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這東西-成長
首先,問您三個問題:為什么要上學?學校里學的東西有什么用?學了那些東西將來有多大用?
官方的、正確的、積極向上的回答應該是:學知識;長本事;打好基礎,為將來建設祖國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是嗎?真的嗎?其實,真正的、坦白的、實事求是的回答應該是:因為孩子太多,流竄到社會上會擾民,所以搓堆兒都扔學校里,好管;基本上學生在學校里學的知識沒什么太大用;頂多,只有10%有用。
各位老爸老媽別急,別以為我這么說的意思是上學學習一點兒用沒有。
舉個例子:我拿來一盤紅燒鯉魚,問您三個問題:魚鰓好吃嗎?魚鰭好吃嗎?魚尾好吃嗎?
您肯定回答:不好吃。難道這就證明這條鯉魚不好吃嗎?顯然荒謬。
其實,現在很多人也意識到了,在學校里學習的很多東西沒什么太大的意義。
要不,為什么高考后那么多學生燒書呢?我一點兒也不反對,那書燒了一點兒都不可惜。我沒燒掉我的書,是因為想留個紀念。畢竟這輩子還沒有哪些東西被我“撫摸”過那么多遍,被弄得那么臟過!
那些東西可以稱之為“沒用”。那你該說了:“沒用學它干嘛?那不是浪費時間嗎?”
哎,那你可錯了,“沒用”不等于“浪費時間”!
我這里說的沒用,是說很多知識本身,在將來的工作、事業中也許根本用不上,但現階段,這些知識有別的用途,就是作為“工具”、“載體”。
上學學習的目的其實并不在于吃進去多少知識,懂得了多少學問,而應該是懂得“怎樣吃進”知識和“怎樣懂得”知識。
老師上課,讓學生自己看書、復習、做作業、考試……這些手段的目的都不是讓孩子非得知道這些知識,而是讓孩子親自體會接受知識、學習本領的一個過程,是讓孩子慢慢有“自學”的本領的過程。這個“過程”是最重要的,是教育的本質目的,也是孩子將來最最受用終生的。
試想,有兩個人,一個人所知甚少,但學習能力特強,接受和掌握新知識甚快;一個人已懂得的知識不少,但接受和掌握新知識的能力弱。您覺得哪個人更有實力更有潛力?從長遠來講,哪個更能領先一步?
答案當然是第一個人,因為他可以不斷地學,不斷地掌握,不斷地超越。
明白了這個道理,就不難解釋為什么“學校里學的東西對將來沒有太大用處”。
因為那些東西只是用來作為教學工具的,是培養能力的一個載體。它的用途主要是:讓孩子體會“把一個陌生的東西,經過各個角度研究變成一個熟悉的東西”的過程。
這么說來,學校里的知識其實就是那么一種“東西”、一個“模型”、一個讓人擺弄的“工具”,你干嘛非要求它有用呢?
老爸老媽或孩子不用再抱怨說什么“學校里學的東西很沒用”啦!何必這么想呢?本來就沒用嘛!還用你說?
那些一直站在學習的誤區里拼命叫喊、拼命埋怨的老爸老媽和孩子該醒醒啦,別凈干比課本里的東西還沒用的事兒。
清醒一點兒,看看我們“可愛”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