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徑-成長
魯迅先生的一句話,曾令我領悟頗深:“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無限深意,把人生的真諦凝練其中:通向理想的路徑是由人走出來的,事在人為。昏暗未知的前方,其實必然有路,唯有一點,要靠自己來開辟。
從艱苦奮斗的人生路上走來的俞敏洪曾講過一個關于路的故事:登上金字塔頂端的動物有兩個,一個是老鷹,另一個是蝸牛。老鷹天生擁有矯健的身軀和強壯的羽翼,可以輕易地飛到塔頂;而蝸牛只能一步一步慢慢爬上去,可能有風吹日曬,有無數次的跌倒和爬起,但是,憑它的堅強爬行,最終到達塔尖。
雖是大相徑庭的路徑,但它們在到達金字塔塔尖之后,所見的開闊美麗的風景是完全一樣的。
由此知道,通往成功與理想的路有兩種:自己打拼的堅實,與天賦異稟的飄忽。我欣賞前者,因為后者的實例畢竟太少,況且那么縹緲,似是理想化的結果,或是對前者的藝術化的改造加工。蝸牛眼前是密密的、一模一樣的無情磚塊,它無法辨認方向。所以,方向只有一個,就是向上,因而它更加堅定,親歷一磚一石,爬出一條通向塔頂的路。
所以我相信,比之憑靠虛無的外力而致成功,自己行路,尋求自己獨有的通向理想的路徑,更充實,更有意義。
比如太史公,面對封建黑暗的絕望處境,他選擇了令世俗不解的路,達成了自己的理想。鐐銬冰冷,字句動人,鋪就一條厚重的路徑,終點就是史家之絕唱。而另一邊,一死求節的路,輕如鴻毛。
比如李叔同,放棄錦衣玉食、嬌妻美眷,放棄家世與財富,竟出家為僧,尋求自己的文學與精神理想。于是,長亭外,古道邊,心存弘一法師走到了只屬于自己的理想的精神高處。憑一己之力一路走來,芳草碧連天。
比如魯迅,昔時懷揣報國濟民的理想,走在學醫的路上,卻忽被現實點醒,發現腳下的路是現成的、平坦的,卻無法到達夢想的彼端,于是棄醫從文,獨自開辟一條嶄新的文學之路,走到時代的最前端,引領了一場沒有硝煙的革命。
橫眉冷對所有恐懼與閑逸,自辟蹊徑,徑直前行,真丈夫應如是。
開辟自己的人生道路,無畏地走下去,你不會后悔。也許這路徑沒有盡頭,但是由你自己走出,它的方向,是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