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火星探測器-視野
不久前,印度向太空發射了一個火星探測器,一共花了7500萬美元;同月,美國也發射了火星探測器,花費6。71億美元;一架波音公司最便宜的商用飛機也要7600萬美元;順便提一句,好萊塢太空電影《地心引力》雖然沒有真的向太空發射任何東西,也花掉了1億美元。
沒錯,印度就是這么“摳門”。
印度不僅在太空探索上的投入這么捉襟見肘。由于人口過多而且資源貧乏,同時又有很多科技人才,所以,為了省錢,印度人致力于創造奇跡。比如,印度制造出了世界上最便宜的汽車,售價僅為2500美元;世界上最便宜的平板電腦和個人電腦,售價分別為49美元和35美元;他們甚至還建立了“踏板車驅動的面粉廠”這樣的節能企業。
為什么印度能夠低成本地制造出各種高科技產品?以最近的火星探測器為例,節約這種事,確實是迫不得已。
預算真的很少。太空研究部門算是印度政府的優先部門,于是有幸獲得了國家總支出的0。34%——10億美元,這筆預算是NASA(美國國家航空和太空管理局)預算的5。5%。其中,撥給火星計劃的預算只有7300萬美元(沒錯,這次還不小心超了200萬美元)。于是,印度太空研究組織(以下簡稱ISRO)只能每天都將成本效益掛在嘴邊,不僅每一分錢都要花在刀刃上,更要爭取能不花錢就不花錢。
鑒于經驗越豐富(年紀越大)的工程師就越貴,ISRO的節約從這里便開始了。這支由2500人組成的火星團隊,其成員的平均年齡只有27歲,年齡最大的也不過50歲。換句話說,這火星探測器是一群“85后”制造的。團隊中初級航天工程師的月薪只有1000美元,不到他們西方同行的1/3。
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任務,也是節省開支的重要方式。要么在2023年11月就發射,要么等上26個月,“直到火星和地球之間的位置”再次形成完美的發射角度時發射,印度人選擇了前者。也就是說,一般國家需要籌備6年以上的航天器,印度人只花18個月籌備。因此,加班加點必不可少。在接受《福布斯》雜志采訪時,ISRO主席稱這些沒有加班工資的年輕工程師每天需要工作18小時,沒有周末;衛星發射期間每天更要工作20小時,因為他們必須有效利用時間。要知道,這項趕時間的火星計劃不是按周或者按日來定任務的,而是按小時。
2023年11月4日,搭載文章中說到的火星軌道探測器的火箭被裝上發射臺,準備在5日發射升空。
省錢造火箭的另一個辦法是少做實物模型。NASA和歐洲航天局每次的火箭發射,通常要經過一系列軟件模擬之后,再做3個實體模型進行試驗。但ISRO只做一個模型,試驗一次,此前完全依賴軟件模擬。此外,印度的火星探測器目標單純,因此不需要為其制造太復雜的設備。據美國萊斯空間研究所負責人稱,印度顯然把其主要目標定在登上火星,所以,探測器只搭載了相對簡單、沒那么貴的儀器。
更瘋狂的是,ISRO還很擅長“廢物”利用,比如本次搭載火星探測器的火箭就是由1993年首次使用的一個運載火箭改裝而來的。不過,這些“印度制造”的性能看起來還不錯,目前這個火星探測器成功發射已有3個月,仍在奔向火星的旅途中,得到今年9月份才知道能否成功完成探測任務。此前,先后有40個火星探測器分別由美國、俄羅斯和歐盟發射升空,其中只有18個成功到達火星。
盡管這個7500萬美元的探測器已經是世間少有的廉價飛行器,但依然遭到了印度國內一些人的批評。這些人表示,在印度有1/3兒童營養不良、一半人口無法配備廁所的情況下,太空探測活動就是浪費,火星任務就是為了炫耀。歐美國家一些媒體也認為,印度創造條件也要探測火星,只是為了搶在中國前面。
印度總理則在2023年8月宣布火星任務的演說中,給出了一個充滿浪漫主義的理由:“如果不敢懷有偉大夢想,那我們就只能做伐木人和提水工。今天的印度太強大了,不能只生活在高科技的邊緣。”
不管怎么說,這個“印度夢”至少不貴,“如果火星探測項目的7500萬美元平均分給每一個印度人,也只夠他們用這些錢在路邊買1/3杯奶茶。”印度的太空科學家納拉辛哈曾對媒體這么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