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為一個永遠的約定-情感
“兒子、閨女們哪!”2011年3月25日上午11點40分,剛從承德趕到保定的農民李維賀緊緊攥住等候在路邊的5位青年的手,兩行激動的淚水從他布滿溝壑的臉上滾落下來。
15年前,為了一句不是約定的約定,李維賀二兒子的同學、河北農業大學園藝系果樹93(01)班的同學決定承擔起子女的責任。15年后,66歲的李維賀還清了當年欠下的7萬元欠款后,千里尋親,要見一見這些沒有血緣關系的“兒子、閨女”,要當面替兒子說一聲“謝謝”。
白發人送黑發人
1995年11月的一天,李維賀從承德縣下板城鎮烏龍磯村的家中趕到保定市第一醫院。推開心臟內科病房的門,他一眼就看到了躺在病床上的二兒子李寶元。旁邊的幾個孩子有的手里拿著蘋果,有的拿著毛巾正給兒子擦身。
“爸,他叫牛樹起,這個是趙高峰、杜彥敏、宋彩霞、時翠平……”兒子逐個介紹,“這些日子都是他們在陪床。”李維賀不斷重復著:“謝謝,謝謝你們照顧寶元啊!”
幾天前,學校給家里來了一封信,說兒子得了病。看到病床上兒子的第一眼,李維賀就感到腳底一股涼氣傳遍全身。
李寶元的哥哥李廣坤21歲時患擴張性心肌病,兩年后撇下父母兄弟走了。眼前這一幕,硬生生地把李維賀剛剛愈合的傷口再次撕裂開來。“難道老天爺還要收走我的第二個兒子嗎?”
“這個李寶元是在劫難逃啊。”剛剛走到醫辦室門口的李維賀聽到兩個醫生的談話。他一陣眩暈。過了好久,才一步一步挪回病房。
兩個月后,“彈盡糧絕”的李維賀給兒子辦了休學,準備將他轉回老家醫院。
那天,同學們都哭了:“寶元,你一定要好好養病,爭取早點回來。”李維賀也哭了,為兒子的病悲傷,為同學的真情感動。
回到承德,寶元不時接到同學書信,開始他還能回信。后來病情嚴重惡化,發展到心、肝、脾、胃等器官全部衰竭,李維賀就讀信給兒子聽,這些孩子的名字,一次次烙在了他心里。
1996年10月1日一大早,李維賀趕往市區紅石砬溝尋求偏方。他不知道,此時家中的兒子正一聲聲呼喊著:“爸呢?我爸呢?他咋還不回來?”
日落西山,李維賀回來,看到炕頭寶元雙目圓睜正咽下最后一口氣。
炕東頭,親戚們手忙腳亂,喊著寶元媽的名字。她眼看二兒子生還無望,吞下大把安眠藥。
7天后,老伴兒醒來,一家4口,轉瞬間只剩下了兩位白發人。
56封信,15張匯款單,
7萬元欠款
李寶元去世兩個月后,李維賀意外地接到孩子們的第一封來信。信中說:“寶元去世的消息我們已經都知道了,請二老不要太過于傷心……寶元雖然去了,但我們仍在,二老以后的生活費用將由我們來承擔。我們明年就畢業了,寶元沒有完成的事情將由我們來完成,您二老一定要堅強起來,好好地活著,才對得起寶元和大家。”
即便是在二兒子離開、老伴兒生死未卜的那段日子里,李維賀這條硬漢也很少掉淚,可讀著這封信的時候,他淚雨滂沱。
那一年冬天,李維賀覺得格外冷。
“老李啊,村委會有你一張匯款單。”臘月根兒的一天,村干部對李維賀說。
“匯款單?我的?”李維賀一頭霧水。家里只欠別人的錢,怎么會有人給自己寄錢?
匯款單是寶元的同學寄來的,300元。李維賀手捧薄薄的一頁紙,似有千斤重。這些孩子,工作還沒著落,卻在萬家即將團圓時惦記著沒有血緣關系的同學的父母。回到家中,老兩口對坐著默默流淚。只有堅強地活下去,才能對得起這些孩子。
連續失去兩個兒子,讓李維賀借了7萬多元的債。“只要我還有一口氣,就要還給人家錢。”
李維賀的家里有一個賬本,上面密密麻麻地寫著借錢人的姓名、錢數。
為了還錢,他在村子里給人幫工,賣掉大兒子活著時準備結婚蓋的新房,每年買頭豬崽養到年終時賣掉,包里揣著干糧咸菜進城打工……全村300戶人家,李維賀幾乎借遍了。只要掙了錢,他就挨家挨戶去還。鄉親們看他風里來雨里去,還要照顧病弱的老伴兒,沒有一戶找他要錢。李維賀去還,鄉親們總是說,我家不急,你先還別人吧。
2011年春節后,李維賀還完了所有的債。這無比艱辛的15年,看信成了李維賀兩口子活下去的動力。
“爸爸、媽媽:老來喪子是人生一大不幸,內心自然很苦,想說什么只管與我交流,我就是你們的女兒,高峰、亞峰他們也是你們的兒子……爸爸媽媽,我們的學生生活將要結束了,以后是不可知的未來,但不論走到哪里,我們的心中總是記著,在承德有我們的兩位親人——彩霞。
“大爺、大娘,就要過年了,家里準備得怎樣,樹起讓我給您寄去100元,這是我們不成敬意的一點心意,就算給您添一件御寒的棉衣吧——時翠平。
“大爺、大娘,您二老可好,歲月匆匆,轉眼畢業快5年了。一切都在變化,真正沒有變化的只有一樣:人世間的真情是永恒的。可惜政武現在力淺勢薄,起不了什么作用,只有寄上300元略盡心意——政武”
……
李維賀一次次濕潤了雙眼。
5000多個日日夜夜,孩子們的信一直沒有間斷。這些用墨水記錄下的真情,成了支撐老兩口活下去的精神支柱。
15個臘月,孩子們的匯款單雷打不動,數字從100、200、300、500、800、1000……不斷增長著、變化著。剛畢業時掙得少,他們寧可自己勒著,也要拿出三分之一寄給承德的“父母”;有的同學家中遇到事急需錢,也未讓他們改變過給老人寄錢的初衷;有的同學家屬開始不理解,了解情況后每年催著寄錢。
一個算不上約定的約定,讓兩位老人15年收到了15張匯款單和56封信,不僅激勵著兩位老人勇敢地活了下去,也讓人們看到了一位普通農民的誠信品質。
叫—聲“兒子、閨女”,
兩淚長流
2011年3月25日去保定的路上,李維賀很少說話,他的手在不停地顫抖。
“沒咋變,那個高高胖胖的肯定是牛樹起。”車剛駛出保定收費站,李維賀一眼就認出了在路邊等候的幾個青年,他的聲音因為激動而有些哽咽。
“大爺——”李維賀打開車門,幾個人已經奔了上來,緊緊握住了李維賀那雙粗糙的大手。
李維賀喉結一動一動,卻發不出聲音,淚水滾落下來。當年風華正茂的“孩子們”已不再年輕,多了幾分成熟和穩重,每個人的眼里都盈滿了淚。
“兒子!閨女啊!”良久,李維賀才叫出了聲。他一個一個叫著他們的名字:牛樹起、杜彥敏、李景剛、時翠平、祁業鳳……淚水模糊了在場所有人的雙眼。
午飯前,李維賀從衣兜里掏出一張紙,這是寫給“孩子們”的信:“我的好孩子,你們都有雙方父母和家室子女,可是卻一直記掛著兩個跟你們沒有任何血緣關系的老人。寶元不能做到的,你們都替他做到了,在我們心中,你們就是我的閨女、兒子……寶元,你聽見了嗎?”
李維賀的手在抖,聲音在抖,心也在抖。“閨女們”已經哭出聲,“兒子們”拿餐巾紙擦著眼睛……
“趙錦去了加拿大,她囑咐我晚上向她匯報;政武出差在外,實在趕不過來,讓我替他敬您一杯!”時翠平一一向李維賀介紹。
“每年臘月的匯款,就跟我們過年要回家一樣,忘不了。”牛樹起說。
“有事兒一定要打電話,再忙我們也一定會趕過去的。”時翠平叮囑著。
臨走,牛樹起把“子女們”湊的2000元錢硬塞到了李維賀的手里。
15年前,畢業前夕的一個晚上,班級里記不清是誰說了一句:寶元的父母咱們得管。就是這樣一個算不上約定的約定,讓他們和李維賀老兩口成為特殊的親人,演繹了一段延續了15年的真情故事。
“我們的約定沒有期限,老人在世一天,我們就管一天!”杜彥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