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子心-成長
留學美國8個月,我終于深深體會到一個游子對故土的思念。
記得宗教老師說,當他遠游中東15個月后返回美國,第一件事是去酒吧要了杯牛奶。他說,15個月沒有喝過牛奶,當時端著那杯牛奶的感覺真親切。人總是對自己生活了很久的環境產生依賴,但我對祖國的想念不是因這種依賴而產生,而是由一種認同感、一種“親緣關系”而生發出來的。祖國是養育我的土地,我不管走到哪兒,根都永遠扎在那片土地上。如果根沒有了,我也就無從談生存與繁榮了。
先前無數人問過我:你是哪里人?我總是不假思索地回答是重慶人,因為祖籍在重慶,這讓我對那個并不熟悉的山城有一種天然的歸屬感。另外,在北京做一個川妹子顯得格外特別。現在,我更愿自豪地說我是中國人。身在海外,北京和重慶已沒有分別,它們同是中國這個大家庭的組成部分。不管我是哪里人,我都是中國的年輕一代。
在網上看到一段描繪北京南鑼鼓巷的短片,思緒不由飛到一年前的夏天。當時,我與七個同伴在附近的東棉花胡同的蓬蒿劇場排練音樂劇。那是我第一次到那種充滿老北京味道的胡同游覽,我被它古老與現代并存的文化氛圍深深吸引。現在的我更多的是懷念它所帶給我的“家”的感受,這個“家”是廣義的。
這些日子,我時常想起郁達夫先生的《北平的四季》和老舍先生的《想北平》。他們是對北平的思念,而我是對以北京為代表的祖國的思念。
海外游子是中國發展的一面鏡子。我不能僅僅沉浸在這種想念中,而要實實在在地做中國新一代的代表,讓外國人看到中國的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