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90后都在尋找最好的自己-成功之鑰
90后越來越成為社會中不可或缺的一個群體,這一點毫無疑問。我們如此稱呼1990年以后出生的男生女生,已經好幾年了,當他們越來越重要的時候,很多人對他們越來越強大的力量卻視而不見,這大概是上一代人常犯的錯誤。60后輕視70后,70后蔑視80后,現在又到了80后鄙視90后。
人與人的不同,都是社會和環境的產物。每一代人的思維方式和特點,都是一個時代的環境制造的。無論60后、70后,還是80后以及90后,就智力和身體構造,沒有任何的區別,只是時間和空間不同,讓每代人的思維習慣、衣著打扮等有了巨大的差異。
我不免再次嘮叨地說,我們實在應該少批評他們,不管我們批評他們,還是鄙視他們,90后終歸要超越我們的。
我們所要做的,就是和他們平等對話,真誠地給他們建議,讓他們少走彎路。
認識一個90后作家,叫陳勝。我之所以關注他,是我的朋友———榕樹下的主編楊勇———對我強調了幾次說:“90后不得了,他們比咱們這代猛多了,比如有個叫陳勝的作家,就很不錯……”
90后的陳勝還沒有超過18歲,應該說是未成年,然而他已經是一家文化公司的重要人物。這家文化公司主要經營話劇演出,陳勝起初只是其中的兼職小演員,一場演出賺不了多少錢,只是因為“他有興趣”。
后來他干脆輟學,只當演員。盡管他這一舉動遭到了家人的強烈反對,但是他的堅持讓家人與他之間做出了相互妥協,并與學校達成一致———陳勝需要按時參加學校的重要考試,平日可以在外當他感興趣的演員。
隨著公司演出的增多,陳勝發現自己不僅對演出有興趣,更覺得自己如果能“組織一幫演員,讓他們按照自己寫的劇本演出,并且能夠實現贏利”,那才是夠酷的事。猶豫再三,陳勝把想法大膽地告訴老板。老板很是吃驚,他不相信一個孩子能夠去組織、負責一場商業演出。
公司就是公司,哪個老板不希望每一個項目都能穩操勝券?在陳勝的軟磨硬泡下,老板還是給了他一次小小的機會,讓他跟著公司的演出負責人學習商業運營。
陳勝很珍惜這來之不易的機會。他專注地跟著演出負責人學習每個細節,一點一滴都記在心里,不斷地總結經驗。慢慢地,陳勝成為演出負責人的助手,能幫他解決很多問題,甚至給演出負責人提了不少建設性的意見。
有一天,演出負責人終于忍不住對公司老板說:我看陳勝獨立負責商業演出應該沒問題,他有天賦。老板說:這樣吧,新的一場演出陳勝主要負責所有的環節,你來當“助理”。
陳勝全力以赴地組織這次商業演出,他一遍一遍地寫演出方案,不斷地請教有經驗的人,在短時間內惡補了廣告知識,動用了所有的人脈幫他賣票。他負責的第一場演出,實現了不錯的盈利。
前幾天,我在網上遇到陳勝,問他怎么樣。他告訴我“正在溫州做演出呢,劇組全是90后的孩子”。他還說,這次演出是用他自己賺的錢投資的,目前賣出的票已經把成本收回來了,再多賣點兒就賺錢了。根據以往的經驗,他說目前的銷量只是可售出量的一半而已,也就是說,盈利空間很大。
其實我知道,在這之前,陳勝已經拉到一筆不小的投資,開始做圖書出版了。也就是說,他不僅是一個作家,還要成為出版人了。
在我們看來,陳勝是與眾不同的、特立獨行,每一個90后都在尋找最好的自己。很快,我們終會感嘆:哇,90后,好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