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心永駐-成長
記得那一天,我那正在上六年級的摯友在牙齒上套了一顆可拆卸的金色義牙牙冠,這樣她就能模仿我們當時都非常喜歡的那些饒舌歌手了。我簡直不能相信她的爸爸媽媽竟然會給她買這個,而且還讓她戴著——她看上去酷斃了,顯得特別成熟。而且,我知道她必須進城才能配到那顆牙冠,這更讓她散發出一種老于世故的危險氣息。而那時的我還在看電視上播放的動畫片,給我的玩具娃娃織毛衣。
很快我就注意到,我的這位摯友開始和不同的人出去玩了,不再像以前那樣經常在放學后來我家后院踢球。我現在知道,嘗試結交新朋友是成長過程中很自然的一部分,但在那時我有一種被拋棄的感覺。因為我的好朋友已準備好要長大,她把我丟在娃娃國里,逐漸離我遠去。我覺得自己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有缺陷:不正常、不成熟,還有些幼稚。
到了九年級,我們班的大部分女生都把芭比娃娃和貼紙書丟在了一邊,而高跟鞋和各式各樣的化妝品成了她們的新寵,這種變化令我很不安。我還沒有準備好走那種“性感”路線呢——我寧愿窩在家里畫畫或者第100遍看《外星人E。T。》,也不愿意去參加舞會,或者為了去看那幾個反正第二天上學也會看見的帥氣男生而特意跑去公園里瞎溜達。當然,關于長大成為少年然后成為成年人,也有很多事令我十分期待——我可以想多晚回家就多晚回家,想什么時候吃冰激凌就什么時候吃,管它是白天還是晚上。但我還是不愿意為此放棄我童年所愛的一切。
那時的我深信,我將來必須放棄童年的這一切。你知道嗎,人們總說你要活在當下,珍惜眼前,因為你沒法把一切都帶進墳墓里。在我眼里,從童年到成年的轉變就是這樣:你必須放棄所有那些幼稚的玩意兒。這兩個人生階段之間的分界線看起來難以逾越,要跨過這條分界線就只有一條路,而且是一條單行道,一旦跨過去,便無法回頭。
在我家,跨過這條分界線就意味著要承擔一長串的新責任。作為一個小孩子,我可以靠晚飯后和哥哥一起洗碗掙自己的零花錢,可一旦長成十幾歲的大姑娘,我就得負責洗全家人的衣服。如果我想給自己買東西,更多的時候要自己掏錢,這就意味著我得找一份工作,那我就真的沒什么時間去織毛衣、涂鴉或是再看一遍《外星人E。T。》了。
還有一個原因:我長這么大,從未見過身邊的大人們有哪一個過得很開心。他們一天到晚都是一副超級嚴肅的表情,而且看上去很累的樣子。當時我以為這是因為他們一整天都在做那些他們似乎不太喜歡的工作,回到家還得做家務、收拾屋子——這些本來就已經夠他們受的了。而我當時還沒有算上他們為撫養我、照顧我、開車帶我去參加數不清的課外活動而花費的那些時間。但不管原因何在,他們給我留下的印象讓我認定,成年人的生活很可怕:壓力重重、精疲力竭、暗淡無光。
我害怕長大,害怕成為他們那樣的人,害怕失去所有那些童年才有的簡單的快樂;但我也害怕被甩在后面,錯過所有那些只有進入成人世界才能享受到的愜意與自由。面對這樣的選擇,我進退兩難。
這時,“托德時間”走進了我的生活。我那時很喜歡一個名叫托德·奧海姆的設計師,受他的影響,自己動手做衣服成了我終身的愛好(我甚至在大學里選擇了時裝設計專業,希望自己有朝一日能成為像他那樣的設計師)。我第一次看到他,是在20世紀90年代初看MTV電視臺“時尚之屋”節目的第一次重播時。該節目中有一個專屬于他的環節(就是前面提到的“托德時間”),他會在這個環節中,教大家如何將頭發染成櫻桃紅,或者如何在廉價舊貨店里成功淘到寶貝。在我碰巧看到的那期節目里,他正在擺弄一張從跳蚤市場買來的椅子,用一些色彩鮮艷的布料、一把噴膠槍和一些安全別針給它“改頭換面”。這一幕讓我激動不已。跳蚤市場是我的最愛!舊物改造也是我的最愛!而這個家伙是個大人卻在以此為生?!我終于看到一個不討厭自己的工作并且明顯樂在其中的成年人,而且這份工作的內容事實上正好包含了我最喜歡做的那些事,這感覺太棒了!信不信由你,因為這件事我才第一次了解到,原來長大成人并不意味著快樂生活的永久終結。
有了這一驚人的發現之后,我開始更密切關注我身邊的那些成年人,我注意到他們并不全是一副為生活所累、為工作所煩擾的模樣。他們中有些人,比如我八年級時的美術老師就做著一些似乎非常有趣的工作,而且他們看上去也非常喜歡自己的工作。于是我開始漸漸明白,成長不止一種模式,成長并不意味著要放棄童年時的愛好。事實證明,童年和成年之間實際上并沒有一條不可逾越的界線:你可以保留童年生活中滋養和慰藉你的東西,那些讓你找回自我、幫助你成為你想要成為的人的東西。
一旦我明白了這一點,長大成人看上去便不再那么可怕了。我找了一份工作,買了一輛車,離家去上了大學,中途輟學,然后復學,最后成了一個“真正的成年人”,有了工作、愛人、房子等一切。但是,我從沒放棄做我喜歡的事,其中許多“幼稚”的愛好還變成了技能,成為我成年生活中的“無價之寶”——我還在做那些手工活兒,小時候其他孩子在學校舞會揮汗如雨,而我卻獨自擺弄小玩意兒的經歷,教會了我怎樣自得其樂,享受獨處。這一點很多人至今仍不知該如何做到,我卻已經從中獲益良多。盡管在過去,我的同學因認為這些癖好太過“幼稚”而常常將其摒棄,但如今在我看來,正是因為這些愛好,我才能夠保持時時感受奇妙、情愿為生活中的簡單快樂而開顏的那部分自我——那顆童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