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心”地球-視野
曾經有人說過,人類對自己居住的地球欠下了一筆科學債。人類受本能的驅使,總是對距離自己遙遠的事物充滿興趣,所以對太空探索著了迷。人類對這些遙遠星球結構的認識,要比對地球的地心清楚得多。甚至在150年前,人們還不知道我們居住的地球也有一顆跳動的心臟。
從1890年起,人們終于要來償還這筆欠債了。當時人類開始觀察地球上的巖石,并探索太陽及月亮間引力的關系,根據這種引力可以確定,我們腳下的地心應該有一個復雜的結構,它是由不同物質構成的巖層組成的。
1906年,地震學家R·D·奧爾德姆發現,地震的震波通過地核傳播的速度比通過地殼傳播要慢。對此唯一的解釋是:地核是液態的。當時首次出現了一張有一個火熱心臟的固體地球影像。隨著時間推移,到今天才有了一幅讓人們都接受的完整圖像,即我們的地球擁有一顆晶體化的鐵和鎳的心臟,這個心臟被另外一種液態物質所包裹。
但這種解釋并沒有澄清許多疑問,相反,新的地理概念卻向人們提出了一些新問題:這種結構是怎樣形成的?它與地球磁場有什么關系?千萬年之后,地球將變成什么樣?
對于地心研究來說,今天我們正處在一個真正的黃金時代。地心是一股可能帶來多種新發現的涌流,對于它的起源、形成,特別是地球的鐵核心在未來的命運,人類更多地感到不安。
甚至就連許多超級大片的拍攝都受益于某些科學發現,英國就攝制了一部恐怖片《核心》。影片中科學幻想場面的依據就是:地球的核心可能會出現斷裂,并給地球的穩定帶來嚴重的后果。雖然這部影片并非成功之作,但它喚起了人們對地理科學的思考。
情況確實如此,正像影片所展示的那樣,地球的地心始終處于一種循環流動狀態。組成地核的鐵是導體,冷熱物質上下流動,導致包裹地核的液態物質總在發生一系列的對流。而且地球的轉動引發了地心液態物質的流動,產生了一個極為強大的磁場。這種磁場就在地球周圍,使地球免于遭受太陽風暴釋放出來的能量和宇宙射線的影響。
盡管這個磁場的兩極每到一個時刻就發生一次改變,但只要地球核心保持較高的溫度并總在運動之中,地球的磁場就像古代磁場研究者所說的那樣,是會永遠保持下去的。
一旦地心冷卻下來并且停止運動的話,那么磁場將會迅速消失,我們這個星球上的生命也將難以維持下去。
地理學家馬文·赫恩登最近對此提出了新理論。迄今為止,科學這樣向我們解釋:高溫造就了液態的地心物質和地殼板塊的運動,這種產生于地球內部的高溫主要是兩種過程的結果:一種是鈾、釷和鉀的同位素所釋放的能量,另外一種是45億年前地球生成時保存的熱量。但赫恩登提出了一種更讓人驚訝的理論,他認為地心是一個正在處于完全運轉中的巨大核反應堆。從我們腳下6000多公里深的地球中心開始,核裂變正在加熱著一個直徑約為8000公里的由鈾構成的球體。它所釋放出的高熱量使得地心的金屬物質一直處于活動狀態,而且在其能量耗盡之前,它將永遠負責地球大陸板塊的運動、火山活動以及保持地球磁場。
盡管赫恩登的這套理論已經發表在美國重要的科學刊物上,但還是受到了一些同行的冷遇。他們說這只不過是一種以試驗為基礎的理論而已。現在看來,難以回答的主要問題在于如何解釋聚集在地心中的鈾變成了一種威力強大的核燃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