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上僅存的兩頭北部白犀牛,正在等待奇跡的降臨-人生
現(xiàn)年32歲的納金和它21歲的女兒法圖,是地球上僅存的2頭北白犀。它們都是雌性,無法再進行自然繁育。如果現(xiàn)代科技也不能幫助它們產(chǎn)生后代,那我們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北白犀走向滅絕。現(xiàn)在,北白犀正站在完全滅絕的懸崖邊上,等待現(xiàn)代科技給出的答案。
北白犀曾經(jīng)有過相對安全的處境。60年前,非洲有超過2000頭北白犀;但由于瘋狂的盜獵,2008年,北白犀被宣布野外滅絕,只剩下8頭北白犀圈養(yǎng)在動物園里。
2009年,捷克的拉貝河畔皇宮鎮(zhèn)動物園將4頭北白犀送到肯尼亞的奧·佩杰塔自然保護區(qū),它們分別是雌性的納金和法圖、雄性的蘇尼和蘇丹。人們寄希望于非洲的溫暖氣候和廣闊草原,或許這種原始環(huán)境能幫助北白犀交配成功、繁育后代。
可惜不遂人愿,納金和法圖并沒有懷孕。2023年的一項健康評測顯示,它們不適合孕育后代:法圖患有子宮疾病;納金腿部有傷,懷孕會帶來并發(fā)癥。
而在這十年間,動物園里其他僅存的幾頭北白犀也相繼去世——至此,地球上僅存一對孤零零的北白犀母女。
自然繁育無路可走了,拯救北白犀只能依靠輔助生殖,也就是“試管嬰兒”。
幾頭雄性北白犀還在世的時候,研究人員就采集了它們的精子,冷凍保存。如果能獲取納金和法圖的卵細胞,在體外進行受精,我們?nèi)杂袡C會迎來北白犀新生兒。
但這一系列的技術(shù)都不簡單。
單就取卵這一項來說,研究人員必須先給犀牛麻醉,然后盡快地、精準地從卵巢中取出卵細胞;一旦麻醉時間過長,或者不小心傷及卵巢附近的血管,就會對犀牛造成傷害。現(xiàn)存的兩頭北白犀太珍貴,為保萬無一失,研究人員只能先在其他犀牛身上摸索。南白犀——和北白犀最為接近,數(shù)量也暫時處于相對安全的水平,自然成了研究人員的首選。
從2023年開始,至少15家歐洲的動物園為北白犀的取卵技術(shù)開綠燈,愿意讓自家的南白犀充當小白鼠。在確定技術(shù)可行之后,2023年8月,研究人員終于第一次對北白犀進行取卵。這次一共取出了10枚具有活性的卵細胞。這10枚卵細胞中,有2個成功發(fā)育為胚胎。幾個月后,他們又進行了一次取卵手術(shù),這次獲得了1枚存活的胚胎。
時間來到2023年,突發(fā)的疫情打亂了計劃;直到年底,研究人員才成功從法圖身上取到了14枚卵細胞,并培育出了2枚能夠存活的胚胎。
至此,我們擁有了5枚北白犀胚胎,目前都冷凍保存在液氮中——它們還在等待胚胎移植技術(shù)的成熟。
如果有足夠完善的技術(shù),這些胚胎將被轉(zhuǎn)移到代孕的雌性南白犀體內(nèi)。
不過,就算代孕成功,基因多樣性也是一大難題。就像納金和法圖這對母女分別是蘇丹的女兒和孫女一樣,輔助生殖可使用的精子和卵細胞,其實來自數(shù)量有限、親緣關(guān)系不遠的幾頭北白犀。這樣產(chǎn)生的幼崽,可能是近親結(jié)合的產(chǎn)物,而且基因多樣性過低,恐怕不足以繼續(xù)繁衍出一個穩(wěn)定的種群。
解決這個問題,或許可以依靠干細胞技術(shù),將體細胞誘導成多能干細胞,進而發(fā)育成生殖細胞,再繁衍出小犀牛。
只不過,這一切的前提是——這項更具挑戰(zhàn)性的干細胞技術(shù),能夠成功實施。
科學家和北白犀,都正在與時間賽跑。這一次,我們能跑贏嗎?地球上能重新迎來第3只北部白犀牛嗎?
希望現(xiàn)代科技能夠帶來奇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