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什么-文明
讀小學的語文課本,見到“什么”二字,不知是啥東西,蜀童感到困惑。日月星,牛馬人,都具象,很好懂。唯有這個“什么”,已出象外,讓人弄不明白。上中學讀英語,學會拼音,忽悟得“什”和“么”的古音拼起來就是川話的“啥”,心頭疙瘩才解開了。今老矣,又困惑:“這個‘啥’又是啥?”
原來“啥”就是蛇!
《說文解字》有“它”字,就是“蛇”字,音shé,食遮切。“它”字篆文像毒蛇的三角形頭部和直立的頸部。許慎特別說明:“上古草居患它,故相問無它乎。”意思是說遠古先民生活在叢莽間,蛇咬為患,所以相互問候:“沒蛇吧?”迨至文明初啟,斬劈蒿萊,上宇下棟,移居堂室,蛇患遠離,問候話留下來,暗變成“沒啥吧”,今人仍然這樣問候。例如甲跌倒了,乙去扶起,問道:“你沒啥吧?”甲擺手笑,答道:“沒啥!”若是北方人,便答:“沒什么!”蜀人以龍為老大,以蛇為老二,稱之為梭老二。“什”和“么”的今音拼成“梭”聲,仍然是蛇。冷兵器的梭鏢即蛇矛,斯可證也!語音考古可補充田野考古之不足,未可忽視。
普天之下的蛇都發出“咝咝”聲。“其名自呼”,所以叫蛇。蛇的英文是snake。試急讀之,這兩種遠距離的語言都帶著“咝咝”聲。可知“其名自呼”的命名法,不論歐亞,古人都懂。還有一件有趣的事,便是蜀人稱大蛇為“梭棒”(本作“蛇蟒”二字),同英語的serpent(大蛇)的讀音幾乎相同。倒轉來便成了今人說的“蟒蛇”一詞了。