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的節律-情感
遠道而來的同行,一起吃飯,聊天。
忽然他停下來,說等一等,他打個電話。走到外面,十來分鐘后,他回來解釋:“老母親,八十多了,每天12點13分,會等我。自父親去世后,十多年了,她天天如此。”
為什么是12點13分,誰定的?
他說,父親是這個時候合的眼,他當時就說,媽,有我在。他說那三個字時,媽媽看了一眼墻上的鐘,12點13分,他看了一眼腕上的表,12點13分。
他說,這是一個約定,從此,每天這個時間,他會出現在她身邊。平時上班,盡量趕回家陪她吃午飯。出門,無論在哪里,給電話。
忘記過嗎?
開始怕忘,靠手機提醒,后來仿佛形成了生理節律,自然反應,想忘也不行。
你一定聽說過,那一對為兒子捏呼吸球的老夫婦。
小伙子不幸遇車禍,脖子以下全部癱瘓無法自行呼吸,因為住不起醫院,老夫婦竟然完全依靠手工捏球,輪流替換永不停息,來替兒子呼吸。
你會感動,會震撼,但你有沒有細想,呼吸球捏著,日日夜夜,分分秒秒,忽然有人敲門怎么辦?來了電話怎么辦?水漫出來了怎么辦?油鍋爆了怎么辦?瞌睡怎么辦?發怔?內急?全不能,天塌地裂都要捏著呼吸球。一分神,就好比親手殺了他。停止三分鐘以上,兒子的生命就會終止。
后來有人為他們做了個山寨呼吸機,但出故障怎么辦?停電怎么辦?能和父母的愛那樣節律準確永不間斷嗎?所以很多時候,仍然靠手捏。
那位遠方的同行,幾年后又來杭州,又是午餐,又是12點13分,他沒打電話。
他緩緩地說,年前母親走了。
節律一旦形成,堅持倒不太難,怕只怕節律仍在,人卻已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