包子饅頭,待包子饅頭進了籠屜,就動手開始炒菜了。菜是頭天晚上切好的,要不然早上根本來不及。早餐喝的品種很多,有大米粥、八寶粥,還有牛奶、豆漿。主食安排是每周吃一次包子或花卷,平時主要是饅頭。每天早上,待艦艇值班員通過廣播宣布一天的作息時間時,豐盛的早餐已經做得差不多了,熱氣騰騰、香氣四溢的餐廳宣告艦員們一天生活開始了。
伙房班班長李輝,是河南杞縣人,他曾被評為“十佳護航尖兵”。為保證大家吃飽吃好,他刻苦鉆研烹飪技術,認真研究制作豆漿、豆腐和豆芽菜等豆制品的方法,這些事在陸地上并不太難,但在海上卻非易事。一開始,李輝也摸不著門徑,慢慢地,他總結發豆芽關鍵是要控制好溫度,還要用陳醋消毒,同時做好通風工作。做豆腐時石膏、內脂等添加劑必須適量、適時,放多了做出來的豆腐容易老,放少了又太嫩,放早了口感發澀,放晚了又會發酸。有記者問李輝,大家都說用海水點豆腐很有名,是真的嗎?李輝說,那都是大家瞎傳的,海水點的豆腐事實上不如石膏點的豆腐。為讓戰友們吃得更健康,李輝帶著兄弟們一起鉆研營養學,結合護航任務特點創新菜式,照著菜譜變著花樣幫戰友調劑口味。亞丁灣上長期高溫高濕,伙房班就每天熬制綠豆湯給大家消暑。
“海盜不理”包子
同志們一致反映,護航伙食保障總體是很給力的,每天都有不錯的葷菜,就是素菜少。不說別的,看看第一次停靠亞丁時,編隊后勤部門為官兵采購的6類副食品,就知道護航官兵的伙食如何:肉類有牛肉、牛排、羊肉、無骨雞肉、帶骨整雞、雞腿、牛肉腸、雞肉腸,魚蝦類有大蝦、石斑魚、紅鯛魚、金槍魚、墨魚、海蟹、章魚,蔬菜類有黃瓜、胡蘿卜、西紅、四季豆、尖辣椒、青椒、紅椒、西葫蘆、土豆、生菜、菠菜、卷心菜、紅皮洋蔥、大蒜頭、南瓜、花菜、白蘿卜、蒜苗、歐芹,水果干果類有西瓜、葡萄、蘋果、桃子、杏、橙子、香蕉、木瓜、無核提子干、無花果干、葡萄干,飲料類有蘋果汁、芒果汁、混合果汁、蜂蜜,另外還有一類是雞蛋。單說采購的那種非洲大蝦,味道就美極了,那大蝦拿到北京估計要賣得挺貴。靠港補給的時候,艦員們也可以自己去超市買各種水果。
過節了,艦上給官兵發放小吃,可謂品類繁多:杏仁、核桃、花生、開心果、山楂片、各式瓜子、香蕉片、青豆、烏梅、各式餅干、巧克力,還有各種水果,飲料有牛奶、橙汁等,營養品有21金維他,另外還有啤酒和紅酒。
亞丁灣上,包包子也成了一件樂事。一聽到廣播里包包子的通知,大家就迅速集合到士兵餐廳。操弄槍炮和機械設備的那一雙雙手,竟然能包出18道褶來。大家還給包子起了名字,叫“海盜不理”包子,希望海盜不再襲擾過往商船,還有的干脆就叫“亞丁灣”包子,透著十足的豪邁。
艦艇漂泊的時候,經指揮員批準,艦員們可以釣釣魚。
“千島湖”艦有一名隨艦軍醫徐良志,他業余時間除了喜歡把拍到的視頻用軟件編輯成短片外,另一個愛好就是釣魚。他說,每當釣起一條魚,自己就有一分成就感,遠航帶來的壓力也就釋放了。亞丁灣魚類資源豐富,同志們釣上來的魚也是五花八門。除了海龜和海豚,其他的魚好像大家都能想辦法把它們弄到甲板上來。偶爾還能釣到藍鰭的金槍魚,據說十分名貴。亞丁灣的魚很傻,有的不用餌都咬鉤。釣鯊魚的時候,食指粗的魚鉤常常被鯊魚用牙齒像切西瓜一樣切出一個斷面。在亞丁灣,同志們吃得最多的是魷魚,因為魷魚喜歡光亮,晚上用大燈照耀水面,將一種特殊的發光釣鉤甩下去,魷魚們就會爭先恐后往鉤上撞,有時一晚上就能釣上百斤。
釣上來的魚,大家都會交到伙房班去,由伙房班負責烹制這些各式各樣的鮮魚。將一袋重慶火鍋底料加入蔥姜蒜炒香后,加水和黃酒,再放入收拾干凈的鮮魚,一刻鐘后,一鍋絕美的亞丁灣魚鮮就出鍋了。那味道,絕對讓人垂涎三尺。戰士們偶爾還會釣到小虎鯊,伙房班通常會做成鯊魚羹給大家伙加加餐,那樣做成的鯊魚肉很白很細膩,入口即化,一個字:靚。
舌尖上的亞丁灣,是海的味道,風的味道,陽光的味道,時間的味道,也是遠航的味道,戰斗的味道。這些味道,已經在護航的日子里和家國、故鄉、親人、思念、奉獻等樸素的情感和偉大的境界糅合在一起,雖然少了一些家鄉那青翠欲滴的撲鼻之氣,卻在穿行波濤的戰士齒間,留下了回味無窮的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